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北朝莲花尊

2013-11-04 02:21汪曦曦
收藏 2013年10期
关键词:宝相花墓群大墓

汪曦曦

青瓷莲花尊以器形硕大、造型精美、纹饰复杂堪称南北朝瓷器中的精品,

目前见诸发表资料的青瓷莲花尊共有18件。

其中以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群出土4件莲花尊最为集中。

这一批器物为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收集所得,1955年北京历史博物馆进行复查,调查发现莲花尊出土于封子绘墓和祖氏墓之中,每墓出土两件,

现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莲花尊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口径19厘米、足径20厘米、高67厘米。盖丢失。圆唇,侈口,长束颈,圆肩,卵形腹,高足胫,大圈足。颈部以弦纹为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均匀贴塑4个飞天,身体轻盈飘逸,间以云纹;中部均匀贴塑6个宝相花;中部和下部以三道紧密的凸弦纹相隔,下部贴塑4组兽面及两组蟠龙纹饰,排列紧密。肩部有复式双系耳6个,均匀排列。腹部共饰凸雕莲花5层,第三层位于器腹中部,莲瓣最大,莲尖凸出最长,上两层为贴塑双瓣覆莲,莲瓣饱满,瓣尖堆积深绿色翠釉,第二层莲瓣之间贴塑菩提叶,正好垂在第三层莲瓣上;下腹为第四、五层莲瓣,均为仰莲,瓣尖略微向外凸起,造型不如上腹莲瓣生动。足胫处施两层覆莲,莲尖处竖直凸起,瓣尖积厚釉呈墨绿色。两个莲瓣之间有隐约的直线,可能为在刻塑莲瓣之前划分格线的痕迹。

莲花尊整体釉色呈青绿色,间有青中泛黄处,施釉均匀,胎釉结合牢固。在纹饰的凹处,特别是器腹中间覆莲的莲尖上卷的凹处积釉较厚,呈青绿或墨绿色玻璃质,晶莹明亮,有细小冰裂纹(图1)。

莲花尊之二,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口径19.4厘米、通高63.6厘米。莲瓣形盖,圆唇,侈口,长束颈,圆肩,椭圆形长腹,高而直的圈足,底部外撇。口沿下依次施加2道、1道、3道凸弦纹,将颈部分为四部分,以第四部分空间最大,贴塑团龙纹。第三部分贴塑6个宝相花。在2道凸弦纹两边有对称之横向桥形耳。颈腹结合处有6个复式双系。腹部及足部造型、纹饰与上件莲花尊相同。通体施青灰色釉,积釉处泛绿,晶莹有光泽(图2)。

莲花尊之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口径15.5厘米、足径17.8厘米、高55.8厘米。盖已失,原口沿部破损,后修复。圆唇,侈口,长束颈,圆肩,椭圆形长腹,高而直的圈足,底部外撇。颈部中间收束,以三道紧密的凸弦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均匀贴塑4个飞天,间以云纹;下部贴塑4个团龙图案,排列紧密。肩部有复式双系耳6个。腹部共饰凸雕莲花瓣4层,第三层位于器腹中部,莲瓣最大,莲尖凸出最长,莲瓣之间夹饰小莲瓣;上两层为贴塑双瓣覆莲,莲瓣饱满,第二层莲瓣之间贴塑菩提叶,正好垂在第三层莲瓣上;下腹为第四层莲瓣,贴塑仰莲,瓣尖略微向外凸起。靠近腹中间有一道凹弦纹,上下腹之间似为粘结而成。足胫处施两层覆莲,莲尖处竖直凸起,两个莲瓣之间有直线相隔。莲花尊整体施青釉,釉色泛黄灰,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匀净光润。浅灰色胎体,胎质坚致。青釉部分脱落(图3)。

莲花尊之四,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藏(原藏河北省博物馆)。口径15.1厘米、足径18厘米、通高54.4厘米。此莲花尊与莲花尊之三的器形、纹饰相同,大小相近。这件莲花尊尊盖保存完整,呈拱形,用贴塑和刻花、透雕工艺将盖面装饰成莲花状。莲花尊整体呈青色泛黄,釉色明亮,晶莹剔透(图4)。

莲花尊一般体形硕大,目前所知,除南京灵山大墓出土的2件莲花尊(图5)高达85厘米外,其次就属封氏墓群出土的4件莲花尊为大。另外北方地区的山东淄博和庄北齐墓出土的1件莲花尊也较大,纹饰精美(图6)。封氏墓群出土的4件莲花尊装饰技艺极其精湛,使用了刻划、雕塑、模印堆贴等技法,纹饰精美。通体采用浅浮雕装饰技法,依次贴塑飞天、宝相花、团龙、覆莲和菩提叶;腹部剔刻一层莲瓣,莲瓣尖翘起,与下部双层莲瓣纹形成仰覆关系,上下呼应,足胫处同样剔刻两层莲瓣。从器形上看,完整的莲花尊由器盖和器身组成,器身多为敞口、束颈,肩部多为六系,椭圆球形腹,胫部为高而直的圈足,底部外撇。

从制作工艺上考查,器身由颈、上腹、下腹、足四部分结合成型,从内壁观察,腹部条筑痕迹清晰,并有手指抹的痕迹,可知腹部为泥条盘筑制成,口、颈、足则为轮制。肩部的6个复式双系耳为捏塑,粘在肩与腹的结合处之上,既有装饰作用,又能加固腹与颈的结合。由莲瓣之间有隐约的直线推测,在刻塑莲瓣之前先划分格线,飞天、宝相花、团龙、覆莲和菩提叶等则由贴塑而成。

封子绘墓出土一块北齐河清四年(565年)墓志,同时发现一块隋开皇三年(583年)“齐故仆射冀州使君夫人王氏墓志”,说明封子绘墓最晚应为隋开皇三年,进一步表明该墓出土的瓷尊的年代下限为隋开皇三年(583年)。祖氏墓虽然出土墓志铭盖一方,没有明确的纪年,只能依据墓葬情况分析,时代也应与封子绘墓相近。从器物类型学上看,封氏墓群出土的4件莲花尊与南京灵山大墓及山东淄博和庄墓出土的莲花尊器形、纹饰相似,时间应相近。南京灵山大墓的时代为南朝梁(502~557年),临淄和庄北朝墓的时代为北齐(550~577年),所以南京灵山大墓及山东淄博和庄墓出土的莲花尊的年代应在6世纪中叶左右,进而表明封氏墓群出土的4件莲花尊的时代可能属于北齐时期,为6世纪中叶左右。

封氏墓莲花尊胎色灰白,釉色呈浅青绿色,积釉处呈绿色,釉层透明,釉的玻璃质较强,常有流釉现象,胎釉特征与北朝青瓷相同。经过检测,这4件莲花尊胎、釉中的氧化铝含量均远远高于南方青瓷,氧化铁含量明显低于南方青瓷,属于北方青瓷系统,表明这4件莲花尊应出自北方窑口。目前所知,北朝时北方窑口比较少,有山东省寨里窑、中陈郝窑和朱陈窑等。寨里窑出土的一件罐的肩部残片贴有宝相花、连珠纹,与莲花尊上的纹饰相同,因此推测寨里窑可能是莲花尊的产地之一。

莲花尊的用途是大家一直关心的问题。由于目前缺乏非常明确的考古学资料或文献记载,莲花尊的用途还难以下定论,但从莲花尊上纹饰来看多与佛教有关。莲花,有“佛门圣花”的美誉,被抽象为佛教的象征。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装饰题材,莲花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六朝时期,莲花纹样开始大量涌现,特别是作为青瓷上的装饰,从刻划或贴塑在西晋谷仓罐上作为配合佛像而出现,到东晋以后成为佛教装饰的主流。佛经记载,佛祖降生以前,净饭王宫中出现了八种祥瑞征兆,池沼内莲花盛开如车盖,佛化作一头六牙白象投胎而来。而飞天、忍冬纹等都与佛像有关,所以莲花尊极可能是一种佛教用器。

佛教从汉朝时传入我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史载,梁武帝萧衍大力提倡佛教,把佛教捧到“国教”的地位,曾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僧,由群臣出钱4万万奉赎回宫。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2000余所,由此可见南北朝社会上层信佛之风盛行。目前所见,莲花尊多出土于高级贵族墓葬之中。据出土墓志铭所载,封氏墓群的墓主人都是封氏族系,是北魏、北齐间的上层贵族,而且官职都很高,魏书、北齐书、北史都有他们的列传,封子绘为“齐尚书右仆射、冀州使君”,祖氏为“魏郡君”,南京灵山大墓墓主的级别甚至更高。封子绘墓和祖氏墓莲花尊是成对出土,而南京灵山大墓的莲花尊也是成对出土,表明莲花尊是一种成对的随葬品。所以青瓷莲花尊可能是南北朝至隋初社会上层使用的带有一定佛教意义的器物,死后随葬墓中,甚至可能是专门为社会上层人士随葬而烧制的。 责编 耕生

猜你喜欢
宝相花墓群大墓
宝相花纹载体展现及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探析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唐代敦煌莫高窟藻井中宝相花纹样的秩序感
江苏金坛薛埠井头村土墩墓群D7发掘简报
宝相花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论燕下都战国大墓的埋葬特点*——与齐国战国大墓等比较
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启动考古发掘
唐代宝相花纹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江苏新沂高庄汉代土墩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