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强
【摘 要】杨家箐金矿床是近几年在四川省南部新发现的蚀变岩型金矿床,已探明黄金资源/储量××吨。矿床受控于前震旦系会理群力马河组NE向构造蚀变带内,呈脉状~似层状产出。属与中高温热液有关的石英脉~蚀变岩型矿床。重点阐述了矿区内矿床地质特征、总结了成矿规律,并对该区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经过进一步地质工作,认为杨家箐金矿床有望达到中—大型矿床的规模。
【关键词】杨家箐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资源潜力分析
杨家箐金矿床位于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夹持于鹿厂及小关河深大断裂之间。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岩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该构造单元是我国重要成矿区之一。目前已划分出3条金矿化蚀变带,控制金矿化蚀变带约5.5KM,共发现10余条金矿体及2条铜矿体。金矿矿体主要受控于前震旦系会理群力马河组NE向构造蚀变带内。矿体呈脉状~似层状产出,厚度基本稳定,品位变化较大,向倾向方向有较深的延伸。本文在总结杨家箐金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近几年实际工作情况,并结合地、物、化及选矿试验等资料,对矿的资源潜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1.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夹持于鹿厂及小关河深大断裂之间。区域上发育有下元古界前震旦系会理群地层;中古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新生界第四系。
区内褶皱、断裂发育,近南北向构造为区内较早的构造,总体形成以南北向断裂为主的基底构造格局,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形成时间早,活动时间长的特点。北东向构造形式为本区较晚的构造体系,具有多次继承性活动的特点,控制了后期侵入岩脉的展布和矿产的分布,该区金矿体主要赋存其中,是区域成矿主要控矿构造之一。
岩浆岩活动频繁,早元古代岩浆岩:早期表现为一套中酸性喷发岩浆岩,晚期以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为主;晚二叠纪岩浆岩:沿小关河断裂侵入,多为基性~超基性杂岩体(橄榄岩、辉绿岩等);同期侵入的辉绿岩、辉绿玢岩分布广泛,多呈脉状沿北东向断裂产出;三叠纪岩浆岩活动主要表现为酸性岩浆的喷发及侵入,如矮郎花岗岩。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地层出露为一套前震旦系会理群力马河组和一套晚三叠~下侏罗统白果湾群(T3~J1bg)。前震旦系会理群力马河组岩性为:深灰色绢云母千枚岩夹泥质、粉砂质板岩,在其上部及中部分别见夹灰白色厚层石英岩及变质石英砂岩、硅质板岩等。地层产状,倾向310°~345°,倾角46°~75°。厚829m,为本区金矿体赋矿层位。
三叠~下侏罗统白果湾群(T3~J1bg):分布矿区东部,为一套紫红色陆相泥~砂砾岩建造。主要岩性为浅紫~浅褐黄色长石石英砂岩、浅紫色~杂绿色粉砂质泥岩、页岩等,底部见厚0.8~5m的底砾岩。厚1729m,与下覆地层为断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2.2构造
(1)南北向断裂(F1):为鹿厂深大断裂在矿区通过的一部分,断面倾向SE105°、倾角56°~62°,构造带宽8~50余米不等,见有灰白色粘土状断层泥、构造角砾岩沿构造带分布。
在其下盘局部见金矿化、黄铜矿化(毛牛沟一带),含铜1.7%,呈脉状受控于北东~南西向次级构造带内。
(2)北东向断裂带(F3~1~F3~8): 为矿区内较为发育的一组压扭性断裂带,平面上它们近于平行排列,分枝复合现象明显。空间上由南东向北西依次向上叠置。倾向NW315°~350°,倾角上缓下陡,上部倾角38~60°,下部倾角60~88°。构造面光滑呈舒缓波状,具有较典型的压扭性特征。构造带长750~2200m,NE延伸为该区近SW向断裂错断。构造带一般宽1.8~16.5m。构造带内主要见蚀变岩带、石英脉、辉绿岩脉及菱铁矿脉发育,并伴有强烈白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砷铁矿化及褐铁矿化现象。其中石英脉在构造带内一般呈不规则脉状、囊状产出,出露宽2~6m,长1~200米不等。沿走向有尖灭再现之现象。主要矿物除石英外,尚可见黄铁矿、赤铁矿(囊状、脉状)、砷铁矿、白云母、黄铜矿等。
该组构造是本区主要控矿及储矿构造,构造带内普遍具金矿化现象,一般含金0.8~5.96g/t,局部73.42g/t。已知矿体主要赋存于F3~1、F3~3、F3~6构造带内,地表控制矿体长2200m。
2.3 岩浆岩
全区仅见辉绿岩脉出露。呈岩脉产出,规模大小不等,出露宽几米~几十米,长百余米~几公里不等。多沿NE~SW及EW向断层分布,平面上它们近于平行排列,分枝复合现象明显。灰绿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组成。辉绿岩蚀变明显,基性斜长石常蚀变为绿帘石;辉石常蚀变为绿泥石。
Ⅱ~3号金矿体赋存于变质辉绿岩脉与千枚岩接触蚀变带。该变质辉绿岩脉在矿区内出露长2200米,向北东南西方向延伸出矿区范围外,厚3.4~16.5米。金砷矿体形态展布与辉绿岩脉基本一致。在北东部数条辉绿岩脉分枝复合。
2.4金矿化带蚀变带的划分及其特征
矿区内按出露的地段、空间分布位置、构造及蚀变组合分带特征,分为3条金矿化蚀变带,圈定金矿化蚀变带总长5.5KM。
Ⅰ号矿化蚀变带:位于矿区北西部,呈近北东~南西向展布,长2.1KM,宽3~30.0米,发现一条金矿体及一条铜矿体,由蚀变的辉绿岩及金属硫化物矿化组成。蚀变主要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菱铁矿化等。
Ⅱ号矿化蚀变带:位于矿区中部,呈近北东~南西向展布,已揭露的蚀变带长2.2KM,宽10.0~150.0 米,共发现8条金矿体及1条铜矿体,有一定规模的金矿化体4条。含矿岩石为强硅化、黄铁矿化、菱铁矿化及蚀变岩组成。
Ⅲ号矿化蚀变带:位于矿区南部,呈近北东~南西向展布,长1.2KM,宽3~10.0米,见金矿化体一条。含矿岩石为强硅化蚀变岩。
3.矿床地质特征
杨家箐金矿床矿体赋存于前震旦系会理群力马河组千枚岩中,受控于NE向构造带内。金矿体与围岩界限不清,全靠化验分析结果来圈定矿体。属与中高温热液有关的石英脉~蚀变岩型矿床。矿区共圈定金矿体10条,其中规模较大的矿体5条,矿体特征描述如下:
Ⅰ~1号矿体:控制长180米,平均厚1.23m,平均品位Au5.09g/t。矿体产状135°~317°∠50°~79°,厚度变化系数为34%,品位变化系数为229%,厚度稳定,品位变化不均匀。含金岩石为强硅化、绿泥石化蚀变岩及蚀变辉绿岩。金矿体下部48.2米位置,见一铜矿体,矿体呈脉状产出,厚1.11米,长80米, 含铜0.2~1.23%。含铜岩石为石英脉。
Ⅱ~3号矿体:控制长1000米,矿体赋存标高1145.0~1960.0m,相对高差815.0m。矿体产状298°~350°∠50°~88°,矿体呈脉状~似层状产出,平均厚2.15m,平均品位Au3.66g/t。厚度变化系数为43%,品位变化系数为149%。矿体品位厚度变化稳定,矿体连续性好。矿体赋存于F3~3断裂破碎蚀变带内,受控于F3~3断裂。含金岩石为强硅化、绿泥石化蚀变岩及蚀变辉绿岩。
Ⅲ~1号矿体:控制工程较少,控制长50米,厚1.15m,品位Au 0.35g/t。矿体产状298°~350°∠50°~88°,矿体赋存于F3~6断裂破碎蚀变带内,受控于F3~6断裂。含金岩石为强硅化蚀变岩。
其它金矿体与Ⅰ~1、Ⅱ~3号金矿体呈平行脉状展布,矿体之间相距几米~几十米不等。矿体均赋存于NE向断裂构造蚀变带内,受控于区内NE向断裂构造,金矿体蚀变带均见有硅化、方解石化、绢云母化和少量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明显,各蚀变现象呈网脉状相互伴生、穿插。蚀变带中金属矿物见黄铁矿、菱铁矿、毒砂、黄铜矿等。金属矿物呈颗粒状为主、少量浸染状、细脉状。
4.成矿规律
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侵入岩浆岩、断裂构造有密切的关系,矿体主要分布于岩浆岩与围岩侵入接触带及侵入岩体内。矿化严格受NE向断裂构造蚀变带控制,不同级次的构造条件,是控制岩浆侵入、就位、分异、成矿的重要因素。形成具有一定方向的矿脉带,多数与金属硫化物伴生。近矿围岩均受一定程度的蚀变,主要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黄铁矿化,其蚀变类型经常相互叠加。矿体呈脉状和透镜状产出,矿脉的类型有的为与围岩界线清晰的含金硫化物石英脉,有的为与围岩渐变的含金硫化物网脉带。矿脉带中含数条矿脉,单脉长几十~几百米,脉厚一般不超过5米。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毒砂,少量黄铁矿,微量磁铁矿、辉锑矿。金矿物为细粒至微粒银金矿为主,金矿物多数呈粒状或片状包含于毒砂、黄铁矿中。
(1)金矿化蚀变带越厚大,金矿体越多,矿体厚度越大、品位越高。
(2)成矿前、成矿期断裂发育地段或多条断裂汇合地段,金矿富集。
(3)矿化蚀变带急剧变化地段,矿体品位高。
(4)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砷铁矿化、菱铁矿化等为找矿标志。
(5)硅质脉型、毒砂型金矿比其他蚀变型金矿品位稳定,厚度大。
(6)矿床普遍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点,都经历三至四个成矿演化阶段,其顺序和金矿化为:
①脉石英阶段:含少量的黄铁矿、毒砂。这一阶段含金量低。
②石英~黄铁矿阶段:可形成多类型的黄铁矿,颗粒状、细脉状。
③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见有黄铁矿,毒砂、少量黄铜矿等硫化物,是重要的金矿化阶段。
5.资源潜力分析
5.1 金矿化蚀变带规模
从小干箐至毛牛坪4公里的范围内,已划出3条金矿化蚀变带,已圈定金矿蚀变带长5.5KM,带宽一般30~150米,由金属硫化物矿化和强硅化的蚀变带构成,所发现金矿体均赋存在构造蚀变带内。Ⅰ、Ⅱ、Ⅲ号金矿化蚀变带呈总体平行脉状展布,从空间上看有一定距离,但从控矿系统、含矿围岩、蚀变特征来看,均为同一系统类型,受构造控制明显,属同一成矿系列的蚀变带。
5.2 金矿规模
杨家箐金矿区3条金矿化带内,目前共圈定金矿体10条,其中规模较大的矿体5条,其中控制程度较高的Ⅱ号矿化带内的Ⅱ~3号矿体,地表控制矿体长1000米,中深部有3个中段坑道及多个钻探工程控制,矿体控制标高1145.0~1960.0m,相对高差815.0m,控制最大斜深560米,平均厚2.15m,平均品位Au3.66g/t。厚度变化系数为43%,品位变化系数为149%。矿体品位厚度变化稳定,矿体连续性好。局部亦存在富矿段,金品位高达73.42g/t。带内的金矿体无论在延长和延深上均有一定规模。
5.3工程控制程度
Ⅱ号矿化带是近几年的主要勘查地段,地表Ⅱ~3号主矿体资源量占总资源 54%,矿区出露范围内地表按40~80米工程间距控制,深部工程按40~80米工程间距系统控制,控制标高在1145~1960米,相对高差815米;中部40号勘探线控制最低标高1145米,北东部控制最低标高1442米,南西部控制最低标高1735米,矿体均继续向深部延伸,根据目前控制情况,Ⅱ~3号矿体金矿资源量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控制,经过进一步工作和工程控制,资源量很有可 能成倍增加。
其它金矿体均与Ⅱ~3号金矿体程平行脉状,矿体之间相距几米~几十米不等,均没有进行系统工程进行控制,在揭露到的矿体中延长和延深均没有控边。成矿空间潜力较大。
5.4 矿床远景评价
杨家箐金矿位于姜家包包(15-3)区域黄金重砂异常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晋宁期辉绿岩脉沿近南北向鹿厂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成群成带分布,华力西期、印支期等多次构造—岩浆活动,对该区变质、成矿作用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根据杨家箐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Ⅱ~3号矿体 40号勘探线位置1145米标高下金矿体继续向深部延伸。其它金矿体与Ⅱ~3号矿体总体上呈平行状展布,矿体之间相距几米~几十米不等。由其等距性推测在毛牛坪—大干箐辉绿岩脉群延伸方向及深部有较好的成矿远景。
在毛牛坪—大干箐辉绿岩脉群的南东侧,填图已经发现了与之平行产出的关河—小干箐辉绿岩脉群,同时具有金、砷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表明该带与毛牛坪—大干箐辉绿岩脉群一样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
因此,杨家箐金矿区通过进一步投入深部探矿工程及相应的地质工作,矿山资源量将成倍增加,预测远景资源量有可能达到中-大型及以上规模。
5.5 矿区外围远景评价
工作区位于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夹持于鹿厂及小关河深大断裂之间。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各期次构造运动、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金矿体赋存于前震旦系会理群力马河组(Pt1l)构造蚀变带内,力马河组在该区出露宽几公里,长几十公里,经过对矿区外围踏勘,矿区北部及西南部均有辉绿岩脉和后期构造蚀变带发现,西南延伸方向有含金构造蚀变带,打块样分析结果,Au13.15g/t。工作区近外围的西部有改板箐金矿点,北部有马鞍山金矿点,并有人在南部尘河中淘洗沙金。因此,在该矿区及外围金矿资源还存在很大的找矿潜力。
【参考文献】
[1]张成国,古马岭.大红胡子金矿区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J].2011,6(36):17-21.
[2]俞广钧.金矿床地质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