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婷婷
[摘要]音乐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鼓励大胆创新,提高艺术表现力,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课堂这一平台,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挖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再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得以展示,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为最终目的。小学音乐教学四部曲,阐述了如何使学生在小学艺术教育之路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审美 实践 创造 发展 成长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音乐教学则是实施这一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然音乐教师是音乐的传播者、教育者和引导者,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与课外声乐活动中体现美育?这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中值得探究的课题。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就是美感教育即审美教育,它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我觉得:“审美——实践——创造——发展”四部曲就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与课外声乐活动中体现美育的最佳做法,其中审美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实践是最好的证明,而创造和发展就是提高与升华,它们在整个音乐教育环节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学中体现美
(一)强调音乐感受,注重审美体验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把“强化音乐审美体验”作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在音乐教学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中,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以情动人,师生共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由于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它不象文学、绘画,可以通过视觉去感受,从而获得美感,而它完全靠听觉去感知一种音响效果。正是因为音乐的语言是音响、节奏和旋律,所以通过这些语言可以间接地描绘画面、塑造形象、表达感情。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本身就是美的化身,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脱离了 “美”,音乐艺术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再好的教育也只是空谈。我在上小学音乐教材第九册选用教材《北风吹》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先分别播放了三段录象:(1)黄氏家丁无理催租、(2)大年三十杨白劳躲债、(3)爷俩包饺子过年,学生用视觉观察、用心体验、真情感受,为后面学生听歌词“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有了一个交代;接着看教材,复听范唱跟随轻唱、再次复听感受旋律走式并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多次体验感受歌曲表现的封建社会的黑暗、人剥削人的旧社会的本质以及穷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为后来喜儿躲深山多年以至于被人认为是白毛女打下铺垫。运用这样的方法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要推翻黑暗的旧社会。这一节欣赏课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充分地表现出来,体现了审美的导向作用。
(二)创设操作平台,鼓励大胆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音乐新课标》也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所以在学习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一册选用教材的器乐综合课《中国锣鼓经》时,首先请学生对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梆子”的音色有了明显的感受和了解,然后教师说:“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非常想用它们合奏一段,现在就有一段中国锣鼓经(出示挂片),请选择你最喜欢的打击乐器敲一敲吧。学生绝大多数会按照节奏去敲击,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乱敲,这时教师以巡视的方式来解决,及时发现学生在敲击节奏时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敲一敲、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保鲜,为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奠定基础,体现了“重视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
(三)激发想象思维,鼓励音乐创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而不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儿童天生就有音乐创造的潜能,而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儿童的创造潜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动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音符世界中,创造性地体验、感受与表现音乐。在音乐课中,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欣赏《中国民歌》时,在学生对民歌的种类、旋律、节奏及演唱形式、演唱场合的特点进一步掌握之后,在创编环节中,我设计了“老调新唱”即请学生以物、人、亲情、友情、现场环境或气氛等为素材创编新歌词,然后用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旋律唱出来,同时还要做即兴的打击乐器伴奏,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创作出新内容并汇报表演,然后以互评或他评的方式进行评价,使他们在创作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另外,教师能大胆地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思维潜能,运用已经积累的创作经验、知识和现有的音乐材料即兴创作出新作品来,这本身正符合《小学音乐新课标》对创造的要求,进一步体现了创造性的审美。
(四)开拓教学新法,促进全面发展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那么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已经厌倦,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开拓新的教学新法,以特殊的音乐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要求,那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呢?于是我仔细研究了《音乐新课标》的理念和阶段性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删减或采纳孩子们感兴趣的课外歌曲,曾大胆采用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有一定主题的、学生比较喜欢的通俗歌曲做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从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例如在六年级下学期学习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歌曲《懂你》时,首先为创设浓郁的母爱亲情萦绕的课堂氛围,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小强出疹医生看病,妈妈去王爷庙求神保佑的路上走一步磕一次头”的强烈的感人场面,我发现随着剧情的发展,学生们的表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很多同学哭了;在看后谈感受时那发自肺腑的话语中流露出,对母亲的挚爱与感激之情,我觉得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加上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即情感的审美;接下来又出示《懂你》的第一段歌词做为散文诗内容(没有标题),请学生自己创设情感来表现,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根据对诗句的情感内涵的理解而选择了深情、含蓄、充满温柔与感激之情的情感来朗诵,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升华,勾起脑海中那挥不去的童年的记忆;迎着这种氛围接下来播放了满文军演唱的《懂你》歌曲录象,把学生的身心等感官和情感世界统一、协调地调动起来,升华了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勤劳朴实的形象,更激发学生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之情。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音乐的审美导向作用,使课程一开始就能扣开听者的内心情感世界;下面一个环节就是运用语言交流的方法,为了使师生交谈不显得尴尬,并且学生能对谈话的内容充满浓厚的兴趣并给予解答,我设计了“实话实说”栏目,歌曲《懂你》的伴奏音乐做为背景音乐轻柔地出现,而我扮演主持人崔永元,以采访形式提出三个问题:(1)平日里母亲都为你做了什么?(2)你又为母亲做了什么?(3)你认为家庭中谁最辛苦?知道辛苦为什么她还要这么做?这种栏目的设计显得很有亲情感和时尚感,师生因背景音乐的衬托和话题的沟通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间心灵的距离,为后面歌曲的唱、奏表现和创作新词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深深懂得了母爱是平凡的、无私的、伟大的,并且从现在起要做一个有爱心、有孝心,让父母放心、开心的好孩子。整节课通过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段、学生的音乐审美与表现能力、教师对作品的挖掘和声象结合的运用,使学生、老师和听课者始终在审美、实践、创造中发现更美好的、有意义的东西,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声乐活动中表现美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重要途径。课外艺术活动尤其受学生的喜爱,其中声乐活动是最具有普及性、推广性、实效性和表现力最强的课外艺术活动形式。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在艺术活动方面呈现“课内轻松愉快,课外多姿多彩”的喜人景象。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声乐技能和技巧,以及声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可通过参加声乐班的活动得到巩固、强化和发展。声乐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的音乐智能与技能的训练增加了、增强了,感受与表现的能力也提高了,对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另外,声乐活动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了音乐教学的开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情趣。
做为音乐老师的我更清醒的认识到:一方面要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更深一层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乐审美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更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发展和提高。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音乐美育教育更是对美的一种传播;教育是科学,需要我们去探究和摸索;教育更是艺术,需要我们去创新和开拓。做为美的传播者,让我们共同携手,在艺术教育教学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开创美育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辽阳市宏伟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