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山市“仿真人”雕塑艺术的研发路径

2013-11-12 03:04:16张晓利
黄山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黄山市徽州

张晓利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注重环境建设的热潮已经逐渐兴起,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手段正被大量采用,并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构件。安徽省黄山市正面临这样一个重要阶段,但由于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整个城市中对公共艺术整体的合理规划难于真正到位——公共艺术作品争相模仿的情况屡见不鲜,已经出现的“抽象风”、“少女风”、“母子风”等就是较为突出的表现,产生了一大批城市艺术垃圾。作品经常一味追求尺度与体量的巨大,不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呼应统一,更不注重与黄山旅游城市文化传统、精神的和谐。基于此,试图通过借鉴大城市的成功案例来探讨黄山市城市雕塑艺术研发的特色途径,从而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公共艺术中艺术性以外的社会性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仿真人”雕塑艺术的明显特征

城市雕塑具有特殊的公共性。一直以来,如何找到艺术与公共性的协调点一直是雕塑家及设计者们关心的焦点之一。在众多类型的城市雕塑中,有一种特殊的种类,特点非常鲜明,近几年在中国城市建设中频频出现。可以说,从1996年何勇创作的出现于上海茂名南路街头的城市雕塑 《都市中人》(如图1所示)开始,这一类形式的雕塑转眼间便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归类与命名,暂时将其称为“仿真人”雕塑。这类雕塑特征十分明显,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仿真人”雕塑多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主要创作原形。这是一种带有浓郁世俗气息的公共艺术,这点从其题材、形式、格调及内涵几个方面都有所显现。

首先,题材方面主要选择普通、平凡的人为表现主角,人物角色最终通过翻模制作成1: 1大小的雕塑。社会中最普通的老百姓成了雕塑家表现的主体,而这些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成为被描写的主要内容。创作主体不仅包含社会各阶层的人,还包含各历史阶段的人,从都市街头的白领精英到象征过去岁月的黄包车夫(如图2所示),都是它们的主要创作对象,人们打电话、吹糖人、拉黄包车、下棋等任何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也由此定格。这种记录客观事实的手法不仅刻画出城市社会中物质丰富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们的生活优越感,更是大众价值取向的一种有力表现。

其次,形式上具有亲民性心理特征。从观众角度出发,以形态逼真的式样手法,赢得了普通百姓的好评。看一眼就能读懂的雕塑语言,使一般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产生了共鸣,面对这些熟悉的行姿动态,人们显得信心十足,并乐于参与其中。可以说,设计师与公众的关系在此发生了一种形式的转化,他们成为了一个历史见证者或大众意志的代言者。[1]

最后,格调朴素、内涵简单易懂的写实手法使其获得广泛的理解。“什么人在做什么事”的叙述方法不仅客观地再现了真实事物的原貌,而且使雕塑艺术摒弃了矫揉造作的形式。“仿真人”雕塑除了从俯视的角度能引导大众审美观念之外还从仰视的角度获得观众的共鸣。毕竟城市雕塑的存在价值是使人们日趋紧张的生活得到调剂,相对枯燥的生活多些情趣。

第二,“仿真人”雕塑一般公开放置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没有基座和围栏,是一种处于人流之中的公共艺术。这种放置方式无疑提供了一种公共艺术与周围环境的匹配途径。(如图3所示)

第三,“仿真人”雕塑的材质多采用与皮肤质感相反的金属,用以与周围人流加以区分。这种形象上追求逼真,材质上摒弃逼真的做法正是设计师用矛盾性处理手法进行创作的恰当运用。

二、黄山市城雕艺术的发展现状

黄山市是一个以山命名、既古老又年轻的新兴旅游城市,不仅有悠久的徽文化底蕴,而且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随着黄山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大,近年城区的公共艺术也相应地得到广泛地发展与实践。尤其是城市雕塑、公共壁画等的出现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不过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相比,还显得非常肤浅。在街头,所谓抽象主义、构成主义等一批跟风雕塑现象非常严重。不仅轻视周边环境,而且也没考虑到黄山旅游城市的文化底蕴。它们就像蛋糕上的一层酥皮,脆弱轻飘,无法与文化相融,无法让市民接纳。“仿真人”这种街头雕塑艺术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城市与雕塑的关系就如同一幅画面中 “图”与“底”的关系。[2]为了打造黄山国际旅游知名品牌,政府推出了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最终形成大旅游格局的举措。在这个大的城市“画面”之中,如何建设城雕艺术,尤其是街头城雕艺术等“图案”要素不失为凸显徽文化特色的有力手段之一。2008年黄山市启动了 “新安十景”工程,“屯浦归帆”广场建成后,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去摄影留念,除了欣赏岸边美景之外,广场上一组“仿真人”雕塑深受人们的喜爱(如图4所示),也似乎讲述了新安江畔徽商创业的艰辛,为屯溪这座小城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无疑是黄山市设置“仿真人”雕塑的一个良好开端。

可以说,运用“仿真人”雕塑艺术传达黄山市特有的历史名人典故及徽商发祥地的风俗民情等社会面貌,不仅能真实再现徽州历史生态文明,而且能为国内外游客直观地呈现古徽州文明的发展历史,这样的雕塑艺术如果设置在街头巷尾,就如同为黄山市特制了一张有生命的名片。

三、对黄山市城区“仿真人”雕塑艺术研发的几点建议

通过实地考察,并借鉴有关徽州民俗、市井风情等相关文献资料,对黄山市的历史、艺术、文化三方面作了系统的、立体的考证与分析,针对黄山街市“仿真人”雕塑艺术研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应主要注重街头“仿真人”雕塑的平民化研究。平民化要求“仿真人”雕塑艺术应具有浓厚的世俗气息,体现的不是高雅脱俗的特质,而是一种市井文化,这如同西方风靡一时的波普艺术。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领域,普通市民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其开始寻求个人价值的满足。作为城市的主人,他们在希望社会给予更多肯定的同时,其生活状态也越来越应引起艺术家的关注。由此,在朝夕相处的城市中建立描写百姓自身生活的街头雕塑恰恰能够满足市民的心理需求,必将受到大众的喜爱。[3]

第二,徽州地缘研究是“仿真人”雕塑实现平民化的人文基础。无视环境,简单、抽象且类似的城市雕塑不仅走入了追求“创意”的极端,而且丧失了人文关怀的初衷。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处理雕塑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上,由于“仿真人”雕塑平民化的特点使得其必然带有较强的地域性。这首先体现在雕塑题材与内容的研究上,环境成了确定雕塑内容的关键。[4]比如大连老虎滩的市民广场,为了迎合海边的环境,设立了一系列沙滩场景的“仿真人”雕塑。而南京湖南路商业街上的“捏唐人的小贩”等则通过视觉上的旧与新对比手法突出商业街的繁华景象。黄山市拥有2200年的历史,屯溪区老街“前店后坊”、“前店后库”、“前店后户”的特殊结构,是“老滋老味”的城市历史面貌的代表。但公共艺术的建设并不丰富,设想沿街的老字号店面门前如果设置一系列反映徽商之旅的“仿真人”雕塑,不仅会为当地人平添更多的自豪感,而且也为游客送上了一道别具特色的视觉盛宴。

第三,应着重探讨“仿真人”雕塑艺术形态的文化特征。首先,强有力的视觉效果是体现雕塑艺术文化的第一性征。“仿真人”雕塑正是通过简单、写实的刻画手法迎合了社会和大众的审美口味,从而赢得了观众。其次,雕塑的物质形态也充满了文化性,其文化品位常常表现在质材和加工处理上,这既是物质文化,更是精神文化。在国外就有许多已故雕塑家的工作室作为博物馆被列为重要的文化场所。可见,雕塑的质材、工具、制作方式、造型处理、安放地点的选择等,都有文化意义,要经过艺术家的思考和处理,不能随意安置。再次,环境是否适合于雕塑,对雕塑品本身艺术价值的显示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反过来雕塑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改进环境的文化气氛。解决城市雕塑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是雕塑家在现实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妥协的办法,尽量求得较为理想的场所,使雕塑品最大限度地与环境融为一体,共同组成统一的“文化整体”。[5]黄山市地处古徽州地区,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底蕴,其呈现的文化现象也独具地域特色。要有效地树立“仿真人”雕塑作为文化品类的形象,就要注重题材选择、技艺推敲以及市区环境与“仿真人”雕塑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综合以上的几点建议,可以将黄山市城区“仿真人”雕塑艺术的研发途径设想如下:依托徽州地缘文化在城区主干商业街及公园,如老街、商贸城、新街、步行街、市民广场、新安江延伸段、湿地公园、昱中街心花园等街头和路边建成多组主题 “仿真人”雕塑,分别设立新安商人、徽州女人、徽州民俗等主题栏目,从人物角色的设定及群体角色的统一性出发突出“仿真人”雕塑艺术形态的徽文化特征,并结合一年一度的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进行阶段性开发和更替,这不仅有助于黄山市人文景观的开发,而且是徽文化与黄山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也促进海内外旅游业的进一步交流合作。

在观念与理论多元化的今天,平民化、通俗化的“仿真人”雕塑几乎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的。可能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这种平民化转变将成为历史性的特点。但就目前黄山市的城市发展现状而言,在街头巷尾适当设置“仿真人”雕塑系列作品值得尝试。这种根植于徽州地域文化、地理、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市民形象的雕塑艺术一旦出现,无疑会为城市雕塑艺术找到一条与大众沟通的道路。同时,它也是历史和人物题材艺术创作的典范,在传承城市人文精神和历史传统方面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并唤起老人对昔日城市的缅怀,激起孩童对昨日生活的好奇,从而使徽州文化在国内外游客行走与旅行途中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1]焦兴涛.新具象雕塑[J].雕塑家通讯,2005(5).

[2]李大为,于美成,邹广天.雕塑与环境的“图-底”关系[J].雕塑,2001(4).

[3]洪峰.中国当代新具象雕塑语言[J].艺术研究,2010(3).

[4]梅城,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散点透视——谈“环境·人·雕塑”的关系及其它[J].美术观察,1998(11).

[5]邵大箴.雕塑是一种文化[EB/OL].[2012-10-02].http://news.artxun.com/diaosu-1262-6307872.shtml.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黄山市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38
徽州春雪
江淮法治(2022年3期)2022-03-16 06:54:26
徽州绿荫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工程与建设(2019年1期)2019-09-03 01:12:14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市场周刊(2017年1期)2017-02-28 14:13:34
“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
生活用纸(2016年7期)2017-01-19 07:36:39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5:4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老年人住区交往实证分析——以黄山市“阳光绿水”小区为例
挪威城市雕塑
雕塑(1996年1期)1996-07-12 15: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