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彬 (陕西省周至县人民医院CT室,陕西 周至 710400)
胃肠道穿孔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及时准确的诊断能为临床提供宝贵的时间,以往主要靠X线片发现腹腔游离气体来诊断,现在随着CT在县级医院的普及,不仅能更准确地进行定性诊断,而且还能进一步行定位诊断,为胃肠道穿孔提供了更快捷、可靠的诊断途径[1]。
1.1 一般资料: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期间,共20例,主要症状为急腹症,临床怀疑胃肠穿孔的患者,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35~65岁。
1.2 扫描设备:GE16层螺旋CT机(GE Brightseepd16)。
1.3 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管电流148 mA,层厚7.5 mm,螺距 1.375:1。
1.4 扫描方法:上腹部CT普通平扫,检查前不做任何准备,即来即查。
1.5 其他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情况:所有患者均行常规X线检查,有10例行B超检查,6例手术治疗,2例保守,2例放弃治疗。
综合对比其他影像学检查分析,20例患者中CT检查全部发现游离气体,17例位于膈下,5例发现穿孔周围小泡状气体,12例发现腹腔积液,X线检查16例发现膈下游离气体,B超8例发现腹腔内气液平面,手术患者中9例胃穿孔,7例十二指肠穿孔。
胃肠道穿孔是急腹症之一,常发生于溃疡、外伤、炎性反应和肿瘤等,而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最常见。一般认为是由于胃液中胃酸过多,激活了胃蛋白酶,是胃十二指肠黏膜发生“自家消化”,另外就是胃黏膜屏障被破坏引起。医学上历来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作为一个疾病来看待,但是两者在疾病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各自恒定的特点,存在着一系列的实质性区别。十二指肠溃疡好发年龄是20~30岁,男性多见,多因胃酸分泌过多而引起,其部位集中位于十二指肠球部,起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即所谓的“溃疡素质”,O型血型者、唾液中无血型抗原者、肝硬变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多为十二指肠溃疡。而胃溃疡好发年龄偏大,40~50岁,男性多见,溃疡部位广泛,以小弯侧多见,多伴有慢性胃炎,胃酸分泌量和正常人相似,甚至较低,与胃黏膜缺陷有关,药物性多为胃溃疡。上述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可以引起很严重的并发症——穿孔,另外还有炎性反应、肿瘤、外伤等因素都可引起胃肠穿孔,这里不作一一而述。当胃肠穿孔穿入腹腔内时,主要出现气腹。胃肠内容物,包括食物及消化液进入腹腔时可引起化学性、细菌性腹膜炎,这不仅可见产生腹水,同时可使相邻的腹脂线模糊、肠曲淤积,甚至肠麻痹。当炎性反应包裹、局限时可形成腹腔脓肿。
在CT未普及之前,胃肠穿孔主要依靠临床体征和X线平片来诊断。X线片以游离气腹为指征。这往往会对少量气体者造成误诊。随着CT在县级医院的普及,为空腔脏器穿孔提供了更可靠、快速的途径[2],以笔者的经验认为CT在以下几方面具有更大优势。
首先,CT可利用窗技术更好地发现游离气体。CT在观察图像时可根据观察者需要调节窗宽、窗位。笔者的经验认为,窗宽在400~550、窗位在50~100之间最佳,能更好地衬托出腹腔内的游离气体,包括少量的气体都可显示清楚。另外还可以结合应用MIP、MVP这些后处理技术。
再者,对胃肠穿孔患者还可根据气体的位置进一步定位诊断。当穿孔后有大量气体进入腹腔时,这些气体会随患者体位移动而移动,这很难判断气体来源,但是脏器穿孔后都会刺激腹膜,引起腹膜反应、包裹,这样就会有一些气体聚集在穿孔部位周围,呈点状、小泡状,散在或成簇分布,见图1。有时还有部分气体进入穿孔脏器肌壁间,可能和肌肉撕裂有关,看到这些征象可起到定位诊断的作用。
图1 胃穿孔患者胃壁周围小游离气泡,X平片膈肌下未见游离气体
图2 外伤空肠断裂患者空肠周围见少量游离气体,X平片未发现游离气体
另外,胃后壁穿孔气体进入小网膜囊,有时可局限在小网膜囊内,腹腔内看不到大量游离气体。空肠穿孔时,也只有少量气体进入腹腔,见图2,这种情况X平片通常很难发现,而CT则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
最后,CT对胃肠穿孔的并发症能够很好地观察。一般胃肠穿孔都会引起腹膜炎、腹腔积液、脓肿等不同程度并发症,观察这些病变的变化情况,可为病变的转归、预后的评判等提供更大、更有价值的信息。
总之,通过对这些胃肠穿孔病例的回顾分析,笔者认为CT对胃肠穿孔不仅可以起到定性诊断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定位诊断以及并发症的观察,都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1]夏穗生.实用腹部外科手术技巧[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20-423.
[2]吴恩惠.影像诊断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