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鲁义轩
向来居于幕后的卫星导航技术,近日因“北斗”的新闻效应被拉到聚光灯下。2013年的前四天,作为我国自主设计、独立运行的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经过港澳地区的性能测试,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对北斗系统评价称“系统性能极好,测试指针比公布的指标更高”,这意味着,至少对亚太地区来说,在GPS技术之外有了一个来自亚太本土的高性能、低成本的定位与导航服务可以选择。
据悉,北斗系统历经的12年研发与测试时间在卫星导航领域已“相当迅速”,通过16颗在轨卫星,北斗系统已经可以达到平面10米、高程10米的定位精度,授时精度单向50纳秒,还可提供双向高精度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继亚太区之后,北斗系统还定出了“2020年覆盖全球”的目标。此前,美国GPS系统从军事走向民用,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高精度位置服务潮流。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曹冲接受《通信世界》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北斗系统在军用领域有显著意义之外,对于通信领域,北斗系统在三个方面体现出重要意义。
一是北斗系统的授时(时间传递)与同步功能在通信系统中具有明显应用,尤其是在宽带和高速无线电通信中,时间基准是个重要参量,在码分多址通信中,通信传输系统的时间参照和时间统一问题是件大事,移动基站通常都有专门的利用卫星导航的高精度时间模块;二是通信与导航是天然的最佳组合,基于位置的服务就是一个典型;三是未来的产业融合发展将出现导航通信的一体化集成,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集群,是将新一代新兴技术和智能信息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关键、基础、共性技术,是通信与导航技术发展的重大方向。
在信息时代,卫星导航还集合了大数据、智能化、无线革命等特点,对于“北斗对于目前移动互联网重点发展的位置服务会带来什么样的创新”这一问题,曹冲表示,位置服务是导航与通信的结合的范例,是移动互联网的标准配置。北斗和其它传感网络在一起,是解决全源感知和大数据的问题,而云计算和软件系统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解决的是数据处理和分发,把它们关联起来,是为了实现泛在智能服务的终极目标。
“未来,北斗系统的双向短信通信功能会进一步发挥通信作用。通信与导航系统的融合也将是全方位的。总有一天,在卫星上将实现通信与导航的融合,形成一体化服务,这需要经过实际研发,2020年之后有望实施建设。”鉴于北斗带来的巨大科技效应与经济效应,此前很多GPS企业也都转向北斗产业,但产业链尚未真正完善也是业内提及最多的问题。
曹冲表示,我国的北斗系统建设比美国的GPS晚近30年,在系统整体上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尚需时日,但是从产业应用技术而言,北斗可以发挥后发优势,集中突破若干关键的技术瓶颈,实现产业的快速、可持续、跨越式发展还是有可能的。“但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和自己的优势,创新产品和服务,做出各自的特色和差异化。”
据悉,就在向亚太区开始提供服务之后,相关机构也第一时间公布了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ICD)正式版,供开发制造接收机及芯片的企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