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 力(江西省气象台) 平先良(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气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搞好农业生产始终离不开气象服务。在气象服务对象分类中,农业对气象要素的敏感度最高,作物生长过程,对气象要素的感应,每个生长阶段也不尽相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江西省气象和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不断强化农业与气象部门间的合作与会商,以“提能力、创机制、促合作、强基层”为重点,在气象服务、抗灾救灾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有效地推进了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融入式”发展。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性起着关键作用。实现农业和粮食稳定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和气象部门的合作,科学把握、密切了解气象长期走势和短期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
近年来,农业与气象部门合作领域已拓展到农业气象服务、灾害影响分析和生产形势预测等多个领域,建立了灵活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和信息共享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农业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签署了《农业部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备忘录》,建立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定期沟通机制,共同推动农业气象研究合作。2011年,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签署了《联合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合作框架协议》,合作进一步深化,内容更加丰富,服务的针对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强化和提高我省气象为农服务的基础保障能力,江西省农业厅与江西省气象局于2012年7月签署了《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合作协议》,这是省级农业与气象部门签订具有操作内涵的一份协议,明确了三项主要合作内容:联合护农——加大气象为农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科技助农——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气象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服务兴农——扩大气象为农服务的“覆盖面”,提升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专业化、可视化、快捷化和适时化。
以《江西省农业江西省气象局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合作协议》为框架,确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密切协作,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共谋发展”的合作原则,建立协同观测、联合会商、信息发布、合作研发的平台和机制。气象为农服务互动信息平台为开放式平台,由气象、农业部门共同构建,将气象服务、农情预报、农情调度、远程培训、农技推广服务等集于一体,实现灾情上报、信息发布、专家咨询等综合功能,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气象与农业的融入式发展。
整合农业、气象两部门的行业资源,优化农情信息调查、农业气象观测、乡镇自动气象站网等资源,提升农情、灾情和农业气象灾害等的综合监测力。
建立以县为主体,乡镇为重点、延伸到村、服务到田(栏、舍、塘)的气象为农服务网络体系。乡镇主要以农技推广综合站为依托,联合优化农业与气象部门的农情信息调查点、农业气象观测站、乡镇自动气象站网,共同推进服务大宗农作物、重点养殖业、设施农业、以及特色农业生产等自动监测站网建设。
共同推进以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应对恶劣天气和不利气象条件的联合会商和灾害调查机制,联合开展主要农事活动气象条件影响分析、农业生产形势趋势预测和灾害预报预警、影响评估等工作,积极推动各级政府组织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2012年,省农业厅与省气象局选择新干、湖口、贵溪、吉安四个县开展气象为农服务试点。今年,又在铅山、分宜等5个县继续开展气象为农服务试点,联合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合作。试点得到当地政府重视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农业厅相关处室与省气象局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水稻、柑橘、蔬菜等农业气象专项研究,推动对涉农企业的个性化气象服务。切实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的指向性和时效性,打通了气象为农服务的便捷通道和网络终端。目前,全省范围内已建有2000多个区域自动站、4个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区、52个土壤水分监测站、73个农田(果园)小气候观测站,与气象部门共建4个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并与108个涉农、涉灾单位和辖区内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签订了协议,共同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
全省各级农业和气象部门高度重视《气象法》和农业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增强了社会各界的气象意识。芦溪县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中,农业与气象部门协作,做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湖口县以“三农气象服务”项目为载体,建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绩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升应急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他试点县也纷纷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图片展览、设立咨询点、发放资料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农业气象知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农业生产防灾技术措施,极大地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灾害防御应急处理能力。
我省气象与农业联合开展为农服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气象为农服务仍然存在诸如服务面较窄、气象信息不够准确、气象服务产品供给不够及时、信息服务与农民的需求差距较大等问题和不足。因此,气象和农业部门应努力适应新的形势,加快合作和会商,延伸农村气象科技服务,积极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专业资源、网络资源的多重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促成专业优势向信息优势的转变。
人力资源整合即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设立气象协理员、专业大户中设立农村气象信息员,把部分农技人员变成气象为农服务的前哨兵、导向仪,从而实现气象精细化服务;专业资源整合就是实现气象监测信息与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有效对接,气象部门提供天气预报与情报、气象灾害预警、气候监测预测等信息;农业部门提供农作物分布、种植面积、苗情长势、农业生产动态、农业灾情及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等信息;网络资源整合是把农业部门乡镇信息发布窗口与气象部门乡镇有自动气象观察设备相联,统一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统筹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和气象信息服务站(点),利用农业部门的农业信息网、“12316”惠农短信平台、科技入户工程和气象部门的新农村建设网、“12121”气象声讯电话,共建共享为农服务信息发布平台。
充分利用双方优势,组织开展农业气象新技术、服务新方法的创新试点,以“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为主的面式服务,构建广普性通道;以“电话、手机短信、农村喇叭”为主的群式服务,构建指向性通道;以“产业专家技术会商”为主的专题专项服务,构建专业性通道;以“多种方式叠加”为主的防灾减灾应急服务,构建应急性通道。此外,气象为农服务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针对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销储等行业特点,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参数,设计并制作针对性强、需求广、通俗易用的服务产品,进一步扩大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范围,让农民有更多的渠道获得气象信息服务。
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质量,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合作机制,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着力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现代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业气象事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双方部门应着力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建设“一流业务平台”,把农业气象监测、数据处理、农业气象分析、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决策等功能集为一体,完善成为智能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现代气象业务平台。打造乡镇综合站气象服务阵地,省级统一设计标准,充分调动市、县两级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横向合作,通过自建、合建、利用各自部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来完成气象为农窗口建设。注重气象为农服务业务素质提升,加强纵向联系,充分发挥两个部门人才、技术优势,培训农业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增强气象为农服务业务知识,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并举。优化气象为农服务终端,如电子显示屏、农村喇叭、调频广播、气象信息栏、手机服务软件等,实现农业气象信息发布规范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