许凤全 张 莹 张琳园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北京 100053)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指由生殖功能旺盛状态向生殖功能衰退的老年期过渡的过程中,因卵巢功能衰退乃至消失而出现的一系列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围绝经期抑郁症症状繁多,其发生受身体自身及社会环境、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复发率高,对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巨大。2011-05—2011-12,我们应用补肾疏肝化瘀汤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82例,并与盐酸氟西汀分散片治疗8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妇产科学》中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结合围绝经期症状评分指数(KMI)确诊为围绝经期综合征[2],参照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方案(CCMD-Ⅲ)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结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确诊为抑郁症[3]。
1.2 一般资料 全部164例均为我院心身医学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2例,年龄41~45岁9例,45~50岁21例,51~55岁39例,55~60岁13例,平均(52.15±5.80)岁;病程1~4年,平均(2.13±1.27)年。对照组82例,年龄41~45岁8例,46~50岁19例,50~55岁42例,55~60岁13例,平均(53.67±4.39)岁;病程1~4年,平均(2.46±0.98)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463)20 mg,每日1次口服。
1.3.2 治疗组 予补肾疏肝化瘀汤。药物组成:仙茅15 g,淫羊藿12 g,女贞子20 g,墨旱莲10 g,柴胡10 g,枳壳6 g,川芎12 g,地龙10 g。日1剂,水煎共取汁300 mL,分早、晚温服。
1.3.3 疗程 2组均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以HAMD得分为主要参考指标,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HAMD分值≤8分;显著进步:疗效指数≥50%;进步:疗效指数≥25%;无效:疗效指数<25%。有效=痊愈+显著进步[3]。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HAMD积分、KM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HAMD积分、KM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HAMD积分、KM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
围绝经期抑郁症有别于一般的抑郁症,不仅属中医学郁证范畴,更与脏躁、百合病及绝经前后诸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女性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经,生殖能力降低而至消失,故因此病发生于这一肾气虚衰、天癸将竭的特殊时期,这就决定了“肾虚”在本病病因病机中的主宰地位。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说明五脏中与思维情绪变化等精神活动联系最密切的是肝,肝主疏泄,主藏血,舍魂,人体气机的疏通畅达,血液和津液的正常输布代谢,情志的调节等均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若血足则肝养而木旺,气血调达,情志舒畅;肝气郁结,气血失和则肝失疏泄,情志抑郁。反之,情志活动的异常,导致气机失调,也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故肝气郁结、气血失和是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生之标。肾气不足必然导致气血虚弱,脏腑经脉失养,气血运行缓慢而致虚中夹瘀,或此期女子因肝郁气滞,痰湿内阻,也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临床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患者也常伴有肢体麻木、胸痛、胸闷及舌绛紫黯等瘀血之象。现代医学通过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甲皱微循环的改变,观察到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大多存在着微循环障碍[4],故血瘀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环节。
综上所述,围绝经期抑郁症,肾虚为本,肝郁为标,血瘀是重要的病理机制。补肾疏肝化瘀汤取二仙汤中仙茅、淫羊藿为君药,益精助阳;取柴胡疏肝散中柴胡、枳壳为臣,疏肝行气解郁;取女贞子、墨旱莲、川芎、地龙为佐、使,滋养真阴,活血化瘀。诸药配合,共奏温肾助阳、滋阴宁神、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功。研究结果显示,本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不仅能有效降低HAMD和中医证候积分,而且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解除患者的痛苦,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岩,周胜红.针刺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患者血清雌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2):109.
[2] 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178.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第3版(CCMD-3).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8-35.
[4] Duman RS,Malberg J,Nakagawa S,et al.Neuronal plasticity and survival in mood disorders[J].Biol Psychiatry,2000,48(8):73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