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文,谭以和,温小飞
(广东省肇庆市皮肤病医院,肇庆52602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临床上不少见,往往给患者造成比较大的痛苦,对于急性期带状疱疹,包括激素在内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方法一般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但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些措施往往收效甚微,或者需要维持治疗较长时间疼痛才能逐步缓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这方面有传统的优势,笔者采用电针结合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湿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5月—2010年7月门诊及住院69例患者,根据Schmaderk定义[1],符合PHN的诊断标准,即疱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或者疱疹发生后局部疼痛持续1个月以上者。本组无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精神性疾病、妊娠妇女、体内植入金属材料及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情况,治疗前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及心电图等检查无异常。把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35例,男 19例,女 16例,年龄 45~78 岁,平均(62.89±8.59)岁,病程32~75 d,平均(49.54±13.58)d,发生于胸背部 14 例,头面部11例,腰骶部8例,其余部位2例;对照组34例,男16例,女 18 例,年龄 47~76 岁,平均(62.50±8.30)岁,病程 31~65 d,平均(47.44±12.55)d,发生于胸背部15例,头面部9例,腰骶部7例,其余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及严重程度等情况均具有可比性(P=0.614)。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电针结合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湿敷的治疗方法。选用华佗牌1.5寸或者3寸针灸针及SDZ-Ⅱ型电子针疗仪(YZB/苏0359-2009,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取穴定位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经穴部位》[2]。具体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病变区域采用以痛点为中心的围刺,并按皮损部位循经取夹脊穴及阿是穴。进针约0.8~1寸,针刺得气后,将插入电极的输出金属夹夹在针灸针针柄上,按说明选定波形(连续波)、时间(30 min)、输出脉冲强度(患者适宜状态)。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同时以2%利多卡因与0.9%氯化纳注射液按1∶1配成溶液,于局部湿敷,每次30 min,3次/d。
对照组采用阿米替林50 mg晚上睡前半小时口服加每日一次波姆光局部照射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3]根据疼痛6点行为评分法(behavioral rating scales-6,BRS-6)进行重新整合分析评估,即将疼痛分为6级,1级无疼痛;2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3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正常生活;4级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5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生活都受影响但能完成进食和排便等基本生活需求;6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要休息或者卧床休息。每级定为1分,从0分(无疼痛)至5分(剧痛)。治疗后0~1分为痊愈,2分为显效,3~4分为好转,5分为无效。治疗1个月后评分比治疗结束时评分增加2分及以上者或者达4分以上者为复发。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复发率以复发例数除以总例数再乘以100%。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对率等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对2组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等资料进行t检验,疼痛评分、病程、年龄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1 治疗效果 2组患者治疗前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疼痛程度均明显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疼痛程度下降更明显,疗效更好。实验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疗效,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2。
2.2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开始治疗时部分患者感觉轻微刺痛,随着次数增加,不适感逐渐减轻或消失;对照组8例出现轻度嗜睡,睁眼吃力等不适。
表1 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s)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n t P 35345.883.270.0000.002 t P治疗前疼痛程度3.17±0.923.11±0.950.2390.812治疗后疼痛程度1.66±1.212.26±1.192.1000.039
表2 2组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 例
PHN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年龄大、免疫力低下、就诊不及时等因素有关,患者疼痛明显,晚上尤甚,严重影响休息和工作生活质量。
PHN的治疗比较棘手,药物治疗包括激素、抗抑郁药、消炎镇痛药等,物理治疗包括红光、波姆光、微波等照射,但疗效因人而异,效果欠佳,部分治疗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需要维持治疗。
临床上,传统的中医治疗在非中医医院应用并不广泛,对其原理及疗效优势认识不足,文献报道不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中医学“蛇疮”范畴,因肝火脾湿郁滞于内,湿热毒邪滞于经络,气机不畅,淤血内行,不通则痛,加上久病必虚所致[4]。谭以和[5]运用疏肝活血汤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总有效率达75%,石育才[6]运用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总有效率达83.9%,疗效均明显好于口服阿米替林等药物治疗。而张均安等[7]运用电针配合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总有效率达100%。本组采用针刺取穴,并通电流,清热除湿,养血活血,配合连续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神经修复。同时局部以利多卡因湿敷,起到镇痛止痛的效果,避免了局部药物注射。总体疗效达85.7%,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且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唯掌握好少数禁忌证,值得临床借鉴运用。
[1] Schmader K.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immunocom petent elderly people[J].Vaccine,1998,16:1768-1770.
[2]国家技术监督局.GB12346-9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5-34.
[3]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3-264.
[4]边天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8-210.
[5]谭以和.疏肝活血汤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6例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5,12(2):113-114.
[6]石育才.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1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5):27-28.
[7]张均安,史文慧,倪明芳.电针配合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8 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