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技术与进口相机

2013-11-14 06:54
卫星与网络 2013年1期
关键词:发烧友购机数码相机

根据有关的业界调查报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数码相机市场,年销量超过1000万台。如果有所细分,普通消费者的单次购机开支在1000~5000元,入门级爱好者的单次购机开支在5000~10000元,而专业摄影爱好者的单次购机开支往往超过2~5万元不等,甚至更多的发烧友的设备尤其是骨灰级的发烧友的设备,往往都是几十万元到百万元不等。而且根据不同人的消费水平,数码相机的更新换代基本上也就是在几年之内,如此计算,这个市场的年销售额就最少在百亿级,甚至可以达到千亿级。可想而知这个市场是多么庞大。即使抛开政治立场,这样庞大的市场长期被日本企业占领,对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也是非常不利的。作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先锋的航天业界,无论从社会责任还是产业责任上,都没有理由对这种情况视若无睹。

相机这个话题,在不同的人群中会引起不同的反应。普通人群会倾向于轻薄的卡片机;入门人群会选择不同焦段的长焦机器;发烧友们会在尼康或者佳能的单反机中各取所需;更高端的专业人群或许会手持哈苏甚至林哈夫傲视群雄。

不过,要是在航天界提起“相机”两个字,或许会引起这样的讨论:“可见光还是多光谱”、“地面分辨率是多少”、“轨道高度多少”、“焦距是多少米”、“线阵还是面阵”、“辐射校正做了没有”。

航天相机可能是光学成像技术的巅峰,它要经受住火箭发射时的剧烈振动,要从距离地面数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的地方,在冰火交加的环境中,在没有三脚架也没有豆袋的轨道上,穿过大气拍摄到地面的清晰图像。世界上有能力制造航天相机的企业屈指可数。

2012年发生了多起烧、砸日系汽车的事件,但记录下这些事件的影像工具——也就是相机——同样是日本制造,却在“抵制日货”的声浪中很少被提及。理由很简单:日本是世界上几乎唯一的相机供应国。

日本的相机产业独霸全球,甚至德国的莱卡品牌,很多型号也要委托日本松下生产。抵制了日货,就没有相机可以买了。

但我们应该抛开这样的习惯性思考,停下来好好反思一下了。从“资源”到“遥感”系列卫星的成功来说,中国人是有能力研发高水平相机的。尤其是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卫星高分辨率图片的获取和发布,证明了中国航天、电子、光学机械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如果把这种能力转为民用,开发出普及应用的数码相机,并不是梦想。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挂着日系品牌的消费级数码相机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就在距离北京卫星制造厂不远处的北三环路边,是北京照相机厂的旧址,如今这座楼上高耸着奥林巴斯的霓虹灯,成了日系相机的代工厂。曾经名动一时的海鸥、凤凰、珠江等相机品牌,如今也是日系相机的零件供应商或代工厂。

中国企业为日系相机代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工业能力和技术人员,使中国的相机工业有了再次创业和发展的基础。

那么,航天相机的成就,能不能和民用相机企业相结合,再现胶片时代国产相机的辉煌呢?一方拥有国际级的关键技术,一方拥有国际级的生产能力。其间缺乏的,或许就是商业合作机制与技术转换机制,可能需要充足的国家产业扶植资金。

喜欢摄影的人,在半压快门的那一瞬,看着原本模糊的世界忽然清晰起来,都能体会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快感。而喜欢航天的人,在清晰的卫星照片上寻找自己的目标时,也能体会到同样的乐趣。如果这样的感觉都来自“中国创造”,或许会更吸引人呢。

猜你喜欢
发烧友购机数码相机
我身边的发烧友们 音响玩家访谈录
这个“数码相机”不一般,全球最大
为什么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也能照相
如果你是发烧友,请不要忽略它 Oehlbach NF 214 SUB
90后影音发烧友都在玩什么?怎么玩
当阳市“一站式”办理购机补贴受欢迎
“热爱”使我从“发烧友”成长为记者
数码相机 手机 笔记本电脑
七嘴八舌话主流
360°帮您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