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兴,张 峰,彭小林,范日升(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630)
腰椎退行性侧凸是继发于腰椎骨关节及腰椎间盘退变的成人脊柱侧凸,关节突关节增生、多节段椎间盘退变、黄韧带肥厚、脊柱失稳是其病理特点,部分患者同时还伴有腰椎冠状面旋转半脱位、侧方移位和矢状面椎体滑脱[1]。探讨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凸的X线表现与骨密度检测结果,为今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5月~2012年9月收治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199例,男68例,女131例,年龄39~69岁,平均56.3岁。其中131例患者出现腰腿痛的症状,52例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16例患者只有轻微症状或无症状。
1.2 方法
1.2.1 X线片分析:应用改良Cobb法,各椎体沿T12~L5上终板画线,侧凸Cobb角是有最大角度的两条线的夹角,其所在椎体分别为上端和下端椎。采用标准正位X线摄片检查,对腰椎各相邻椎体之间的相对侧方位移进行观察,记录发生位移椎体和4 mm以上的病例。顶椎椎体旋转度采用Nash-Moe标准进行测量。沿L1上终板和L5下终板在标准侧位X线片上画线,腰椎前凸角度是两线的垂线交角。矢状面椎体滑脱观察中,应用标准侧位X线摄片,沿椎体后缘连线,对椎体滑脱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2.2 BMD测定及分析:仪器选用美国HOLOGIC公司Discovery A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腰椎L2~L4椎体前后位为测定部位,对椎体平均BMD值(g/cm2)和t值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Stata 6.0统计学软件进行,BMD值、平均侧凸Cobb角和T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侧凸角度小于10°、10°~20°和大于20°之间的t值和BMD比较,采用q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侧凸角度:141例患者侧凸在10°以下,所占百分比为70.85%,50例患者侧凸在10°~20°,所占百分比为25.13%,8例患者侧凸在20°以上,所占百分比为4.02%。其中105例为右侧凸,所占比例为52.76%,94例为左侧凸,所占比例为47.24%。详见表1。
2.2 椎体旋转:伴有Ⅰ度旋转144例,所占百分比为72.36%,伴有Ⅱ度旋转39例,所占百分比为19.60%,所有Cobb角大于10°的患者均伴有Ⅰ度或Ⅱ度旋转。
表1 侧凸Cobb角及BMD检测结果统计
2.3 侧方稳定性:多数患者有相邻椎体间的相对位移,其中大于4 mm的有19例,且其侧凸Cobb角多在10°以上。
2.4 BMD检测结果:侧凸角10°以下、10°~20°、20°以上三组中,骨密度测量结果分别为(-1.49±1.14)、(-2.56±0.24)和(-2.89±0.50)。
退行性脊柱侧凸是成年以后出现的侧凸,不是原有特发性或先天性侧凸的进展,也不是继发于创伤、肿瘤、结核等椎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脊柱侧凸[2]。受累部位可在胸腰段、胸椎、腰椎,大部分位于腰椎[3]。一般情况下,患此类疾病患者年龄大,因此也有老年性腰椎侧凸的说法。
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凸的X线表现中,大多数患者侧凸Cobb角在10°以下,且左右侧凸比例基本相等[4]。椎体旋转方面,Ⅰ度椎体旋转多于Ⅱ度椎体旋转,且Cobb角在10°以上的所有患者均有Ⅰ度或Ⅱ度旋转。本组研究中,大部分患者有骨质减少,接近一半患者有骨质疏松,且L2~L4椎体平均BMD和BMD随侧凸Cobb角的加大而逐渐降低,且三组侧凸Cobb角不同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骨质疏松与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其治疗方案和疗效可造成一定的影响。
[1] 宋海峰,邱贵兴,吴志宏.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8,24(12):385.
[2] 王 蔚,谷建彬.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1(36):194.
[3] 刘海鹰,周殿阁,王会民.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9,12(12):854.
[4] 马远征.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X线及骨密度检测[J].中华骨科杂志,2009,26(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