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震联合技术在注聚开发后期调整挖潜的应用

2013-11-02 11:43周广利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大庆163414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26期
关键词:断块单井油层

周广利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 大庆 163414)

井震联合技术在注聚开发后期调整挖潜的应用

周广利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 大庆 163414)

处于注聚开发后期的一类油层,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但局部地区仍存在可观的剩余油,只是在现有井网条件下,无法清楚的描述井间储层关系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而井震联合技术中的地震资料能在空间高密度采样,有效提供井间信息,在与生产测井资料联合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建立高精度井间储层地质模型,重构地下新的构造认识体系和储层认识体系,识别出对剩余油分布起影响作用的小断层和微幅构造,对注聚后期剩余油的高效挖潜至关重要。以井震联合技术在南三西断块区进行注采系统挖潜为例,详尽分析了该技术在开发调整中的应用效果,对于特高含水期油田的调整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井震联合技术;特高含水期油田;注聚开发;调整挖潜

1 区块概况

南三区西部断块区位于萨尔图背斜构造顶部西翼,一类油层聚驱区块控制开发面积4.59km2,地质储量460.41×104t,共有注入采出井57口,其中注入井24口,采出井33口,平均单井钻遇砂岩厚度17.3m,有效厚度11.4m。2002年投入聚驱开发, 2009年12月底累计注入地下孔隙体积0.8384PV,区块含水回升到86.29%,区块开发明显进入注聚开发后期阶段。

2 断块区重构前后构造特征

2.1重构前断块区构造特征

萨尔图油田南三区西部位于萨尔图背斜构造的顶部,该背斜的枢纽走向为北北东向,背斜西翼较东翼陡,葡 Ⅰ 油组顶部地层倾角2.7~22.3°,区域内共发育断层6条,断层延伸长度均大于2900m,断失层位从明水组至高Ⅳ油组,断距均大于50m以上,最大断距186.5m,葡Ⅰ油组顶部平均埋藏深度883.7m。

表1 南三区西部断块区重构前断层数据表

注:N2指上新统;S指萨尔图油层;G指高台子油层。

断块区位于该地区背斜构造的西翼,断层十分发育,根据2001年当时掌握的构造资料,葡Ⅰ油组共发育6条断层,分为2组,其中北西向断层断距大,延伸距离长,控制了断块区的主体形态;北东向断层属于次一级断层,断层走向与北西向断层近于垂直,断层将该地区切割成5个小断块(见表1,图1)。

2.2重构后断块区构造特征

2009年,为实现大庆长垣老区油田特高含水期的有效二次开发,开展了高精度三维开发地震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应用高精度的井震联合技术,对区域内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再认识。通过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并与开发井资料结合后,在该区块葡Ⅰ油组识别出新断层15条,除背斜西翼新识别的2条大断层外,其余大断层走向与原来识别的基本一致,但延伸距离有所变化;小断层数量上明显增加。新识别小断层大部分与主断层和次级断层交叉,呈近于垂直状态,形成十几个封闭和半封闭小断块,同时小断块内部又次生出一些延伸距离较小的小断层。断块区构造形态变得更加复杂(见图2)。

图1 断块区聚驱开发前断层分布图 图2 断块区井震联合重构后断层分布图

3 新构造体系下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类型研究

在高精度三维开发地震与开发井联合构造再认识后,南三区西部断块区断层构造发生很大变化,受其影响储层连通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由于老断层延伸距离发生变化,同时又新增了15条大小走向不同的断层,断块区被分割成十几个小断块,储层连通状况明显变差。河道砂连通厚度比例由67.3%降为63.4%,下降3.9%,其中多向连通厚度比例由29.6%降为14.9%,下降14.7%。因此受断层遮挡影响,断块区注采极不完善,形成以断层遮挡型剩余油为主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一步挖潜的潜力较大。

4 应用效果分析

南三西断块区一类油层聚驱区块,在井震联合构造再认识和剩余油分析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注聚后期聚合物的驱替作用,在现有井网基础上,充分利用水驱井补孔完善断块区主力油层注采关系,有效挖潜断块区剩余油。共设计利用水驱井补孔26口井,其中注入井6口,采出井20口。方案于2010年7月份开始实施,截止2011年8月,已完成补孔方案21口,初步见到较好的开发效果。

4.1断块区日注入量增加,注入状况得到改善

断块区利用水驱井补孔后,注入量有所增加,日注入量由补孔前的1032m3提高到1316m3,日增加注入量284m3:

1)利用水驱注水井补孔后,注入平稳 断块区5口注水井补孔后,初期平均注入压力7.9MPa,平均单井日注水95m3,其中实施较早的2口注入井已于7月未转注聚,注聚一个月,注入压力上升1.48MPa,日注入量保持平稳。注入井补孔后累积增加断区块注入量2.0×104m3。

2)断块区原有注入井注入状况得到改善 断块区利用采油井补孔后,原有注入井区出油方向增加,油层压力得到释放,注入能力增强,注入量稳定增加。统计较早实施补孔井区的8口注入井,补孔后平均注入压力11.17MPa,日注入量945m3,与补孔前对比,平均注入压力下降0.05MPa,日注入量增加402m3。平均单井日增注50m3,方案实施以来,井区注入井已累积增注4.88×104m3,注入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4.2注采系统调整后,储层连通状况得到改善

南三区西部断块区利用水驱井进行注采调整后,河道砂连通厚度比例为64.4%,其中多向连通厚度比例由调前的14.9%提高到26.84%,提高11.94%,葡Ⅰ21、葡Ⅰ22和葡Ⅰ23单元,分别提高13.1%、22.59%和7.8%,葡Ⅰ4单元河道砂连通厚度比例提高到33.6%。储层连通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4.3断块区剩余油得到有效动用

断块区16口采出井补孔后,初期日产液1529t,日产油239t,含水84.37%,补孔初期日增液1250t,日增油193t,平均单井日增油12t。16口补孔井均见到补孔效果,其中初期单井日增油近百吨的高效井1口,初期日增油98t;初期单井日增油5t以上井9口。截止8月底补孔井累积增油7671t,预计年增油2.9×104t。

另外,由于断块区采出井补孔后,原有注入井注入状况得到改善,注入井区相关油井二次见效,统计见效较明显采出井3口,截止2011年8月底,已累积增油1392t。断块区采平面剩余油得到有效挖潜。

4.4重构断层的展布形态和封闭性得到验证

井震联合断层重新认识后,老断层的展布形态和延伸距离发生变化的有5条,新增断层15条。从措施井补孔后断层两侧注采井的动态变化看,有4条小断层封闭性不好,补孔后,断层另一侧注入井注入状况明显发生变化,统计4口补孔井区断层另一侧的3口注入井,补孔后注入压力下降0.29MPa,日注入量增加231m3;展布形态发生改变的原有老断层附近措施井补孔后,断层另一侧生产井产液量明显下降,其中174#附近的水驱长关井南3-丁40-425井补孔后,初期日产液220t,该井生产2个月后,断层另一侧的南3-2-127井产液量由136t降为88t,日产液下降48t,反应老断层延长后,封闭性不是很好;而位于166#断层附近的南2-6-221井措施后,日增液70t,而位于断层另一侧的南2-丁6-P126同层系生产井,产液仍稳定40t左右,初步判定断层封闭。

2013-06-27

周广利 (1972-),男, 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藏描述方面的研究工作。

TE327

A

1673-1409(2013)26-0082-03

[编辑] 洪云飞

猜你喜欢
断块单井油层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预测石油单井产量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三类油层压裂驱油技术设计及效果研究
底水稠油油藏单井条件下隔夹层参数研究
论当前地热单井勘查报告编制格式要求及技术要点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厚油层隔夹层研究
凝析气藏单井油气界面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