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收藏家的和谐互动

2013-11-04 02:21陈燮君
收藏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上博上海博物馆收藏家

陈燮君

文物是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古老文明的载体。文物在经过千百年传承后,其归宿无非是两个,一个是类似于博物馆这样的国家收藏机构,第二个就是千千万万的民间收藏家,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公共收藏与民间收藏两大体系。虽然两者的社会角色不同,收藏宗旨和目标也各异,但两者之间天然就有着一种紧密的联系。如果把博物馆比作收藏这座金字塔的塔尖的话,那么收藏家就是构成这座巨大体系的块块基石。两者之间只有和谐互动,才能不负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重任,并共同肩负起引导文化走向的职责。

博物馆的发展与收藏家的文化情缘

博物馆缘起于收藏

人们常说博物馆的起源最早是从收藏家开始的,这是因为博物馆的诞生本身就是以收藏活动作为基础的。作为近代意义上的艺术博物馆的最初典范,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始终是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收藏的代名词,即使是在1765 年它正式对外开放之后,亦是如此。现代博物馆的先驱,1683年成立并向公众开放的英国牛津大学城内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它早期的藏品即来自于英国的一位律师兼业余收藏家阿什尔尔。即使是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它的历史和一个收藏家的名字也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汉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

文物传承中的民间收藏

中华文明在创造的同时注重继承,由此实现着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继往开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文物穿越时空,经历坎坷;时间的淘洗,人为的毁坏,多少人间瑰宝流失、损毁!现今存世的文物,能够历经劫难而独存,实属难得。然而,谁又知道,收藏家在这其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辛劳!在上海博物馆(简称上博)收藏的文物中,如潘达于捐的大克鼎(图1),沈同樾捐的过云楼所藏书画,等等,其经历之曲折,遭遇之坎坷,藏家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皆斑斑可考。

以展示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陈列室的国之瑰宝——大克鼎为例,它是在上海博物馆成立前的1951年7月,由它的最后一位收藏主人潘达于无私捐赠给当时的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的。此举震惊华夏,时任中央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特此颁发了褒奖状:“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此褒扬,此状。”和大克鼎一起捐赠的,是世人瞩目的大盂鼎。上海博物馆长期和捐赠者潘达于保持着亲友般的关系,逢年过节总要去探望她,日常的关心更是频繁,并为她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听说老人没有生活来源,上博四处奔走,为老人在文史馆谋得一份工作;看到老人的住房又小又闷,上博为她装了空调;一次,老人因病住院,上博立即让老人换到最好的外宾单间病房,并支付了医疗费;几年前,上博为老人在苏州市中心购置了一套三居室住房。老人过百岁生日,上博把它当作大事来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上海市委领导分别到老人家中看望了老人,上海博物馆特意为老人举办了隆重的百岁寿庆,在一系列庆祝活动中,大克鼎和大盂鼎的连袂展出无疑是献给老人的一份最为厚重的礼物,也是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正是这种亲情关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与精神,使上海博物馆得到了社会各界朋友们的不断的关爱,上博的藏品也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现在潘达于老人虽已离开人间,但我们会永远缅怀她的善举与善心。

民间收藏的文化启迪

文化需要传承,文明期待弘扬,无论是珍品瑰宝,还是稀世孤品,收藏——这一人类古老的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正日益显出它的文化意义。哥德说过:“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这种幸福和快乐实际是贯彻于整个收藏的过程之中,收藏本身的乐趣赋予了藏家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收藏,不仅积淀了社会文明,还启迪了人们的智慧。旅美华人招思虹花费了大量时间,集自己的财力与智力,将散落在美国各地尤其是旧金山的中国文物进行收藏,并以捐赠的方式送回祖国。无偿捐赠并不是海外华人促成中国文物回归的唯一方式,他们的支持形式多样,有的运作资金使文物回流中国市场,有的设立基金襄助文物回流,有的华商通过企业征购文物使之回归祖国。海外流失文物“回家”凝聚了世界华人的多种智慧。

2000年菲律宾庄长江先生、庄良有女士代表庄氏家族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庄万里先生“两涂轩”珍藏的233件书画珍品,上海博物馆为此在馆内永久设置了“两涂轩”珍藏书画的专厅,并隆重举行了“菲律宾庄万里先生两涂轩珍藏书画精品展”的开幕仪式。在233件文物中,时代最早的画作《秋山萧寺图》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明清书画亦弥足珍贵。这是上博历史上海外华裔首次捐赠如此巨大数量的古代书画文物。这200多件历代书画墨迹被上海博物馆评价为“精品荟萃、价值连城”。为表彰庄氏家族挚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和支持中国文博事业的真诚精神,200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庄氏家族的代表庄长江先生、庄良有女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

2002年5月,张永珍博士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元的高价拍得清代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2003年10月,她毅然决定把这件罕见的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2004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张永珍博士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博物馆为此特别举办了“张永珍博士捐赠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特展”,永久收藏并展出这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珍品,使之从此不再飘零。张永珍博士表示:当初拍下这件瓷瓶就是觉得“中国的好东西不能再在外面漂泊了”,而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是因为“国家是最大的‘家”。

2003年10月23日,旅居加拿大的收藏家杜维善先生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古代丝绸之路周边国家古钱币1500余枚。此次所赠钱币以国家王朝区别可分40多类,都是古丝绸之路周边中亚、南亚古代国家各朝代使用的货币,时代多集中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这批钱币注重图案艺术,方寸之间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艺术风貌。其中有不少难得一见的珍品,如一枚成吉思汗金币,钱币外圈的铭文清晰记录了“金币于六一八年制于伽兹那”,中间写了“汗中之汗、最伟大、最公正、成吉思汗”,这种钱币存世只有数十枚,十分罕见。而杜先生本人则对一枚收自大英博物馆的钱币更津津乐道,这枚钱币为在中亚建立的塞人王朝所制,存世只此一枚。杜维善先生1930年代出生于上海,少时习书法、读古文,深受传统文化浸染,后虽旅居加拿大,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却始终未改。杜维善先生所捐赠的这批古币数量大、种类多、艺术性强,上博由此在中亚、南亚古币收藏方面成为了国内第一家。2012年是上博建馆60周年,至此,杜先生又向上博捐赠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古钱币。上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收藏家的鼎力支持。

民间收藏对博物馆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民间收藏是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来源之一

虽然现在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收藏家仍然是博物馆值得依赖的巨大力量,也是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来源。以上海博物馆为例,上海博物馆现拥有文物和艺术品收藏近100万件,其中精品达13万件。1952年建馆时只有极少量的陶瓷、钱币等文物,几乎是白手起家,至今经历60多个春秋,藏品如此丰富和全面,这是经过几代工作人员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收藏家和文物经营单位的积极支持,尤其是那些向博物馆无私捐赠文物的收藏家所作出的贡献,是博物馆应该永远铭记的。

现在上海博物馆入口大厅的墙上镌刻着从1952年上博诞生至今的所有文物捐赠者的“金榜”,上面按年度排列着捐赠人的名字,至今已有千人,捐赠的等级文物和一般藏品的总数达11万件以上,其中有很多是上海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上博以此铭记捐赠者,而捐赠者亦对上博充满友情,他们结缘上博,感受到上博的亲情。社会上收藏家以及他们后代的无私捐赠是上博具有如此规模馆藏的一个重要来源。上博从中深切感悟着海内外收藏家对中国文物和祖国的眷爱之心,更感悟着传承中华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的职责。

民间收藏对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博物馆藏品经过整理和研究,通过陈列、展览、出版、讲座等形式,向观众进行展示和宣传,在此过程中,藏家很多都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这些活动对藏家本身来说,有益于知识充实和提高价值判断力。正如有的专家所言:观看一个高品位的大展,胜读十年书。同时,藏家在对这些知识的宣传、扩散和接力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收藏家是博物馆作好展览的重要支撑

展览是一个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博物馆的展览主要依靠展品形象数据为媒介进行观点、思想、知识的传播,展品形象数据是博物馆展览的特殊语言,其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展览传播的效果和质量。有时仅仅靠博物馆的馆藏可能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精彩的展览,这时,依靠社会收藏,向收藏家“借展”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为例,该馆中就展示了很多私人收藏家的珍藏。比如李先生夫妇收藏的老房子。李先生夫妇手里有200栋老房子,这次拿出5栋老房子展示,做进了项目“运河晨曲”之中。大运河3000多里长,连接长江,黄河、海河、淮河、钱塘江。李先生夫妇非常智慧地把这五大水系连接处的5栋老房子搬到了城市足迹馆的大展项,真是人见人爱,很有震撼力。很多私人收藏家的藏品都为世博会作出了贡献,

博物馆助推民间收藏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博物馆为民间收藏提供了一个学术参照标准

博物馆对文物的价值判断,都建立在对物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博物馆的价值判断体系,也必然会成为收藏家进行文物价值评判的重要参考指针。许多社会藏家,将博物馆的藏品作为真伪鉴别和学术判断的“标准件”。

博物馆是收藏家充实知识和提高判断力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的知识传授和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实物的展示和分析来展开的,无论是陈列室、专题展览的展品和出版的图录,都给人以直观的、形象的感受,容易被人理解和吸收,对于社会艺术爱好者和藏家来说,是最好的学习课堂和教材。博物馆还经常与国内兄弟馆和海外博物馆连袂举办精品大展,在举办大展的同时,往往还会举办相应的学术研讨会,聚集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探讨,集结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活动,虽然并不直接涉及社会收藏的有关问题,但对于收藏家来说,无疑得到了提升艺术品鉴赏水平、艺术品学术认定的良好熏陶。博物馆的这些活动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艺术欣赏的极好机缘,同时也为藏家提供了观摩、学习、研究的最佳平台。

博物馆与收藏家可形成合作互动的有效机制

博物馆拥有丰富和系统化的藏品,并有一批从事文物研究的专业队伍。这些专业人员在长期直面文物和整理、研究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提升了研究能力。社会收藏家则在多年的购藏和交流活动中,对自己有兴趣的艺术家或某专题艺术品,会进行较为深入的比照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鉴赏知识和经验。因为是用个人的有限财力来进行收藏,故而特别用心,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更是刻骨铭心,体会是极其真切和深刻的。所以说,博物馆专业人员和社会上的收藏家,各有自身的职能、侧重和特长,均为文物鉴定和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如果能够加强彼此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将会对促进收藏事业的发展,规范艺术品市场的良性运作,提供艺术品的合理价值判断等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作者为上海博物馆馆长。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供稿)

责编 李挺

猜你喜欢
上博上海博物馆收藏家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收藏家星星狐
小小收藏家
壽縣朱家集銅器銘文“”字補釋
“可”字在《上博》简的用法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