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春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该高速公路全长为70km。设计时采用双向四车道,该公路处于我国平原地区,设计最高行驶速度为100km/h。路基宽度设计为25m。沿着高速公路沿线分布有埋深较厚且广泛分布的软土层。该软土层最后处达-43m,最厚范围位于公路的K34+100~K46+500(此范围厚度最小值也大于30m)。软弱下卧层主要为砂性土和砾石,在公路部分路段有高边坡,具体见表1。
表1 填方路堤边坡坡率
路基边坡防护设计、路堑挖方边坡、挡土墙防护设计按一般路面设计在此不再叙述。不具有软土层的路面设计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在此,本文不再讲述,下文介绍软土路基处的地基极限高度设计。
该公路沿线软土层区域路堤的极限高度在2~5m。此工程软基主要位于山间低洼处和湖岸沿线。软土主要有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粗砂组成。这些土质物理性质较差,难以作为持力层,厚度一般在15m左右。软质土层主要位于:K34+600~K34+800、K45+200~K45+350、K46+250~K46+350、K46+550~K46+650,这些部位的软基厚度在1.0~9.5m;K33+600~K33+800、K45+400~K45+450、K46+400~K46+500、K46+750~K46+850,这些部位的软基厚度在4.2~13m。
对于以上软土层较厚处软土地基路堤极限高度为
公式:γ为填土的重度,kg/m3;CK为软土的粘聚力,kPa;HE为极限高度。
均质薄层软土地基路堤极限高度为
其中:γ为填土的重度,kg/m3;CK为软土的粘聚力,kPa;HE为极限高度;NS为稳定因素。
对于软土层性质不均匀,用以上2个公式计算不可避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若现场条件允许可以使用筑堤试验确定路堤极限高度。对于软土上覆盖一层坚硬层的软土路基路堤的极限高度:当覆盖层厚度大于1.5m时,需要考虑应力扩散,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H为覆盖层厚度,m。
(1)软基埋深深度不超过5m时,采用好的土质置换相应的软土,即采用换填法。
(2)当填土高度不足4m时,采用塑料排水板超载预压处理;当填土高度不超过6.5m时,此时沉降量较小,除以上措施外还需设置1~3层的土工格栅(此措施也适合沉降量小于1.2m)。
(3)当软基埋深深度不超过13m时,采用水泥搅拌桩+土工格室复合地基处理,需要适当进行超载预压。此处理方式也可用于填土高度不超过6.5m的软基路段。土工格室垫层和碎石桩在荷载作用下相互作用,共同工作,形成一双向增强的复合地基形式,它兼备了土工格室垫层和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基的优点。其受荷载后如图1所示。要求格室片厚不小于1mm,格室焊接处结合力不小于1000N。保证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可以达到150kPa。
图1 均布荷载土工格室垫层对碎石桩桩顶的约束
(4)软土地基深度不小于12m,可以采用管桩托板+钢塑土工格栅的处理方式,也需要进行超载预压。此施工工艺也可用于处理填土高度超过6.5m的软基路段。在设计管桩时,设计承载力为400kN,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为150kPa。
该道路设计施工完毕后,距今已有数年,路基、路面的状态良好,通车顺畅、未出现坍塌、龟裂等问题。可以得知:该工程软土路基设计、施工质量较高。在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基时应尽量控制路基的填土高度。必须保证小于通过上式得出软基的地基极限高度。
软土主要特征为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若以软土作为持力层则难以保证有足够承载力。故需要对软土层进行处理以保证拥有足够的承载力。软土淤泥含量一般较高,可高达30%~60%。为了处理软基问题可以使用以下方案。
对于软土埋深较浅或厚度较小。可以将地基淤泥挖去,直至挖到承载力较高的土层。置换承载力较高的砂砾填入地基。铺填时需要分层铺填,每层厚度不得大于50cm,每填完一层,进行压实处理,然后进行下一层填筑。
在软土区域内,铺设一至多层的土工织物。土工织物不仅可以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而且可以减小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同时也可以提高路基的排水能力。对于含水量较高的软土地基,可以以土工织物作前期处理,留出足够时间可以进行其他加固方式施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加筋土是由土和筋体组成的复合土体。在填土工程过程中铺设加筋带或土工格栅或土工织物等加筋材料,以增强土体的抗拉、抗剪强度和整体稳定性。现代加筋材料有为高分子材料(pp、pvc、pe)、表面镀锌钢筋带等。加筋土处理软土地基具有特别的优势。加筋土可以和其他处理方法合用提高处理效果。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且可以保证结构物和路堤之间沉降可以保持连续。
不论是一般路基还是软土路基。地基设计时都要从满足构造物的承载力、沉降等方面进行设计。根据路堤的填土高度,稳定满足要求后可以对超限部分采用预压。必须满足沉降量要求。该方案施工方便、花费低,被广泛使用。
[1]赵俊刚.高速公路工程地质与特殊路基设计[J].山西交通科技,2008,(3):11-12.
[2]胡定强,黄有,张付林.高速公路上的“头号杀手”——汽车追尾事故[J].汽车运用,2010,(1):15-16.
[3]冯玉龙,杨勇波,李飒.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旧桥改造利用设计思路[J].山西建筑,2010,(1):16.
[4]李存宝,李元鑫,戴玉双,朱哲明.车辆荷载和静荷载对路肩式挡墙影响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4):2-3.
[5]蒋家龙,刘长平,张正.特殊环境条件下某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研究及探讨[J].安徽地质,2011,(4):25-26.
[6]周健,王家全,孔祥利,贾敏才.砂土颗粒与土工合成材料接触界面细观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