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11月4日报道,在生活中,人们感觉到在国内,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在国外,人民币越来越值钱。其实,前者是讲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后者则关涉汇率。以李大妈为例,2005年买大米为1.90元/斤,现在已是3.30元/斤了,8年累计贬值42.4%;兑换1美元,8年前需8.28元,现在只需6.17元,八年累计升值超过34%。
点评:目前,人民币汇率挂钩美元,人民币对外升值的数字是比较准确的;用维持生计必须的单一商品的价格变化来推算对内贬值的数字,虽然不够精确,但却往往符合人们的实际感受。同一期间,美元、欧元、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则是另一番景象,对外贬值了,对内则相对稳定,购买力下降并不明显。于是,各国国内广大群众的感受就天壤之别了,国外货币对外贬值、对内稳定,扩大出口和就业,增加收入,日子更好过了;而我国国内,绝大多数无境外消费条件的普通百姓,就会感到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人民币“内贬外升”,暂时让境外消费条件较好的人群受益了;对国内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来说,影响也不大,工资的增长机制冲抵了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影响;而对广大工薪阶层,特别是农民、低保户等群体来说,则是不可承受之重。实际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已经反映了人民币“内贬外升”下的民生之艰,因为自1978年以来恩格尔系数在连续波动式下降之后,自2010年开始反弹,2012年反弹进一步扩大,上升了0.6个百分点。毫无疑问,主要是收入无正常调升保障的群体贡献了这0.6个百分点。
如果仅仅是最贫困群体面受折磨,毕竟绝对数量不大,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可相当程度化解更加贫困的问题。但是,众所周知,每一次货币对内贬值,都是一次财富的再分配。一方面,对内贬值靠抬升GDP和税基进一步实现了“国富”;另一方面,由于百姓在分配关系中的弱势地位,让“民强”成了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我国人民币贬值主要是货币投放过多造成,而货币又主要投向了资本效率较低的基础建设和垄断企业,这种情况导致的最大受害者就是作为参与经济活动主力的中产阶级,少数富者更富,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滑向贫困阶层,社会阶层的“橄榄形”分布实现起来更难,从而为社会埋下了不和谐隐患。
而对那些暂时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受益的群体来说,这种状况也是难以持续的。一方面,价值决定价格,人民币的真实价值只能由购买力来衡量,在人民币的真实购买力呈现快速下降的现实面前,人民币的对外贬值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届时,这部分群体兜中的财富就会被转移到老外的钱包里。另一方面,这几年人民币“内贬外升”已大大折磨了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如果一旦出现人民币对外大幅贬值的情况,带来的将不是出口好转,而将是被收购吞并的风险,而这一期间通过人民币国际化而获得的“货币红利”也将被吞噬光,大量人民币的回流会进一步增加人民币的对内贬值,苟延残喘的企业依然面临着“内贬外升”的困境。
也就是说,人民币“内贬外升”的阶段性变异所导致的人民币币值真实价值的偏离,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社会稳定都是风险。因此,我们必须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尽快稳定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步改变人民币价值内外背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