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勋华,张雪松,王夏武
病例资料 患者,男,60 岁,左腹股沟区渐进性肿块40余年,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麻木伴肿胀,无疼痛,无肢体活动受限,1个月前B 超检查提示左侧盆腔及左侧腹股沟区肿物,未予特殊处理,渐感上述症状加重。患者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差,大小便少,体力、体重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手术、过敏史。查体:T 36.5℃;P 80次/分;R 19次/分;BP 140/90mmHg;神清,精神可。左侧盆腔及腹股沟区可触及大小分别为5cm×7cm×3cm 及6cm×5cm×5cm肿块,边界清,活动欠佳。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术前诊断:腹膜后肿瘤。
CT 检查:左侧腹膜后、盆腔及腹股沟区可见巨大囊实性肿块,体积约14.4cm×11.4cm×23.5cm(最大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囊性部分见多条分隔,实性部分密度欠均匀,CT 值25~40HU,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图1)。肿块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左侧髂、股动静脉受压向内、前侧推移(图2、3),左髂骨及股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征象。CT 诊断:腹膜后肿瘤,考虑为脂肪肉瘤。
手术:肿瘤位于腹膜后,上极位于左肾下方,下极经腹股沟管进入股四头肌内,病变累及左侧腰大肌、髂腰肌、髋关节囊及股四头肌,未侵犯髋关节腔,逐步将粘连肌肉组织剥离,完整分离肿瘤,发现其根部位于左髋关节囊内,切除肿瘤,重建腹股沟管。
病理:肿瘤镜检可见被覆增生的滑膜上皮,其下梭形成纤维细胞中见灶性组织细胞伴色素沉着,可见多核巨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缺血坏死,病理性核分裂未见(图4)。免疫组化:CD68(+)、LY(-)、CK(-)、Vimentin(+)、CD117(-)、CD34(-)、SMA(-)、S-100(-),考虑为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
讨论 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diffuse-type tenosynovial giant cell tumor,D-TGCT)也称为关节外弥漫性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表现为近关节区逐渐增大的软组织肿块,可累及或不累及关节,好发于膝、踝、足等关节,髋关节少见。本病患者年龄较轻,30~40岁为高峰期,女性略多于男性,起病隐匿,肿块生长缓慢,疼痛并不常见,与创伤有一定关系[1]。
图1 CT 增强扫描动脉期示左侧盆腔及腹股沟区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呈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分隔轻度强化,髂动静脉受压内移(箭)。 图2 冠状面重建图像,囊实性肿块起自腹主动脉分叉水平,沿腰大肌、髂腰肌走行,经腹股沟管到达股四头肌间隙内(箭),与髋关节关系密切,股动静脉受压前移。 图3 矢状面重建图像。 图4 镜下可见被覆增生的滑膜上皮,其下梭形成纤维细胞中可见灶性组织细胞伴色素沉着,多核巨细胞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100,HE)。
D-TGCT 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部分呈分叶状,可有包膜,一般沿骨骼肌分布[2],本例病灶沿髂腰肌上下走行,上达腹膜后腰大肌,下至股四头肌,其内可见囊性灶及分隔,实属罕见。D-TGCT 的核分裂象一般<5个/10HPF,病理性核分裂象罕见,本例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有助于D-TGCT 的诊断,本例CD68(+)、Vimentin(+),与文献报道一致。本例CT误诊为腹膜后脂肪肉瘤,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脂肪肉瘤为腹膜后最好发肿瘤之一,二是数月前本院一例类似征象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腹膜后脂肪肉瘤。本病例如果对临床病史(肿块40余年)足够重视,仔细分析影像学表现(病灶位于关节囊周围沿骨骼肌分布),应该可以想到D-TGCT 的可能。
[1] Kallas KM,Vaughan L,Haghighi P,et al.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of the hip presenting as a retroperitoneal mass[J].Skeletal Radiol,2001,30(8):469-674.
[2] 伯奎斯特(Berquist T.H)(美)著;程敬亮,祁吉,史大鹏译.肌肉骨骼系统磁共振成像[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