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
贺 莺 李瑞林
数字媒体新闻编译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西安外国语大学
贺 莺 李瑞林
本文首先论述翻译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背景,评述国内现有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然后重点对国家级数字媒体新闻编译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实践进行阐述,涵盖总体目标、组织架构、资源条件、配套课程、智力环境、实践教学流程等主要内容。本文认为建设资源稳定、架构合理的实践教育基地有助于营造“学、思、行”相统一的翻译学习文化,培养学习者的译者综合素养,增强其科学探究精神、平衡选择能力、批判创新能力、人际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可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个体发展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
新闻编译;实践教育基地;编译实践教学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建设在国家五位一体布局中居于重要位置,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基本架构和提升国际化水平是陕西省“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建设目标。在此宏观背景下,西安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立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办学思路,强化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双语能力强,专业口径较宽,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国际信息传播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
翻译专业以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客观上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必须立足国家五位一体发展布局,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2007年以来,国内上百所高校设置了本科翻译专业,159所高校获批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囿于传统外语教育理念与教学条件的制约,外语教育与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脱节,不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和有效学习。这种惯性在当下的翻译教育领域亦有所表现。学生的专业实践主要局限于课堂环境,现实化的专业实践机会较少,管理粗放,质量难以监控,很难达成“学、思、行”相统一的教育目标。鉴于此,翻译专业迫切需要与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大型实践教育基地,实现学校教育空间与社会需求空间的无缝对接与融合,营造协作共享、自由探索的学习文化,促进学习者掌握深层知识,习得译者素养,拓展专业经验和技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翻译专业教育的生态效度,强化学校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和服务能力。
2009年伊始,西安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与环球时报在线(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创建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多层次交互的新闻编译实践教育环境,不断凸显翻译专业教育的生态效度,产生了积极的实施效果。2013年,双方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共建数字媒体新闻复语编译实践教育基地,深化新闻编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期缩小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充实“环球网”数字媒体新闻编译与制作力量,拓展网站信息编译容量,提升国内媒体传播国外资讯、推介国内资讯的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中外信息共享与对话平台,为国家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支撑。
国内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实践教学的场域可分为校内实习型和校外实习型,按照建设主体可分为高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型、多主体合作型。
(一)高校主导校内实习模式
此类基地主要表现为校内翻译公司、翻译中心、项目中心等校办产业模式。作为行动导向教育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这种模式可创造出社会交互的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承担项目,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翻译产业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方式,达到促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发展的目的,是学生专业能力拓展的重要途径。该模式主要存在五个问题。其一,前期场地、设备、技术(如CAT软件)、资金等投入较大,一次性投入后,还需要随着产业发展步伐不断更新(如:语料库填充、软件升级),对经费支持要求较高。其二,与市场对接、拓展项目来源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规模受到限制,难以适应现代大型翻译项目的需要。其三,实行企业化运营模式需要一定数量专职人员,对高校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提出挑战。其四,翻译项目呈现一定的零散性、随机性,难以与日常教学活动相协同。其五,翻译实践教师压力较大,需要承担译品终审等时间和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作。
(二)企业主导校外实习模式
学校与翻译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实训教学环境,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是师徒关系。该模式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其一,实习企业和高校之间协调沟通机制不够健全,造成学生实习期间校企交流不畅,高校无法有效参与实习管理。其二,学生顶岗工作周期较短,学生的培训与管理给企业造成一定负担,企业接收实习生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同期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其三,学生驻外实习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
(三)校企合作校内实习模式
此类模式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建设运行。学校提供场地,投入师资,企业向高校提供稳定的实习项目,输送专业人员和最新翻译技术。高校结合本校特色,针对企业项目的类型和质量要求,制定实习方案,遴选专业教师和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参加,使专业实践真正成为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践行教育哲学家杜威所倡导的“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四)多主体合作实习模式
在翻译院校较为密集、翻译需求较大的地区,通过多主体参与,实现不同层次的资源整合,协作实施规模以上翻译项目,拥有广泛的受益群体。具体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1)跨校联合,校企合作。翻译院校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共同承担大型翻译项目,共享先进设备、现代技术和专业师资等资源,通过优势互补,满足不同生源、不同翻译项目的需要。2)政府投入,校企合作。由政府教育部门统筹,组织相关高校和企业共建区域性实践教育基地,满足多部门、多领域、多语种翻译实践教育的现实和潜在需要。
(一)总体目标
西安外国语大学数字媒体新闻编译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旨在依托“环球网”的资源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营造“学、思、行”相统一的专业教育环境,指导学生熟悉新闻编译标准和规范,掌握项目分析、实施及评估程序,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对译介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具有职业经验和素养的复合型新闻编译人才。
该基地立足陕西,面向全国,采取虚拟基地与实体基地并行的格局,凸显新闻编译实践教学的专业性、示范性和开放性。随着合作单位新闻编译吞吐量的不断增加,基地拟吸纳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高校翻译、新闻、外语院系的学生参与实习。到2014年,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新闻编译实践教育基地。
基地旨在实现地区编译资源与全球编译资源共享、校内翻译资源与媒体编译资源共享、实践资源与教研资源共享,形成承担科技、旅游、文化、商务等领域大型新闻编译项目的综合能力,逐步满足“环球网”、政府门户网站、国际机构、跨国企业、大型商业网站面向全球及时、准确传播动态资讯的需要。
(二)组织管理
鉴于翻译项目的特点,基地分为虚拟基地和实体基地两个部分。
1)虚拟基地组织管理
虚拟基地按照新闻频道(汽车、娱乐、图片、体育、旅游、军事、博客等)分为若干QQ群组,每个群组由研究生项目经理负责稿件初审,值班编辑协同专业教师在线联合指导,“环球网”频道发稿人负责译稿终审、稿件推送、评价反馈。
值班译员定时上线,接收环球网频道发稿人发送的原稿链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发回稿件,研究生项目经理对稿件进行初审,环球频道发稿人对译稿进行终审并推送到相关网页发表。“环球网”频道发稿人对当日译稿质量进行总体评价,针对主要问题进行反馈。每月对项目成员的工作绩效进行总结,评选优秀译员若干名,并给予适当奖励。
虚拟基地的设计有三个主要目的。其一,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对接与优势互补,协作完成各频道新闻编译项目。其二,通过多层次“学徒式”指导和互动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程度和思维共享水平。其三,实施多元评价与反馈机制,以指导教师、外籍专家、项目经理、专业编辑为主体,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多级评价,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翻译问题的综合能力。
虚拟基地的构架管理模式具有容量大、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Lipnack & Stamps 2000: 7),有利于扩大项目受益面,实现校、企资源异地共享,节省运行成本。主要缺陷是指导不够充分。因此需要与实体基地互动运行,方可实现多层次专家指导即时化和惯常化,保障项目运行质量。
2)实体基地组织管理
实体基地由“环球网”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共同运行。设主任2名,由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科负责人、“环球网”西安站主编担任。下设通用语种工作室、非通用语种工作室、视频新闻工作室,分别设学校项目主管、企业项目主管各1名。学校项目主管由相关院系教研室主任担任,企业项目主管由“环球网”栏目负责人担任。如图1:
涉众型经济犯罪中,很少是单人作案的,所以大部分涉众型经济犯罪都是有组织的。犯罪嫌疑人为了提升可信度,往往会通过合法公司的开设方式实施经济犯罪,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个人的分工完成,这也需要组织的严密性和合理性[2]。这些犯罪分子往往是通过对社会上不法分子的勾结,并与金融机构的员工串通,实施犯罪。银行部分内部人员在大量金钱的诱惑下,意志薄弱,难以抵抗腐败,这也是导致犯罪分子得逞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会计组长利用职务之便与某诈骗公司勾结,伪造存款单据、伪刻公章,共骗取广州12家企事业单位超过8 000万元。
图1 实践教育基地组织结构图
每个工作室分别配备编译指导教师1-2名,由相关专业专职教师担任;新闻专家1名,由新闻学科负责人聘任;外籍译审1名;项目经理若干名,由优秀在读翻译硕士研究生担任;专业新闻编辑若干名,由“环球网”选派。如图2:
图2 工作室组织结构图
“环球网”每月选派新闻编辑到基地值班,进行专业指导。西安外国语大学组织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对实习人员进行系统管理和分类指导。各频道研究生项目经理从虚拟项目群组中推荐学生译员进入实体基地接受轮训。
(三)基本内容
基地建设内容具体涵盖工作环境、课程环境、智力环境、实践流程等。这些环境因子关涉翻译实践教学的外部过程和内部过程,构成支撑新闻翻译学习的多维空间。
1)工作环境建设
立足新闻编译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动态需要,建成通用语种工作室、非通用语种工作室、视频新闻工作室,构建数字媒体复语编译实践教育实体环境。其中专用工作室5间,包括通用语种工作室2间、非通用语种工作室1间、视频新闻工作室1间,管理办公室1间。工作室为学生、指导教师、编辑协同工作区域,内部划分为学生编译区、专家修改区、编辑审稿区等。学生以学习共同体为组织形态,依托多频道新闻术语库等资源,协作完成新闻编译实践任务。
2)课程环境建设
就本科层次而言,课堂学习和专业实践的课时按照2∶1设置。数字媒体新闻编译以双语新闻写作、新媒体等基础课程为支撑,重点讲解数字媒体新闻的特点、二次传播过程、新闻编译的宏观价值理据和微观处理策略,要求学生完成不同主题的新闻编译实践不少于6 000字。文化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分别完成不少于3 000字的新闻类翻译实践。毕业专题翻译实践作为检验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文化、商务、科技等领域的新闻翻(编)译项目,完成不少于1万字的专题翻译实践。
基地实习成为新闻翻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稳定的素材和译作发表平台。新闻编译教师定期进入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消除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壁垒。
3)智力环境建设
基地以“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协同精神”为主要指标,组建专长互补、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梯队,形成促进翻译问题求解、译品质量监控的多元智力支持系统。
环球网协助基地汇集业界优势编辑资源,建设新闻编译人才库,为基地的现场及在线实践教学提供智力支持。每学期派出资深编译专家到基地对学生译员进行专题培训,定期安排西外相关专业的教师赴网站实体环境代岗工作,进一步熟悉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和实施计划,以保证基地实践教学有序、高效运行。
学校依托“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教研模式,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数字媒体新闻编译实践教育梯队,其中包括30名通用语种、非通用语种专职指导教师和30名学界专家、业界人士。结合“环球网”汽车、娱乐、图片、体育、旅游、军事、博客等频道的工作量要求,以工作室为单位,轮流进入基地工作。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讲授编译专业知识,指导、监控实践过程,解决学生的专业实践问题。校方同时聘请学界专家、业界人士定期举办前沿讲座,介绍业界发展动态,对实践教育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遴选优秀研究生担任项目经理,主要负责稿件的管理、回收、复审、反馈以及译员分类、培训工作。
4)实践流程设计
实践教学以学习共同体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翻译社区译稿讨论、多级评价反馈,有序组织编译实践教学(李瑞林、贺莺 2011: 97)。如图3:
图3 实践教学流程图
具体而言,学生译员学习新闻编译相关课程后,参加频道选拔考试,达标的学生参加入职培训(学习环球网新闻稿处理格式、稿件编辑原则),进入相关虚拟社区参加译稿翻译(稿件不发表),期间向社区其他成员学习,接受研究生项目经理的指导,参加译稿讨论。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之后,进入实体基地轮训,译稿接受基地校方指导教师、值班编辑的面对面指导。轮训结束,开始在虚拟社区翻译正稿,参与社区各层次成员的交流、讨论,接受基地值班教师在线指导,完成的译稿通过频道发稿人审核予以发表。
实践教育基地采取政府投入、校企合作的模式,坚持“分段建设、逐步拓展,边建设、边受益”的原则,逐步建成跨地区、跨院校、跨专业、多主体、多层次的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
就经费而言,初期由校企合作投入,运行至一定规模后,吸引中央与地方共建基地项目资金对项目进行升级和改造。
就组织及指导模式而言,初期以虚拟空间为主导,校企定期集中联合指导,后期逐步发展为实体基地与虚拟基地并行,学生定期进入实体基地接受校企联合指导。
就编译新闻内容而言,初期仅有环球网汽车频道,后期逐步拓展为财经、科技、旅游、体育、娱乐、图片等多个频道;语种由英语逐步拓展为日、法、俄、德、韩等多个语种;新闻载体由平面媒体拓展为手机视频媒体。
就参与学生的来源和规模而言,初期以翻译专业及语言类专业为主,后期延伸到新闻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参与院校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一所高校拓展到北京语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多所;参与人数由最初的30人发展为600余人,覆盖本科高年级、研究生两个层次,编译日供稿量由15篇发展为350篇。
实习基地的运行,为新闻课程体系提供了充足、稳定的项目来源,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动,达到了实习日常化的目标。同时,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的翻译社区,与网络发表空间互动,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体。项目具有受益面广、内容多样、校方可控性强等多重特点。
截至2013年6月初,参与项目总人数累计达千余人,历任学生项目经理30余人。目前在岗学生含MTI笔译方向研究生和翻译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同时吸收多所高校英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部分优秀学生参与。项目组使用Trados Multiterm软件建成了汽车、财经、军事、教育等7个频道的专业术语库,收录术语十余万条,编译稿件1万余篇,多条新闻刊发在环球网显著位置,日点击率超过10万,多篇署名优秀稿件被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各种实践环境互动获得的体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钟启泉 1990: 4)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管理已成为翻译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多种途径建立稳定优质的实践教育基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使翻译学习者居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心,主动体验翻译思维过程,实现深度学习和有效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译者综合素养(李瑞林 2011: 46-51),提高学习者的科学探究精神、平衡选择能力、批判创新能力、人际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可望对学习者的终身学习与个体发展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
Lipnack, J. & J. Stamps. 2000.VirtualTeams:PeopleWorkingAcrossBoundarieswithTechnology[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国务院. 20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瑞林. 2011. 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 中国翻译(1): 46-51.
李瑞林, 贺 莺. 2011. 学习科学视角下的项目翻译学习模式研究[J]. 外语教学(1): 94-98.
钟启泉. 1990. 终身教育与课程改革[J]. 外国教育资料(1): 3-11.
H059
A
2095-5723(2013)02-0095-05
本文为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3年课题“教育学视角下的MTI课程整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姜 玲)
2013-05-10
通讯地址: 710128 陕西省西安市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