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强 汪光太 刘 盈 赵 星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中心 (北京 100083)
监督制在国内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领域实行已有20多年,随着石油行业重组改制后新的管理体系的形成,石油勘探和生产工程监督管理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以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中心成立为标志的全覆盖、规范化工程监督管理已走过10个年头。按照勘探开发生产要求,坚持走科学化发展道路,通过以监督人才培训培养为抓手,积极推进监督人才工程建设,通过充分发挥监督人员的作用,在实现勘探开发安全作业和生产、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工程监督管理既包括对监督人员的管理,也包括对对现场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石油工程监督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并逐步完善,但是整个石油系统内部还缺乏有效的对二者兼容的监督管理软件和统一的综合性监督管理协同工作平台。
提升信息化水平是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执行力的有效手段。如何将各监督管理单位各自独立的监督管理办公软件、监督人力资源软件、现场监督监控软件打造成一个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和协同工作平台,使石油系统各级监督管理机构和监督人员间加强联系、人员和现场间加强支持与沟通、及时传达信息、共享技术和经验,实现工程监督的网络一体化管理、全程化跟踪监督、数量化动态考核的目标,是探究的提高工程监督管理的紧迫课题[1]。
物联网、云服务等信息化新技术的出现,为工程监督管理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网络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不管机构如何调整,外部环境怎样变化,作为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保障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工程监督管理工作不应该被弱化和边缘化,必须强调进一步加强工程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石油勘探开发属于隐蔽性工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特点,工程监督管理能为控制和削减风险保驾护航,成为控制和削减企业内部风险的管理手段。
通过对石油工程项目安全作业、技术质量,以及成本、进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可确保投资方最佳效益目标的实现,成为提高勘探开发综合效益的保证。工程监督管理体制的形成是为适应现代石油企业由粗放管理转向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管理的客观要求,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项目管理模式采用设计-招标-作业模式,客观上需要代表业主的监督人员从专业角度监督管理施工合同的执行,协调业主和承包商的关系及承包商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工程监督管理有助于实施有效的约束协调机制。
在海外石油勘探项目运作中,须按国际惯例运作,在普遍采用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工程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工程项目按合同要求运转、实施和完成,确保所有相关方的利益,工程监督管理是实现走出去战略的管理手段。
通过工程监督管理有助于推动和执行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HSE方针,追求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战略目标。强化工程监督管理能确保HSE管理得到持续重视和稳定发展(图 1)。
图1 工程监督管理对HSE管理的稳定性作用
通过工程监督管理有助于按设计、标准、规程来施工和作业,在合同范围内达成协调一致的意见,实现双方利益双赢的合作目标。
在当前管理体制下,工程监督管理已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构,这主要体现在监督管理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制定、监督人才队伍培养、监督管理办法的实行和各专业技术规范的实施等方面。尽管各油气田分公司的工程监督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业务隶属单位、人员配置等不尽相同,但各油气田分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在管理办法和规定、实施细则、技术规范、人才培养和管理、现场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促进工程监督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并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监督管理方式,在总体层面上表现出以下4个特点[2]。
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管理涵盖物探、地质、钻井、测井、井下作业、试油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目前的勘探开发管理模式下,各油气田分公司管理架构不同,难以组建统一的监督管理组织机构。各油气田分公司根据勘探与开发、生产和管理的实际特点,大多数都建立起两级监督管理网络和行使监督管理相关职能的相应科室,但一线监督人员分散于不同的专业领域,使得监督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差异性非常大。
根据产能要求,生产工作量不断增加,现场监督人员需求大幅度增加。自2002年推进监督管理体制以来,在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方面,通过筛选、培训应届毕业生等,各油气田公司工程监督队伍不断壮大,整个石油系统各专业现场监督人数已达万人。
监督人员隶属关系多样。近几年,各油气田分公司着重培养和发展一批内部监督人员,起到稳定和优化监督队伍结构的作用。但依然存在多种用工形式,有内部合同化员工,还有从社会上聘任的监督人员,以及来自监督技术服务公司的第三方劳务派遣人员。
监督队伍构成出现初级监督人员比例大。为满足勘探和生产需要,解决监督持证上岗问题,自2008年开始实行监督分级管理后,各油气田分公司加大监督培训和选拔力度,使初级监督人员大幅增加。2008年至2011年4年时间里共培训的初级监督人数占总监督人数的55%,2012年上岗初级监督人数占总的持证上岗人数的69%。这说明初级监督人员占整个监督队伍的比例太高,队伍结构亟需改变,中级监督人员比例要提升[3]。
中级监督人才需要培养。目前仍停留在资格培训取证的运作模式上,还未真正形成培训、考试分离的以自学为主的职业化发展道路。
部分油气田已建立内部的工程监督现场管理系统,能实现监督现场和项目部、油气田监督主管部门的网络沟通和汇报现场监督信息,但大部分油气田还不具备现场监督管理网络软件,使现场监督和跟踪管理脱节,油气田监督管理部门获取信息要靠层层汇报,往往滞后于生产管理需要,管理层在顶层设置上缺少一个这样的数据交汇跟踪管理平台。
每个油气田分公司内部监督人员间现场对现场的信息交流渠道不完善,常常无法实现经验和技术共享,现场诉求无法及时得到远程支持而延误事故处理;而服务于不同油气田公司的监督人员间还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平台,横向交流渠道也不畅通,监督人员间不能共享技术、安全和监督管理经验,不利于监督人才的快速成长和横向流动。
要实现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加强勘探和生产领域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中心任务。工程监督管理作为重要的软实力工具和为油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正面临新的挑战。
近几年工程监督人员总数随勘探开发工作量的增加而大幅上升,除内部固定监督人员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外聘监督人员。
对这么多已聘的在岗监督,需要根据其现场监督经历和业绩、技术水平、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条件进行分级,使之与现场的监督管理要求一致。每个油气田还需定期组织相关人员依据本油田制定的实施细则对监督进行绩效考核,从德、能、勤、绩、廉方面着眼,注重监督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量、工作业绩等方面,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奖惩和后续聘用、选派和分级的依据。
工程监督以往的选聘管理、分级和选派管理、绩效考核和奖惩管理等工作,一直停留在汇报式定性为主的静态管理水平,监督人员数量大,静态管理往往滞后于生产和管理需要,容易产生与实际不一致的偏差,采用更能反映实际的数量化动态管理是创新工程监督管理的新需要。
目前,油田初级监督人员比例较高,有的油田上岗的监督中70%都是初级监督人员;虽解决了监督持证上岗的问题,但不利于现场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亟需通过加强培训,改革和开放培养渠道,提升监督人员素质,优化监督队伍人才结构。初级监督、中级监督和高级监督数量应构成纺锤形优化结构,三者的比例最好能达到2:6:2。
石油行业重组改制后一直处于工程监督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勘探和生产需要的局面,经过 “十年树人”的历程后,工程监督管理的重心不能仍停留在监督人力资源管理的层面上,应从“管人”转移至“管事”上来,即要以现场的安全、质量监督和成本控制作为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
增储上产、清洁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面对风险勘探的日益增多,非常规致密性油气藏、页岩气勘探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使深井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平均井深越来越深。钻井领域是勘探与生产公司控制投资和降低成本的重点,为进一步强化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钻井速度,减少事故复杂,控制钻井投资的比重,提高勘探开发综合经济效益;勘探与生产公司对重点勘探开发地区和重点井建立一套信息跟踪分析和汇报制度,以进一步加强钻井过程管理,强化动态跟踪分析,提高事故复杂的应变及处理能力。但受限于信息传递层次多,信息节点人员变化大,信息难免失真,再加上数据不全、数据结构不一致,以及信息反馈和沟通途径不畅、手段单一,往往造成管理层所需信息滞后,亟需进行顶层设计,整合工程监督管理和重点区块重点井信息跟踪的相关资源,服务于管理层所需。
工程监督网络一体化集成管理就是要以工程监督管理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已有的内部网络系统,整合已有的各级监督人力资源系统,发挥各专业监督在项目管理中的优势,将人员管理与现场管理进行有机的动态连接,集成分散的现场监管信息,以供后台分析、决策,并为前台现场监督提供支持性服务,将监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现场监督管理、远程监控和动态考核打造成一体化的综合性管理平台,这一集成管理协同工作平台要以相应的架构为基础,来实现以下功能。
工程监督网络一体化集成管理也要按PDCA闭环管理模式创建闭环管理的基础架构,将监督人力资源管理和现场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动态对接。整个管理网络包含属于P环节的监督人员培养、监督分级管理,属于D环节的现场监督管理,属于C环节的监督工作检查,属于A环节的监督绩效考核和监督培训提高(图2)。只有建立工程监督的闭环管理体系,才能发现监督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此加以总结提高,并在后续环次监督实践中加以改进。
图2 工程监督管理闭环管理环节
对工程监督管理进行网络一体化集成是一个技术和管理整合的技术创新过程。集成管理的关键是要突出一体化的整合思想,要在对每个油田现有监督管理软件调研基础上,采取求同存异策略,先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现场监督管理进行对接集成,结束监督人力资源管理和现场监督管理长期割裂分散的被动局面,监督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采用一体化软件,以确保数据结构的一致性。
目前对监督人员和监督过程的管理只是停留在静态管理模式上,习惯于给监督人员分配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再提交汇报。而相关的监督管理组织机构无法对监督人员每天的主要工作、被监督对象位置、难易程度、安全和环境风险级别、过程监督到位和执行情况、监督履行职权做出的相关信息(如建议、决策、否决、奖惩、确认、评价等事项)不能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和记录,不利于精细管理和提高监督执行力,也无法进行反演溯源式分析提高。特别是当现场发生事故时,监督管理机构根本无法了解即时信息,联系不及时,造成管理层所需信息缺失或滞后。所以,工程监督网络一体化集成管理平台要对监督人员和监督过程实现由静态管理创新至动态管理的功能,从而在监督人员和管理组织间建立直达通道,以利于信息交流和沟通管理,监督作用充分体现。
目前初级监督人员比重高,因生产需要、时间安排、培训费用等方面原因的限制,要求对监督的技术再培训和每年的轮训难以实现。所以在工程监督网络一体化集成管理平台下建立起网络化远程培训虚拟基地,通过网络化培训,来实施监督人才常态培养功能。
网络化培训有利于培养监督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监督职业化发展的培训环境。监督人员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以拓展其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监督人员之间既可进行在线的交流,也可享有管理机构的在线服务,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实现了监督人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网络化培训有助于在公司内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敬业和职业化发展的企业文化。
网络化培训可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它一定程度上避免脱产或半脱产集中培训所需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降低公司和监督人员在经济和时间上的负担。网络化培训能使同一课件重复利用,实现培训的广泛性,有利于提高整个监督队伍的素质,改变监督人才结构,提高监督素质和水平。
教考分离、培考分离是任职资格考试的主流趋势和通行做法,通过网络化培训,可以弱化培训取证模式,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工程监督人才,拓展监督资源,建立起长效的监督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渠道。
要将监督人员管理与现场监督管理进行有机的动态连接,集成分散的现场监管信息,使管理层、技术支持层、一线监督人员间能实现信息互通互动,网络一体化集成管理平台要有对监督任务透视、对监督事项追踪的能力,也要依靠监督人员的自助管理才能实现。
监督人员的自助管理就是通过为每个监督人员开辟一个网络化数据库、由本人定期对其各自网络化数据库进行自我维护和管理来实现。
网络化自助管理监督数据库相当于监督工作日志,但不同于现场针对特定监督对象的简单监督日志,当日志提交后就不得更改,这个网络化自助管理监督数据库应能全面反映以下相关信息 (以钻井监督为例):
(1)个人基本情况数据项:包括姓名、专业、监督级别、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私人性数据。
(2)个人培训情况数据项:包括以往培训情况和在线培训、在线测试、学分等。
(3)被监督对象位置和名称数据项:如井号、井位等数据。
(4)安全和环境风险级别数据项:如井的安全风险所定级别、井的环境风险评定级别。
(5)施工难易程度数据项:如井型、井深等。
(6)监督工作时间数据项:如每天的监督工作时间记录等。
(7)监督方式数据项:例如巡井监督还是驻井监督。
(8)过程监督数据项:如作业过程种类、作业前建议、有无旁站监督等。
(9)监督履行职权作出的相关信息:如建议、决策、否决、奖惩、确认、评价等事项。
(10)工程质量和成本数据项:如井身质量数据、有无缩短钻井周期、甲方材料成本控制情况等。
(11)事故数据项:如人身安全事故、井下事故等。
(12)资料数据项:如作业承包方上交资料情况和监督本人上交资料情况等。
根据以上各数据项来设计一个具体的分析评价计分体系并进行统计,就可随时对监督的工作能力、工作量、工作业绩进行数量化评价,从而实现数量化动态考核功能。这种考核结果可作为第三方向油田提供监督奖惩和后续聘用、选派和分级的建议,并可作为监督继续注册的关键依据。例如,通过统计监督一定时期内的不在岗天数和业绩考核结果,可知监督资格是否有效,能否继续注册。
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中,需要有效的管理系统软件支持,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搭建工程监督网络集成管理平台,由要求组织机构的统一完善转向监督管理统一平台的建设,这样可充分保留组织机构求同存异的多样性特征,网络统一平台的建设可为监督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过程管理的精细化、监督管理的智能化、考核的常态化和数量化打下统一的基础。
以正在推广的勘探和生产工程监督管理系统软件为契机,按照工程监督网络一体化集成管理思路,对新研发的软件以统一平台为基础进行整体式设置、统一推进。这样才能使流程化的监督管理过程有系统性的平台支撑,既避免各自独立、资源无法共享的割裂现象,又实现各油田现场监督能及时准确动态反映、监督任务能透视、监督事项能跟踪和远程动态监控的功能。
[1]王胜启,秦礼曹 汪光太,等.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管理制度建设与创新[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2,28(10):5-9.
[2]高志强,滕新兴.深化监督管理,完善监督职能,推动监督健康持续发展[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2,28(10):1-4.
[3]郑新权,高志强,罗东坤.石油工程项目监督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