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思想研究综述

2013-10-31 05:23龙海燕
学理论·中 2013年9期
关键词:综述

龙海燕

摘 要:宋教仁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首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活动家。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样一位地位高、影响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人物的研究却不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史学界对宋教仁的研究才逐渐深入。通过对1992年至2012年国内关于宋教仁思想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围绕宋教仁的政治思想、爱国主义思想、法律思想等方面进行研究综述。

关键词:宋教仁;思想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07-03

宋教仁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首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活动家。他从1903年参与建立华兴会到1913年被袁世凯刺杀于上海,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动了整整10年,宋教仁毕生追求民主宪政,最后甘为民主献身,他对整个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转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武昌起义前,宋教仁主要从事革命的组织和宣传工作,武昌起义后,他积极致力于革命政权的建设活动,袁世凯窃取政权后,又坚持不懈凭借议会和袁世凯进行斗争,是国民党的主要创始人和实际主持人,他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功勋之卓著,是不容忽视的,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他的研究却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

1978年之后,学界对宋教仁的研究逐渐得以深入。关于宋教仁研究的史料方面,198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古代近代史研究室校注的《宋教仁日记》,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旭麓主编的《宋教仁集》。之后研究宋教仁的专著和文章开始增多,198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陈旭麓、何泽福著《宋教仁》。1987年在湖南桃源县召开了宋教仁的学术讨论会,这次学术讨论会收到学术论文38篇和《宋教仁评传》一册,桃源县政协还特编了《宋教仁纪念专辑》,《宋教仁纪念专辑》包括《宋教仁传略》、《宋教仁家世》和有关人士写的回忆录和国内外学者的论文。进入90年代以后,关于宋教仁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挖掘并整理出版了部分宋教仁的史料,如1997年岳麓书社出版了迟云飞与梁小进合作审订的资料集《喋血共和—宋教仁》,2011年人民日报出版社以《宋教仁自述1882-1913》为名重新出版了宋教仁日记。国内学术界除了挖掘有关宋教仁的史料外,还出版了多部研究宋教仁的专著,如1997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迟云飞的《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2010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迟云飞的《宋教仁思想研究》。国内自1992至2011年发表的关于宋教仁研究方面的论文达130多篇,这些研究成果中除了有一部分涉及宋教仁历史地位的评价和宋教仁的革命活动外,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宋教仁思想的研究。对宋教仁思想研究最多的是他的政治思想、爱国主义思想、法律思想及社会主义思想,近年来随着研究范围加大,还有对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外交思想、经济思想、新闻思想等的研究。

一、关于宋教仁的政治思想研究

宋教仁的政治思想研究是宋教仁研究的一个热点,很多研究者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宋教仁的责任内阁、政党政治思想和民主宪政实践。

关于宋教仁议会政治思想产生的时间,杨天宏认为,“宋教仁的议会政治思想产生于何时,从宋氏留下的文字中已经很难考证出来了,虽然1905年宋教仁在《醒狮》曾刊出《清太后之宪政谈》,但这篇文章没有就立宪正面立论,所以难以让人看出宋氏的主张究竟如何。”[1]朱欣成认为宋教仁在1911年写成的《论都察院宜改为惩戒裁判所》一文中表达的政治改革构想:“‘今后吾国政治变革,结局虽不可知,然君主专制政体必不再许其存在,而趋于民权的立宪政权之途,则固事所必至者。是宋教仁政治思想第一次较具体而完整的表述。”[2]宋教仁在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以后,他的民主、法制思想是否有吸收、发展的过程,其发展的轨迹如何暂时还没有学者专文论述。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对于新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选择什么样的政体有比较大的争执,争执的其中一方就是宋教仁,宋教仁认为“民国”初建时应该采用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而孙中山认为“民国”应该实行美国式的总统制,那么为什么宋教仁从一开始就选择责任内阁制并始终坚持,还积极付诸实践呢?周建林认为,宋教仁力主在中国推行内阁制的原因除了责任内阁志是他心中一直理想的政体外,还与他对当时的政治格局的思考有关,首先就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其次就是“排除封建官僚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势力”[3]。杨逢银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宋教仁不希望中国革命成功之后,由少数人出来执掌政权,他不主张能力顶高的强人来领导国家,而是接受进化的观点,相信人民会逐渐提高自治能力,这一思想在其1911年8月所著的《英国宪法革命》一文中有清楚的表达”[4]。

责任内阁制是与政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宋教仁很早就观察到政党内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政权的最佳途径,他想要在中国实行纯粹的“政党内阁制”,于是他改组同盟会组建国民党参加议会选举,以国民党组阁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宋教仁的这一做法过去曾被学术界认为是向后倒退,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他的这一宪政实践持肯定甚至是赞赏的态度。郝延军认为:“宋从革命思维到建设思维的转化,本是革命后人必须达到的认识水准,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于此我们就不得不肯定宋教仁认识的敏锐了。”[5]杨天宏认为,“在同盟会的核心领导当中,宋教仁是最早为适应这一形势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政治行为的政治家”,“殊不知这正是宋氏的高明之处,政治家的政治行为与时转移,何足为怪。”[1]刘洪英认为在当时和袁世凯斗争的政治形势下,宋教仁组建国民党实行政党内阁是打中了袁的要害,“在当时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避免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不必要的牺牲。”[6]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对宋教仁又恨又怕,收买不成便痛下杀手。

宋教仁在武昌起义之前做了很多革命宣传工作,在日本留学期间,宋教仁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各国政治制度的译著,还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同盟会后改办为《民报》,1905年,清政府实行所谓“预备立宪”,为了揭露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谎言,宋教仁发表了《清太后之宪政谈》、《希望立宪者其失望矣》、《宪政梦可醒矣》等大量时评。1911年宋教仁担任《民立报》主笔后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介绍他的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思想。宋教仁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宣传对革命的推动作用为各研究者所肯定,但是也有人认为,“他对于自由、平等、反抗压迫、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之类的资产阶级民主的主要原则的阐述,恰是其最薄弱的地方。过多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的具体组织形式而忽视上述原则的创造性阐释,表面上看是他的宣传活动不深入的表现,而从本质上说是他所属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在政治理论上的反映。”[7]非常遗憾的是现在还没专文挖掘宋教仁革命宣传工作。

二、关于宋教仁的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关于宋教仁的爱国主义精神,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除了表现在他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野心的揭露之外,还表现他对祖国边疆史地问题的研究与关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德、俄等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化,新兴的美、德、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争夺亚非殖民地,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宋教仁敏锐地认识到这一世界局势新变化,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宋教仁以他独到的战略眼光看到了中国的新希望,那就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和帝国主义之间都矛盾重重,这给中国提供了利用矛盾、徐图自强的历史机遇与希望。“这是宋教仁超越以往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中国人的一个重大进步”[8]。宋教仁还对新的世界形势下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野心进行了无情揭露,首先是对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假保全、真侵略政策实质的揭露。“宋教仁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向当时的中国人民指出了这点,提醒人民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警惕亡国的危险性,并号召人民起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民族自救”[9]。其次宋教仁对帝国主义利用经济手段侵略中国的实质进行了无情揭露。“宋教仁将帝国主义的变相侵略提升到亡国灭种的危险高度,是为了让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危害性,从而唤起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使中国不步埃及亡国的后尘,体现了他维护民族利益的崇高思想。”[9]

宋教仁对俄国、日本侵略中国野心揭露得最为深刻、彻底。彭大成、周树辉认为宋教仁对俄国野心的认识“是魏源、左宗棠、郭嵩焘、曾纪泽之后,中国对俄国的侵略野心与扩张计划观察得最深刻、分析得最深透的防北战略思想”。[10]江涌和刘湘湘肯定了宋教仁在日俄战争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日本对俄开战的真实意图。彭大成认为,“虽然宋教仁长期居住在日本,在经济、军械方面还需要日本政府的帮助,但是在事关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的根本问题上,宋教仁对日本政府的侵略阴谋却还是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表现了民族利益高于天的坚定爱国主义立场。”[10]

同时学者们也注意到了宋教仁对帝国主义的认知还是有一些局限性。“例如: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主张不使用暴力手段,他还认为中国革命只有获得各列强的同意才能成功等等。”[9]“他不敢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像孙中山那样全面、深刻的地步,更不用说组织民众进行反帝斗争”“他本人尤为强调外交手腕解决中外关系,暴露出他的消极忍让思想。”[11]

史学家对宋教仁的爱国思想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但是他的爱国思想及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是否有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却还没有专文论及,这也是以后值得探讨的一个论点。

出于对国家主权和边疆领土安全的关注,宋教仁对中国的边疆史地有一定的研究。樊明方对宋教仁的边疆史地研究评价很高,他认为宋教仁的边疆史地研究“深入系统的历史背景、地理状况考察,细致入微的条约内容,透彻的国际法理论分析,使他的论著不仅在边疆史地学术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而且在盱衡时局上也有独到的见地,可谓洞观风云,入木三分。”[12]

三、关于宋教仁的法律思想研究

1904年宋教仁起义失败后在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宋教仁任司法检事长,1911年黄花岗起义时宋教仁负责制定起义成功后的法律制度草案。1911年武昌起义后宋教仁在武昌,为湖北军政府拟定《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及官制草案》。即使在1912年袁世凯政府初期宋教仁只任农林总长,他也在任上拟定大量农林行政法规,并推出相关法律草案。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坚持用合法的斗争遏制袁世凯独裁专制。

宋教仁法律思想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依法治国思想,依法治国的先决条件是有法可依,宋教仁清楚地意识到了制定法律的重要性,他亲自制定或主导制定了多部民国法律。在强调制定法律的同时,宋教仁尤其强调制定“良宪法”,把宪法视为共和政体的保障,将制定一部真正的共和宪法作为建设共和政体的关键,宪法“不能因人的问题以法迁就之,亦不能因人的问题以法束缚之。”[13]“宋教仁为‘良宪法的论述和争斗,有力地反击了袁世凯企图设立有利于己的宪法起草委员会的野心,一定程度上钳制了总统的权力。”[14]

在宋教仁法律思想中,重视人民权利的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把人民权利纳于法制之中是宋教仁的理想,为此他曾做出不懈的努力。”[15]

宋教仁法律思想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就是提出了独立的行政裁判之思想,宋教仁的独立之行政裁判制度的思想,首先在1911年8月的《民立报》刊发的《论督察院宜改为惩戒裁判所》一文提出,在辛亥革命后由其起草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及官制草案》里再次得到表述。马海峰认为:宋教仁倡导独立的行政裁判,不仅表明了他深受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而且说明了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法治的践行者[16]。

在宋教仁的依法治国思想中,不能忽视的还有他利用国际法维护祖国主权的实践。“同时他对国际法的运用,不仅能适时从法理上把握国际条约,而且还能运用国际习惯来处理在没有条约调整的国际法领域,机动灵活,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7]

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少有的法学专家,他熟习各类资产阶级法律,还坚持把法律应用于政治实践,史学界研究他的法律思想多和政治实践联系在一起,少有从法学专业角度来研究他的法律思想,这也是以后研究值得切入的角度。

近二十年来对宋教仁思想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到他的社会主义思想、经济思想、外交思想、教育思想、新闻思想等方面,其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相对其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研究来说,其他方面的思想研究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领域,其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杨天宏.梁启超与宋教仁议会民主思想异同论[J].战略与管理,1996,(5):91-99.

[2]朱欣成.宋教仁政治思想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3,(1):167-169.

[3]周建林.宋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81-86.

[4]杨逢银.论孙中山与宋教仁政体分歧[J].浙江学刊,2002,(6):193-196.

[5]郝延军.简析宋教仁民初民主制度的设计[J].唐都学刊,2003,(4):103-106.

[6]刘洪英.试论宋教仁的民主革命思想特色[J].史学月刊,1999,(3):46-53.

[7]陈新华.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及实践活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8):4-6.

[8]彭大成.宋教仁的帝国主义论与民族解放思想[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4):42-47.

[9]江涌,刘湘湘.论宋教仁的爱国主义思想[J].武陵学刊,1996,(2):51-54.

[10]彭大成,周树辉.宋教仁的民族危机论与外交策略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3):1-5.

[11]田强.试论宋教仁对国际局势的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1,(6):50-53.

[12]樊明方.宋教仁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1991,(4):105-109.

[13]宋教仁.宋教仁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486.

[14]胡峰.国权与法治的双重变奏——宋教仁法律思想述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162-164.

[15]朱云平.论宋教仁的法制思想[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5):101-105.

[16]马海峰.宋教仁民主宪政法律思想刍议[J].船山学刊,2008,(4):204-207.

[17]胡峰.国权与法治的双重变奏——宋教仁法律思想述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162-164.

猜你喜欢
综述
银行网络间风险传染研究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我国工业遗产档案研究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关于港口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