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忠,王洪江,吴爱祥,黄明清
(北京科技大学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长锚索支护技术在世界上已有90年历史[1]。最早使用锚索技术的国家是阿尔及利亚,1933~1935年该国用其加固舍尔法大坝,并一举获得成功。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锚索理论有了较大发展,世界各国应用锚索相关理论指导支护设计,使锚索支护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澳大利亚蒙特艾萨矿[2-3]1973年以后引进了长锚索支护技术,开始对分层充填法中的顶板进行预加固,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并改善了经济效益;位于芬兰中部的科塔拉蒂矿[4-5]对两盘围岩进行长锚索加固后,回采的实际贫化率比原有不加固时减少将近一倍,有效的提高了企业效益,改善了安全条件。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长锚索技术研究和使用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6]。焦家金矿破碎顶板用注浆长锚索预加固,锚杆金属网联合支护,对防止顶板冒落、确保安全生产、提高矿石回收率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此外,我国的凤凰山、铜录山、湘西金矿、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红透山铜矿及安庆铜矿[8]均在长锚索应用方面做了突出的研究和实践。云南某铜矿4#矿体和上盘围岩均为黑色碳泥质白云岩夹板岩,较破碎且含泥量高,均不稳固。经过矿山多年的摸索和生产经验,现行的浅孔留矿法及中深孔分段矿房法对开采4#矿体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仍然存在凿岩成孔率低、矿石损失分化率高、采场放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改善现场施工条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考虑采用长锚索预加固技术对其上盘围岩、巷道顶板及顶柱进行支护。
4#矿体回采之前,用长锚索加固矿体上盘围岩,然后在预锚固的围岩下回采矿石,长锚索能在矿块回采过程中限制岩体位移,调整岩层内部应力场,能有效提高采场顶板围岩的稳固性;同时,锚索注浆过程中对破碎岩体加以胶结也能提高岩体自身的强度。
长锚索本身具有柔性、能充分利用锚索较高的抗拉强度、增大正向拉力、改善岩体力学性质、增加岩体的抗剪强度、提高抗震性能,锚入矿岩的锚索沿其全长与矿岩之间的粘结力或摩擦力进行锚固,改变了矿岩自身的力学状态,防止了岩层节理分离,增强了整体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矿岩的自身支承能力,控制或阻止矿岩变形、移动,防止矿岩的破坏和冒落。
破碎矿岩进行长锚索预加固后,注入的砂浆能与破碎矿岩胶结成一体,增加矿岩抗拉能力,且其裂隙将被所穿过的长锚索缝合起来,增强矿岩整体性和稳定性。通过注浆泵注入的水泥砂浆有些沿着孔内壁渗入到一些张开的断层,裂隙之中发生胶结凝固,从而增加了构造弱面的内摩擦力。
通过锚索加固综合作用,能提高矿岩自支承能力,起到控制或阻止矿岩变形和移动、防止矿岩破坏和冒落的作用。
(1)锚索。根据现场经验及计算实际费用发现,清洗和处理旧钢绳的费用几乎抵消了废旧钢绳的明显成本优势,同时也认为用专门购置的新钢绳制造长锚索是比较价廉和更有效的。因此试验采用新购置的6 ×25TSFC 结构钢绞绳。
(2)注浆材料
根据《水利水电地下工程喷锚支护施工技术规范》要求,采用32.5R 滇北水泥,骨料为经过2.5mm 过筛后的中细沙。纯水泥浆浆液水灰比:1∶2~1∶2.5;水泥砂浆为:水泥:砂=1∶1~1∶2,水泥:水=1∶0.38~1∶0.45。
(3)主要施工设备。在现场经验、工程模拟的基础上确定采用的最佳钻孔、注浆设备分别为YGZ-90 凿岩机和UB3C型压力注浆机。
(1)锚索长度。矿山现采用中深孔凿岩分段矿房法,采场尺寸长× 宽× 高=36m × 矿体厚度×60m,其中矿房长24m,分层高度10m;回采进路垂直走向布置,规格为2 ×2m。
锚索长度视矿体形态、采场布置参数和距上盘围岩高度而定。对于上盘围岩预加固锚索,锚索必须打入上个分层上盘围岩内,一般不小于1m,切割平巷设计尺寸为3m ×3m,故其距上个分层围岩高度为7m,为安全起见,锚索尺寸设计为10m,打入上个分层围岩的锚索长度可达到2m~3m;对于矿体分层锚固锚索,凿岩巷道距上个分层距离为7m,锚索长度根据边孔角大小设计为7m~9m 不等;而对于顶柱预加固锚索,长度设计原理与矿体分层锚固锚索类似,为13m~15m。
(2)锚固间距。依据普氏松散体理论,认为在采场顶部(或巷道顶部)会形成自然平衡拱,在这个拱内矿岩的重力即为作用在设计计算的长锚索上的力。则普氏计算式中沿采场长度方向顶部1m 长度的顶压为:
式中:a 为采场宽度之半,m;b 为冒落拱的高度,b=a;r 为矿岩的体重,t/m3;f 为普氏硬度系数。则:
在采场往往会碰到矿岩组分分布的不均匀性,也就是r 值会有不均衡性,这时应对压力公式进行修正,其修正公式为:
式中:k 为矿岩的不均匀系数,0 <k ≤1。
采场顶部的总压力P 为:
式中:L 为采场的长度,m。
在采场顶部矿岩中安装锚索就是要承受住顶部的总压力P,则采场顶部需要安装锚索的根数为:
式中:m 为安全系数,取m=1.5;R 为钢绳破断拉力,t。则:
锚索网度D 为:
式中:S 为采场顶部面积(S=2 × L × a),m2。
在4#矿体的矿岩条件下,采场宽度为20m,故a=10m,矿岩的体重r=2.8/m3,普式系数f=5。不均匀系数k 和安全系数m 分别取0.6 和1.5。锚索眼直径为65mm,锚索破断力按6 ×19 -Φ23 的钢绳计算,R=34.2t。锚索的设计安装网度通过计算得出:
由以上公式可计算出,4#矿体锚索的理论安装网度为1.9m ×1.9m,即锚索排距和间距均为1.9m,为达到支护强度要求,巷道内锚索排距设计为1.9m,由于扇形布置的锚索锚固没有垂直布置效果好,锚索孔底间距应小于1.9m,故孔底间距设计为1~1.9m,且从扇形中央至两侧孔底间距逐渐递减,切割平巷内每个扇形面布置7 根锚索,凿岩巷道内一个扇形面布置9 根,具体设计参数见表1。
表1 锚索布置参数设计表
应用长锚索加固顶部矿岩,视矿岩的情况而定,只有采场顶部矿岩局部需要加固时作局部布置,整个顶部矿岩都需加固时作全面布置,仅仅只需要加固个别松脱块体时,可作单根(或少数几根)点布置。4#矿体的上盘围岩较破碎,为防止开采过程中新爆露出来的围岩发生冒落,降低出矿品位,采用长锚索预加固技术,在每个分层的切割平巷中布置数排锚索,与矿体走向垂直的那个面的锚索呈扇状布置,如图1 所示。
图1 围岩预支护开采采场长锚索设计图(上下分段锚索交错布置)
由于4#矿体稳固性差、较破碎,因而对其进行分层整体锚固,提高岩体的完整性,从而提高岩体的抗应变能力,保护岩体稳定。锚索布置在每个分层的两条凿岩巷道内,布置方式与切割平巷内的锚索布置方式相似,只是边孔角和锚索长度发生略微变化,如图2 所示。
图2 采场分层锚固锚索设计图(上下分段锚索交错布置)
为维护矿房开采完毕后顶柱的稳定与安全,与支护上盘围岩方法一样,采用长锚索预加固技术,对每个中段最上一个分层与顶柱进行联合锚固,以避免掘进顶柱护巷巷道,锚索布置方式如图3 所示,其中锚孔水平投影图与分层锚固类似,不予重复给出。
图3 采场顶柱长锚索支护设计图
长锚索施工过程示意图如图4 所示。施工工艺如图5 所示。
图4 普通锚索安装示意图
图5 锚索施工工艺图
采用矿山已有的YGZ -90 钻机垂直向上进行钻孔;为排出孔壁上的岩粉,采用空开钻机清孔;孔塞的规格尺寸如图6 所示,孔塞上边要钻三个孔,一个用来插入排气管,一个用来插入锚索,一个用来插入注浆管。
图6 锚索孔塞工作原理示意图
长锚索加固时间为3 天,养护时间为10 天。由于加固前采场保留有足够的存矿,锚索加固并未对出矿进度造成影响。
根据观测孔的数据,顶板加固区非常稳定,最大垮落高度小于1m;爆破作用下上盘围岩冒落得到明显改善,矿石贫化率显著降低;凿岩巷道完整性良好,未发生明显变形。进行注浆预支护或长锚索锚固后,接近上盘的由于欠挖欠爆进而造成永久损失的矿体可以得到回采,矿石损失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注浆加固后爆破矿石含泥量降低、流动性增加,有利于采场放矿;同时,出矿后工人可以安全的在已受锚固的顶板下进行作业,因而提高了采场的回采效率。
试验矿块支护后结果表明,与矿山现行方案相比,采用新方案矿石回收率可从55% 提高到近75%,即回收率提高近20%;矿石贫化率由之前的25%降为17%,经济效益显著。长锚索支护所创造的安全作业条件也必将减少现场的人员伤亡,践行生产过程中人本主义的思想。
(1)根据矿岩性质,试验采用围岩预支护、分层整体锚固及顶板长锚索加固进行统筹布置;
(2)锚索采用扇形布置,理论网度为1.9m ×1.9m,为达到支护强度要求,孔底间距设计为1~1.9m,且从扇形中央至两侧孔底间距逐渐递减。切割平巷内每个扇形面布置7 根锚索,凿岩巷道内每个扇形面布置9 根。
(3)长锚索对矿岩进行加固后,作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回收率从55%提高到75%,矿石贫化率由25%降为17%,经济效益显著。
(4)长锚索支护的技术关键之一是把好施工质量关,应安排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组织监督。砂浆配合比是影响锚固效果和经济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砂浆最佳配合比作进一步研究。
[1]王志方.长锚索支护在冶金矿山的应用[J].黄金,1996,(5):17 -20.
[2]刘大荣.澳大利亚“大矿开采经验”[J].有色矿山,1986,9.
[3]S.bywater.Cable support of lead open stope hanging walls at Mount Ias Mines Limited[C].澳大利亚支护国际会议,1983,9.
[4]SM.Matthowe.A modified cable bolt system for support of underground openings[C].澳大利亚支护国际会议,1983,9.
[5]SM.Matthowe.A modified cable bolt system for support of underground openings[C].澳大利亚支护国际会议,1983,9.
[6]余斌,曹连喜,李源泉.采矿工程中长锚索护顶技术试验研究[J].矿业快报,2000,(15):1 -4.
[7]周益龙.采场破碎顶板控制技术试验研究[J].长沙矿山研究院季刊,1991,11(3):50 -55.
[8]邹贤季,杨小聪.大直径深孔采矿法采场顶板长锚索加固[J].有色金属,2006,58(5):17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