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楚辞》英译研究综述(1992-2012)

2013-11-04 02:32:5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文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韦利霍克楚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文 军 刘 瑾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文学典籍”英译词典:理论与实践(12WYB024)的部分研究成果。

国内《楚辞》英译研究综述(1992-20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文 军 刘 瑾

《楚辞》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宝藏,是后世模仿和传诵的经典。近一二百年来,陆续有中外翻译家将《楚辞》翻译到其他语言,《楚辞》的英译也得到蓬勃发展。本文对过去20年《楚辞》英译研究论文进行了分类综述,总结了《楚辞》英译研究的特点、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促进《楚辞》翻译及相关研究的发展。

楚辞;英译研究;评述;建议

一、《楚辞》及其英译简介

“楚辞”是战国时期由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诗人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诗歌体裁形式,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后人将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诗作辑录为《楚辞》。人们将其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起喻为“双璧”,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代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它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对汉赋的形成和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何文静 2010)。

西方学者介绍《楚辞》大约始于19世纪上半叶,距今100余年。其间相继出现各个语种的《楚辞》译本。屈原的主要作品都有西译,以《离骚》最多,同一种语言有数个译本。《离骚》的第一个西译本出现在1852年,由德国学者费兹曼译出。而《离骚》英译本为数最多,如巴克的译文(1879),理雅各的屈原简介和译注(1895)。英文译注中部头最大的是英国学者霍克思的《楚辞:南方之歌》(1959),它包括屈原、宋玉、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实际上是一部《楚辞》的全译本。霍克思译文流畅,影响颇大。《楚辞》英译统计如下页表1所示。

早期的“楚辞”西译最大的特点有二:一是选材以屈原的诗篇为主,尤其是《离骚》和《天问》两文;二是基本上属于纯粹的翻译,只有部分译者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和接受,适当提供一点原作者等方面的背景材料。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将《楚辞》翻译成英文,相较西方学者在《楚辞》西译和异域传播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国内在《楚辞》向外推介方面做得很不够。《楚辞》文化在西方的译介历程值得梳理,其传播状况也有必要进行考察和研究。

二、国内《楚辞》英译研究现状

《楚辞》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每年都有几百篇有关《楚辞》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几十本专著问世,然而《楚辞》的英译研究在近几年才逐渐得到重视。

为确保全面了解《楚辞》英译研究现状,笔者以“楚辞”为题名、关键词和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上对1992年至2012年的学术论文进行检索,剔除与《楚辞》英译无关的论文,共得到相关论文33篇,且大多集中于2008年至2012年发表。具体统计信息见下页表2。

表1 《楚辞》英译本统计表

表2 中国《楚辞》英译研究论文历年发表数量统计

数据表明,《楚辞》英译研究在近几年才开始兴起,尤其是2010年之后。然而国内学者对《楚辞》英译研究的关注度仍然不高,这与《楚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称,也与《楚辞》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不符。

三、分类研究

笔者对这33篇学术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目前中国《楚辞》英译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楚辞》西译史研究,《楚辞》经典英译本评述,《楚辞》英译本比较研究,《楚辞》翻译策略研究,针对具体诗歌英译的研究,基于翻译和语言学理论的《楚辞》研究,《楚辞》汉英语料库研究。具体分类统计的信息详见下页表3。

(一) 《楚辞》西译史研究

《楚辞》的翻译史研究方面,只有何文静(2010)对《楚辞》西译的历史做了简要梳理,并对其在欧美世界的接受和传播状况做了大致概括。研究表明,由于文体风格、创作手法和主题独特而深奥,《楚辞》在欧美世界的译介、接受和传播在数量和规模上远不及《诗经》、学文体。其次,《楚辞》在西方欧美世界的译介、研究和传播远远比不上其在日本、韩国、越南和苏联(及至后来的俄罗斯)等国家的接受和传播,但西方汉学界对楚辞的传播和研究悠久深厚,学界研究深入,研究方法和视角多样且独特。相较西方学者在《楚辞》西译和传播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国内在《楚辞》向外推介方面做得很不够。

唐诗宋词或其他文

(二) 《楚辞》经典英译本评述

在这33篇学术论文中,《楚辞》经典英译本评述角度的论文有10篇,占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楚辞》的英译版本较多,但被世人奉为经典的译作只有几个版本,这10篇学术论文正是对这几个经典译本的研究与探讨。具体分类如表4。

表4 《楚辞》经典英译本评述论文分类表

通过表4 ,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英国汉学家霍克思和韦利的《楚辞》英译本最受中国学者关注,下面我们选取部分英译研究相关论文加以概述和分析。

1) 霍克思译本的研究

霍克思(David Hawkes)是当代研究中国文学的巨匠、翻译界的泰斗。他花了整整15年时间翻译《红楼梦》,其间为了专心翻译, 更辞去了享有极高荣誉的牛津大学教授一职。霍克思文笔精妙,译文堪与第一流的英文文学作品媲美。霍克思在中国学术界被提起,主要是因为他翻译的《红楼梦》,实际上霍克思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造诣并不局限于《红楼梦》,他以《楚辞》的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楚辞》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1959年,他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楚辞:南方之歌》,该译本被视为《楚辞》的经典译本。

程章灿(2010)详细介绍了霍克思的背景、主要学术成就、翻译原则与特点。指出霍克思与那些学究式、经院式的研究不同,他希望自己的汉学研究能够对一般读者理解中国文学有所帮助,特别希望他的译本能够被广大读者所接纳。因此, 他特别注意译本的可读性,提高译文的文学水平,也就是在“信”之外,力求“达”、“雅”。霍克思的翻译介于“直译”和“意译”之间,更倾向于“意译”,这个自由度追求的是两种语言语义的动态平衡,讲究神似而非形似。作者评价《楚辞: 南方之歌》不仅忠于原文,而且优美流畅,有不少地方的译文可谓神来之笔,霍克思匠心独具,巧妙地再现了《楚辞》的修辞形式与辞章之美。此外,由于《楚辞》一书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版本众多,其中包括很多异文及通假字,霍克思对其译本进行了多次校正。作者对霍克思版本校勘和文字确定的过程做了研究,指出闻一多、郭沫若等学者的观点对霍克思影响很大,并对霍克思的校订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霍克思版本的《楚辞》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除了全文翻译及附加脚注之外,每篇作品之前还有类似题解的说明。程章灿指出译本的题解说明要言不烦,融入了霍克思的研究心得,对译本读者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李贻荫(1992)在《霍克思英译〈楚辞〉浅析》一文中,不仅对霍克思的翻译手法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分析了霍克思取得如此成绩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霍克思中文造诣深,是多年从事翻译工作的英国汉学家;霍克思对《楚辞》的社会、历史背景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霍克思对诗人屈原的崇敬之情。

2) 阿瑟·韦利译本的研究

阿瑟·韦利(Arthur Waley)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汉学家、翻译家,对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阿瑟·韦利1955 年出版了TheNineSongs:AStudyofShamanisminAncientChina。作为《九歌》第一个全译本的作者,阿瑟·韦利的翻译成就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其翻译方法也值得我们探讨与分析。

张晓(2010)探究了韦利《九歌》一书的英译特色、巫文化观点及研究方法,楚辞研究在欧洲汉学楚辞研究体系中的学术地位,对英国汉学乃至欧洲汉学有更多的认识和发掘。该文首先介绍楚辞在英国的翻译与研究概况,简述韦利的生平、治学历程以及国内外韦利相关研究的现状,重点介绍其在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学术成果。张晓进一步讨论韦利对《楚辞·九歌》内涵的理解,并与中国学者对《楚辞·九歌》的理解相对比,再实例分析韦利《九歌》英译作品的特色及其对古代中国文化细节上的理解,最后分析韦利翻译《九歌》过程中面临的难点;该文以文化观点为主脉,分别探讨了中国早期的巫文化以及《楚辞·九歌》中的巫文化与性质,然后再具体分析韦利的巫文化观点及研究方法,以突出韦利《九歌》一书的独特的楚辞研究风格。

蒋林、余叶盛(2011)在《浅析阿瑟·韦利〈九歌〉译本的三种译法》一文中以韦利的《九歌》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和探讨韦利《九歌》译本的三种译法:重音节奏译法、归化翻译法、音译加注法。得出韦利以自由诗体译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方法,即以“重音节奏”为基础的无韵译诗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结论。

此外,研究《楚辞》其他经典译本的学者也做了详细研究,刘华丽(2012)指出:孙大雨的《楚辞》英译非常重视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名物、句义的注解,这种“丰厚翻译”的策略展现了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严晓江(2012)指出:许渊冲以展现《楚辞》的艺术价值以及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翻译目的,更加注重英语世界读者的接受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其译文中渗透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体现了西方文化的求真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求美传统。

(三)《楚辞》英译本比较研究

译者要展现原文的风姿并非易事,不同的译者翻译风格迥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再权威的经典译文也有优缺点。中国有些学者进行《楚辞》英译研究时则选择了比较几个经典译本的角度,经过比较分析来得出结论,找出最佳的典籍翻译方法。

例如,张煜(2010)以屈原《九歌山鬼》的3种英译本为例,从多方面对3个译本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结论:译者不同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等主观因素也导致了译文的差异。

郭晖(2004)对《离骚》、《九歌》、《天问》的许渊冲译本、霍克思译本的部分诗行进行了实例分析,发现两者都有可取之处和可改进之处,许译本的文体形式与原作更接近,而霍译本在选词和语气上与原作言辞更一致;典籍译作对译者的双语掌握水平要求很高,译前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需了解原诗作者寄予的情怀,才能把握原文的风格。得出结论:典籍的美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不可割裂二者的关系。

(四) 《楚辞》翻译策略研究

中国学者在积极研究典籍翻译的路上披荆斩棘,在讨论中国典籍翻译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时,部分学者选择了《楚辞》英译为切入点,详细剖析典籍翻译的策略方法。

卓振英(2008)以《大中华文库·楚辞》为例, 论述了典籍英译中决策与总体审度的相互关系,阐明总体审度是正确理解原文及制定正确的翻译策略(如文化定位和翻译技巧的选择等等)的前提,并指出译者在进行选择和决策的时候,必须兼顾原作内容、形式、社会文化需求等各种因素。作者介绍了总体审度的内容,经过比较研究,依据审度而得出正确的策略:1)预期翻译文本应反映和体现楚辞研究和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最大限度地迁移或再现原作的形式美、意韵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风格美;2)进行严谨的考据,使译作成为原作在目前最为权威的解读;3)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功能,以汉诗英译理论为依托,运用其有关汉诗英译中的标准、原则、审度、诗化、移情、炼词、模糊化译法、借形传神、风格重构、译作评价和诗歌美学价值等理论、理念,采用韵体译法,以诗译诗,使译作与原作臻于形神兼似;4)注意中英文化语言的异同,把作品放在文化翻译观的大语境中进行观照,妥当处理文化信息的再现。移植与归化两法相济: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典故、花草、传说中的神仙等等主要采用移植法,力求保持原作的文化意义;5)参考各种版本的原作和译作,把楚辞看作一个大系统,把其中的每首诗作看作一个子系统,在文体等方面保持连贯性。文章通过比较研究,说明《楚辞》英译的决策是正确的。

(五) 针对具体诗歌英译的研究

《楚辞》为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有的诗歌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被单独提出研究。

杨成虎(2005)从阐释、文本和文化等3个方面探讨了《天问》的英译。作者指出,《天问》具有文学、哲学、科学、历史、民俗、巫术、神话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文献价值,相比之下,《天问》的翻译做得远远不够。在《楚辞》的传播学研究中,《楚辞》英译相对滞后于其他方面的研究,并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中国进一步国际化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楚辞》的英译不应是低水平的简介,而应是体现研究水平的高质量推介;在翻译策略上,比较与借鉴可取,音译加注同样也可取。通过寻找最佳译法,努力使《楚辞》的英译上升到一个新层次迫在眉睫。

(六) 基于翻译和语言学理论的《楚辞》研究

近年来有学者以《楚辞》为切入点,从某一翻译理论或语言学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研究《楚辞》的英译,以期对中国古典诗歌乃至典籍翻译的发展有所启示或促进。

冯斗、许玫(2009)用阐释学的视界融合理论分析了《楚辞》的代表作《离骚》的多个英译本。从视界融合历史性角度分析了《离骚》的不同译本对艺术作品内涵理解多元化的合理性,并从译入语的输出、加工和再创作角度探讨了视界的二度融合在复译中的作用,得出结论:仔细研究多个权威注释本,斟酌鉴别,择优从之,让更多的历史视界内化于心,是典籍翻译的必由之路。

余叶盛(2011)选取阿瑟·韦利的《九歌》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之进行描述性研究,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分析译者文化立场、翻译动机、美学观点等因素对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的影响。通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阿瑟·韦利《九歌:古代中国巫文化研究》的分析,阐释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不仅是自然的,更是富于创造性和重要性的。

徐静(2010)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出发,对比分析《楚辞》英译本的得失,讨论概念整合理论是否能够应用于《楚辞》乃至其他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并且探讨概念整合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几个版本的《楚辞》英译的研究,徐静分析了不同译者对相同的意象、典故的相同或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从概念整合角度阐释了这种异同背后的思维整合过程。得出概念整合理论对《楚辞》英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解释力,并对汉语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的结论。

(七) 《楚辞》汉英语料库研究

现阶段《楚辞》英译研究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词汇考辨及其翻译研究、基于文化视角的定性研究等方面。要进一步扩展研究广度与深度,可借助语料库技术的辅助作用。运用语料库进行《楚辞》英译研究的相关论文有3篇。

刘孔喜(2012)为了给全面、系统地进行《楚辞》英译研究提供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数据分析和定性阐释相结合,获得客观可信的研究结果,进行小型《楚辞》汉英平行语料库创建,探讨语料划分、标注、对齐、检索设置等操作的可行性方案:首先,设计语料库时,把《楚辞》的英译在文体风格以及富含文化意蕴的典故、人称、各类植物名的比喻性用法等方面的翻译是否到位,能否经得起考证,各译本之间的差异表现形式怎样等此类问题作为《楚辞》英译研究的重点,主要采取句级对齐;在语料符码标注方面,重点针对包含典故的文化词汇、人称、各类植物名等英汉对照进行标注。然后,进行文本收集与电子化、预编辑双语语料、对齐语料、语料标注和语料检索、设置网络检索平台等工作。该研究是建立《楚辞》中文原文与霍译、杨译、卓译的句级对应语料库,以便于进行汉英对照、英英对照研究和互联网自动链接检索。

张婷(2012)则是运用语料库进行《楚辞》的英译研究。张婷认为目前国内外译界对《楚辞》英译文本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存有可以拓展的多维空间,而平行语料库应该是《楚辞》英译研究中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借助自建《楚辞》平行语料库,结合语料库的定量研究法与翻译研究的定性研究法,以《楚辞·离骚》植物词汇为个案,对不同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原文与译文及译文间的差异性,为我国《楚辞》英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四、《楚辞》英译研究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楚辞》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瑰宝,相较文学、哲学、科学、历史、民俗、巫术、神话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楚辞》的英译研究做得远远不够,这与《楚辞》在国际上的地位不相称。《楚辞》的英译和传播问题,在2008年后才逐渐吸引中国学者的目光,仍需在以下诸方面加强。

1) 仍需加强《楚辞》英译的接受研究。国内学者在对《楚辞》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和经典译本评述时,研究结果易偏向于“译本各有千秋”、“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等说法,而对西方学者所译《楚辞》能被读者接受研究较少,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

2) 有关《楚辞》英译的研究大多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且分析过程中主观因素占据主导位置,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有失偏颇。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于典籍英译研究而言,单一文本分析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有待商榷。

3)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继续拓展。不少研究文章或做历时的描述,或做面面俱到的铺陈,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深度。运用理论指导研究《楚辞》英译时,选取的理论零散且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推动《楚辞》英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 不同译者对待《楚辞》的文化及语言特点等问题态度各异,译本间的差异较大,国内学者在对《楚辞》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和经典译本评述时,应更加关注这种差异为何存在,找出西方译者所译《楚辞》更有市场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办法,使《楚辞》文化走出国门,被更多的西方读者所接受。

2) 国内学者应避免停留在表面的译本比较与分析,也应避免过于主观性的单一分析方法。语料库研究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客观有效的研究方法与素材,通过大量真实且具有比较性的语料(同一文章的不同译本)进行的翻译研究,利于研究者取得客观的、可供检测的结论,将《楚辞》英译研究拓宽加深。

3) 研究者可以联系国内相关译者,采访相关译者,征集他们的手稿等,进行译者研究和翻译过程研究。出国访学的研究者可以利用在海外的时间,制作问卷和采访海外读者,以了解《楚辞》英译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强化影响研究。

总而言之,《楚辞》的英译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要将《楚辞》文化推向世界,国内的研究需要全面、深入,只有先了解《楚辞》英译的研究现状,才能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楚辞》英译研究之路漫漫,广大国内研究者任重而道远,需长期不懈努力。

Burton, W. 1984.TheColumbiaBookofChinesePoetry:FromtheEarlyTimestothe13thCentury[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wkes, D. 1959.Ch’uTz’u:TheSongsoftheSout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gge, J. 1895.TheLiSaoPoemandItsAuthor[M]. London: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in, W. Q. 1935.TheLiSao,anElegyonEncounteringSorrows[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Payne, R. 1947.TheWhitePony,anAnthologyofChinesePoetryfromtheEarliestTimestothePresentDay[M]. Sydney: G. Allen & Unwin.

Sun, D. Y. 1996.SelectedPoemsofChuYua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Waley, A. 1955.TheNineSongs:AStudyofShamanisminAncientChina[M]. Sydney: G. Allen & Unwin.

Xu, Y. C. 1994.PoetryoftheSouth[M]. Changsha: Hunan Press.

Yang, G. & X. Y. Yang. 1953.LiSaoandOtherPoemsofCh’uYuan[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Zhuo, Z. Y. 2006.TheVerseofChu[M]. Changsha: 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程章灿. 2010. 论霍克思教授的《楚辞》翻译——读《楚辞:南方之歌》[A]. 中国屈原学会编. 2010年江苏南通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学苑出版社.

冯 斗, 许 玫. 2009. 从阐释学视界融合理论看《离骚》的复译[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1(1).

郭 晖. 2004. 典籍英译的风格再现——小议《楚辞》的两种英译[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1).

何文静. 2010. 《楚辞》在欧美世界的译介与传播[J]. 三峡论坛 (5).

洪 涛. 2008. 英国汉学家与《楚辞·九歌》的歧解和流传[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1).

蒋 林, 余叶盛. 2011. 浅析阿瑟·韦利《九歌》译本的三种译法[J]. 中国翻译 (1).

李贻荫. 1992. 霍克斯英译《楚辞》浅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4).

刘华丽. 2012. 孙大雨《楚辞》英译浅析[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7(6).

刘孔喜. 2012. 小型《楚辞》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30(1).

徐 静. 2010.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楚辞》英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

严晓江. 2012. 许渊冲《楚辞》英译的“三美论”[J]. 南通大学学报 28(2).

杨成虎. 2005. 《天问》的研究与英文翻译[J]. 云梦学刊 26(5).

余叶盛. 2011.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阿瑟·韦利译作《九歌:古代中国巫文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

张 婷. 2012. 《楚辞》英译本之描述研究——兼谈平行语料库在《楚辞》英译研究中的运用[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30(5).

张 晓. 2010. 论英国汉学家韦利的《楚辞·九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张 煜. 2010. 《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

卓振英. 2008. 典籍英译中的决策与审度——以《楚辞》为例[A].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

H159

A

2095-5723(2013)01-0084-07

(责任编辑 侯 健)

2013-02-17

通讯地址: 100191 北京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韦利霍克楚辞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2:26
屈原和楚辞
爱心圆
爱心圆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6:38
秋夜读《楚辞》
中学语文(2019年7期)2019-03-27 01:21:40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16
一起来观星
天天爱科学(2017年7期)2017-04-29 09:50:02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