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喜凤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兰州 730020)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常见病[1]。近年来,VM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大多数病例为轻型或亚临床型,其确切的发病率无法统计。许多种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其中以柯萨奇病毒最为常见。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多以卧床休息、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中药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方面有很大优势。为了解中西药结合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方面是否有优势,特做此Meta分析,以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
1.1 资料检索 以检索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结合,随机等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年1月 -2012年12月)、中国知网(1980年1月-2012年12月)、维普数据库(1989年1月-2012年12月)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1998年1月-2012年12月)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所有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或自称是随机对照试验文献。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RCT),无论是否采用盲法或分配隐藏。②研究对象:病毒性心肌炎依据公认、权威的诊断标准。③干预措施:治疗组采用的治疗手段为中药+西药常规,对照组只用西药常规治疗。(2)排除标准:①疗效评定未详细公布治疗结果者;②无明确的西医或中医诊断标准者;③综述文献;④动物实验。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临床总有效率;次要观察指标:心肌酶、心电图改变、心功能。
1.4 质量评价 根据 Cochrane协作网评价标准[2],分别按分配序列的产生、隐蔽分组、盲法、失访和意向性分析情况评估每个RCT的质量,将每项分为“恰当”、“不恰当”、“不清楚”3个等级以 A、B、C来进行判定。意见不一致时通过和第3位评价者讨论决定。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优势比(OR),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两者均以95%CI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异质性检验:无临床异质性测量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3](P >0.1或 I2 <50%);若异质性明显,查找原因,去除对研究影响较大的研究后进行比较;若未找出临床和方法学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并谨慎解释研究结果。发表性偏倚检测:对潜在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进行分析。
2.1 纳入研究文献 最终7篇随机对照研究被纳入本系统评价,共736例患者,其中治疗(中西药结合)组380例,对照(西药)组356例。纳入研究的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2 疗效评价 7个试验[4-10]比较了中西医结合与单用西药的临床疗效。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9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OR 值为 5.06 ,95%CI为[2.60,6.58 ],整体效果检验Z=5.99,P<0.01菱形位于中间线右侧,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组(图1)。
2.3 敏感性分析 ①从7项研究中剔除其中一项(童其田),菱形在竖线右侧,Z=5.49,P <0.01,合并 OR 为 4.01,95%CI为[2.44,6.59],结果有统计学意义。②改变效应模型:将固定效应模型改为随机效应模型,菱形在竖线右侧,Z=5.95,P <0.01,合并 OR 为4.12,95%CI为[2.50,6.57],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优于西药组的结论是相对可靠的。
2.4 发表性偏倚 纳入研究的各组文献均低于10篇,所以无法描绘“漏斗图”进行发表性偏倚的描述,但不排除纳入研究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
本研究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优于西药组,两组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改善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Meta分析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纳入研究质量较低是影响本次系统评价结论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多数研究随机方法不明确,均未述及随机分组方案,多数研究无病例排除标准,所有研究均无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仅1项研究采用了单盲法,且无盲法方案介绍其他研究均未采用盲法,所有试验均未介绍研究者及患者依从性情况所有研究随访时间不明确,所有研究均未进行样本数估算,统计分析均未进行可信区间估计。此外,某些因素(药物用量、疗程、实验室检测手段等)存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且这些因素数据或不全或难以量化,最终无法定量分析,增加了本次研究出现异质性的可能性。由于国外尚无相关研究,故全部采用国内文献,而国内中药研究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因此,要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设计科学、执行规范、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以提供证据。
[1]杨英珍,主编.病毒性心肌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5.
[2]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0-195.
[3]胡良平,主编.医学统计学运用三型理论分析定量与定性资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70-186.
[4]孙元莹,郭茂松,郭文勤.心乐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47-1148.
[5]高中方,张 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8例—附西药对照组24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0):464-465.
[6]刘晓健.心炎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3):2786-2787.
[7]刘 彬,李小光,张永刚.舒心冲剂Ⅱ号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心脾两虚型)的心肌酶学及心电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2):141-142.
[8]童其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6):37-38.
[9]孙大军.稳心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并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6):523-524.
[10]李慧民.抗病毒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90-3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