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探讨

2013-11-12 05:59孔丽苏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swot分析法对策

孔丽苏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历史、地域等因素,相比老牌本科院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SWOT分析法,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旨在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SWOT分析法;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82-03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情况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指的是1998年扩招以来,由专科院校通过“升格”、“合并”等形式而形成的本科院校。据统计,1999年到2006年我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210所,而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中显示,新建本科院校已接近600所(含300多所独立学院),发展之迅速,占了整个本科院校(1131所)的50%以上,涵盖了高等教育系统中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居省会城市以外的中等城市,主要由单科或职业类高专、师范类高专,或者前两种合并升格而成,通常依托所在城市名为“某某学院”,地域性特征明显,与地方经济、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然而,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大量崛起的,虽然有些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但大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从事本科教育时间相对短,办学形式多为本专科教育并存,在一定时期内专科教育仍具相当规模。加之地域因素,学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等都受制于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想顺利完成向内涵本科的转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获得长足发展,赢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和发展空间,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着力解决好科学定位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己任,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整合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所谓SWOT分析法,是战略学中的组织内外环境分析技术,是指一种综合考虑组织内、外部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的SWOT分析,即研究与其密切相关的内外因素,分析学校的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和机遇“O”(opportunities)、挑战“T”(threats),并以此研究决定学校未来发展走向的方法。

(一)S——优势

新,是新建本科院校最大的优势,与原有学校相比,其管理理念新、学科新。新,就意味着有发展潜力,拥有后发优势。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顺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将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本科教育的新兴生力军,“船小好调头”,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又可以充分借鉴、吸取老牌高校的经验,高起点、高标准迅速发展。同时升本的机遇将大大刺激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向心力,提升全员共建战斗力。

(二)W——劣势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办学历史短,缺乏本科高校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在专科办学基础上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尚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专科教育模式的影响,还不能形成一整套成型有效的本科办学思路和模式。第二,师资整体结构质量亟待优化。大多学校升本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连年扩招,还没来得及解决师资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不断增加,导致学科结构与师资结构发展不平衡,不同学科专业间师资力量储备相差比较大。同时,学校自身的声誉、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局限,使得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都存在很大的难度。第三,科研基础差,科研力量弱。突出困难表现为:研究所需经费严重紧缺,研究队伍比较散、项目比较小,难以形成团队;研究机构相对封闭、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少;研究氛围比较沉闷、缺乏生机活力等。第四,办学条件不足,校园氛围沉闷。大量扩招后,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学设备、校舍、图书资料等不能满足急剧扩充后的需求,导致总体资源短缺。

(三)0——机遇

新建本科院校占据了整个本科院校的半数比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和质量。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也受到广泛重视,教育部多次召开各种会议组织研讨新建本科院校改革与发展大计。各省也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大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比如,近年四川省教育厅还专门立项成立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通过科研立项的形式鼓励新建本科院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这说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机遇相对不错。

(四)T——挑战

适者生存,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要受到来自国内老牌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双重挤压,还要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高校全球性竞争的挑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首先解决从形式本科到内涵本科的过渡问题,要从整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层面科学定位,解决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后,师资结构与质量、教学资源与质量、办学实力与活力等一系列问题。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策略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科研内涵发展

1 树立“人才培养是根本,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的办学理念,以科研促教学。没有科研的大学环境,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成为无源之水。同样,没有教学,科研成果和创造的知识就无法获得顺利传承。新建本科院校虽然由于自身的原因应该将教学放在首位,但这并不意味就可以重教学而轻科研,而是应该立足学校实际围绕教学搞科研,选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等,切实帮助教师采取科学有效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真正与时俱进地把本学科、本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突出地域特点,集中优势力量搞科研。新建本科院校具有与地方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易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优势,具有优先研究区域资源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可以结合区域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的实际,整合学校科研力量,集中优势力量形成团队,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将科研定位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上,在结合中求支持、求发展、求特色。

3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互促进的评价导向。当前,由于受到大学排行榜一些评价指标的影响,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快速提升学校知名度,大力鼓励教师搞科研,将科研成果多少、科研积分高低作为教师薪酬、职称评定等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积极性,对教学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维持与提高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能全面反映教师的整体水平,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评价科研,鼓励教师开展与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引人学术科研因素,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互进的评价机制,形成教师自觉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世界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明确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大学的办学水平如何,与教师的队伍息息相关。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教育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

1 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水平师资。充分利用当前高校能够为就业热点的有利形势,采取优惠政策,主动上门招聘,加速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以上学历的高层次师资,扩大教师数量。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且学科门类齐全、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按一级学科部署,即教师在能力上能胜任本学科一级学科大类意义下系列课程的教学工作;师资业务水平按二级学科部署,即要求教师具有二级学科意义下的业务专长,教师一专多能。

2 建立科学的师资培训体制,有计划地对中青年教师进行选拔和培养。注重岗前技能培训和在岗导师制的实施。善于寻找和发现教师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心得体会座谈会、示范课、公开课及专门指导等一系列举措,用师生身边的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对青年教师培养实行导师制,为每一个青年教师指定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经过全程随堂听课、批改作业、答疑辅导等所有教学环节,切切实实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3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智力的激荡与共享,无疑有利于整体实力的提升。首先,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速形成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体、以老带新的教学第一线骨干教师队伍;其次,以精品课程、课程组、品牌专业为载体,积极进行交流合作,相互学习教学方法,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定期地举行教学活动,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教研与教改相结合,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1 整合课程资源,改革课程体系。对原有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和更新,在注重基础、保障基本训练的前提下增加现代内容。注重反映学科前沿、最新成果在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使得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自主编写教材,形成纸质的、电子的、网络的多类型相结合的动态的立体化教材系统,充分挖掘地域优势资源进行扩充,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实施宽口径培养,即前期加强公共基础,后期按人才需求变化及个性发展要求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赋予学生自我提高的广阔空间,充分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2 鼓励教师参与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成为特色课程的开发设计者。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材与课程建设工作,只要是能引起学生疑问、激发探究兴趣的,不论是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是来自自然和社会领域、学科或跨学科领域,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来源加以应用。

3 扩充课程类型,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在课程的时间量上,分别设置长课程(每学期授课14-18周)、短课程(4-8周)、讲座式课程(2-3周),使课程在安排上更具弹性和灵活性;在课程的组合方式上,设计公共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跨学科课程模块等供学生选择;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安排操作型课程、实践型课程、自学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设计型课程等多样扩充学生选课类型。另外,还可设立“自主学习学分课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教师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实现单向教学向“教”与“学”互动的转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

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板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科基础将部分内容板块剥离出来作为自学和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做学习笔记,定期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做一次专题报告,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效果,给予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及时将本学科前沿知识进展以及个人研究课题新进展带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相互沟通交流,及时碰撞出学术的火花。另外,鼓励学生将课外学习的发现、问题等,在课堂上提出,教师以此切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 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让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探索和实践中进一步构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定期举办理、工、文基础学科和实际能力的竞赛和“学生科技节”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力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帮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锻炼学生整合各种有利条件进行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

3 加强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学校要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才能。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人才竞争的优胜劣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激起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外显与内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环境。从环境育人的目标导向考虑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的精髓,通过社会有益的文化资源的移植来弥补学校文化资源的不足,增强师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

2 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人文知识讲座、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学竞赛,鼓励发展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科研,丰富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勇于创新、坚持真理的风气。

3 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鼓励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的决策,构建民主、自由、和谐的学术大环境,创造彰显个性、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自我价值实现,学生各项能力提升、个性自由发展,提供空间和舞台。

参考文献:

[1]杨涛,王兴林,童文胜,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之路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60-65

[2]陈新民,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1):46-49

[3]李化树,徐远火,边仕英,21世纪大学的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297

[4]史历,程森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J],湖南社会科学,2009,(5):171-173

[5]顾建民,人学职能的分析及其结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1,(8):71

[6]王连森,大学竞争优势层次体系及其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6,(1):66-70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swot分析法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寿险公司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新形势下宜宾港物流金融的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