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兵
(武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81)
我国钢铁行业自2001年以来进入了一轮高速扩张期,钢铁产能急剧增长:我国钢铁产量从2001年的15163.44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68388.3万吨,增长453%。紧随钢铁产量扩展则是冶炼成本的提高:由于全球钢铁产业的复苏,对铁矿石的需求增大,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挤压了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产能的扩大、成本的提高,凸显了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困境:产能过剩,供需矛盾突出;同质化竞争加剧,高尖精产品欠缺。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经济增长势头减缓,钢铁需求增速明显下降,尤其是 2012年,钢铁行业供大于求矛盾显现并激化,整体行业进入危机。面对“高产能、高库存、高成本、低利润”的形势,钢铁企业不得不转变发展方式,向钢铁上下游延伸。对于上游,钢铁企业以兼并重组为主要手段,如济源钢铁联合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陕西钢铁并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对于下游,钢铁深加工则方兴未艾,受到了钢铁企业的重视,如武汉钢铁集团成立武汉江北钢铁有限公司以期在钢铁深加工领域有所作为。钢铁深加工对钢铁企业究竟是否意味着一剂强力的提神剂?如何分析深加工对钢铁企业的影响?本文拟从钢铁深加工的内涵入手,从钢铁产业链延伸和协同发展的角度,分析钢铁深加工的发展模式,以期为钢铁企业发展钢铁深加工提供分析框架和决策依据。
钢铁深加工是相对于钢铁产品而言的动态概念,是指将钢铁原始状态的各种板材、管材、线材,通过剪切、拉直、开平、压薄、热轧、冷轧、冲压等生产工序,加工成用户可直接使用的产品。广义来讲,只要是对钢材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使其更接近用户,成为半成品甚至成品,减少用户对钢材初级产品加工量的加工都属于钢铁深加工的范畴。钢铁企业发展深加工的根本动因是产业分工关系的演变。直观地看,钢铁深加工是钢铁企业的纵向延伸业务,一般处于钢铁行业与下游汽车、家电、机械设备、建筑等行业的中间地带,既可以看作钢铁的延伸工序,也可以看作下游行业的上游工序。传统上,由于钢铁企业本身的大规模生产性质以及稳定的市场需求,钢铁企业很少涉足深加工,而多是由独立的中小企业以及下游主体行业完成。但随着技术进步、市场供需变化及行业竞争加剧,产业分工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钢铁行业从整体上看,钢铁企业已经并正在从致力于规模扩张转向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从单纯的追求产量转向产品质量及配套服务的完善方面,从关注钢铁产品本身的成本竞争转向基于整体的供应链竞争;另一方面,下游企业也从自身核心竞争力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设计以及信息化、电子化等高附加值领域,而将相对成熟的机械加工部分剥离。这种产业分工的调整造成一些诸如涂镀、制管、彩印、剪切配送、标准件等工序出现规模化及专业化趋势。面对这两方面的变化,为充分发挥企业在钢铁材料性能及加工成形方面的核心能力、提高供应链竞争力,钢铁企业已经自觉由单纯的材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成为整合深加工业务的主体之一。
积极发展钢铁深加工是众多钢铁企业延伸钢铁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和企业服务功能的选择,也是目前钢铁产业拓展产业链谋求发展的主要趋势。一般而言,钢铁深加工按照深加工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分为三类:材料型深加工、产业型深加工和营销型深加工。
材料型深加工,一般是指以提高性能、增加功能、方便用户为目的的在线加工业务,是钢铁产品的自然延伸。该种形式深加工后的产品仍属于原材料性质,也称为传统的钢材深加工,适合大规模生产,一般纳入钢铁生产平台。材料型深加工还包括基于配合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而介入的产成品加工业务。它是推动技术升级、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基础手段。这类深加工包括冷轧板带、涂镀层板带冷弯型钢、焊接钢管、焊接型钢、冷拔型钢、钢棒、PC钢棒、线制品(钢绞线、钢帘线、冷拔钢丝、钢丝绳、钢琴线、冷镦银亮钢丝)等。
产业型深加工是指以发展产业为目的的最终产品深加工业务。该种形式的深加工属于钢铁企业向下游产业的拓展,与钢铁企业在市场、技术上的互动最为深入,对整体提升技术创新,控制并创造市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涉足产业型深加工最多的领域是建筑钢结构、金属包装、紧固件、五金家具、汽车零部件、钢帘线、桥梁缆索等。这些领域总体上来看属于规模小、技术档次不高、营销能力差、盈利起伏大,形成行业影响力和市场控制力弱的领域。
营销型深加工,主要是指服务最终用户、控制分销渠道的中间品加工业务。对钢铁企业而言就是服务用户的一系列业务,是连接钢铁与最终用户的增值链。其过程是按照最终用户的要求,将钢铁产品经过矫正、清理、剪切、冲压、彩印等工序,并通过仓储、运输等物流系统,供应给最终用户直接使用。这是集加工、配送、仓储、运输、销售、信息服务于一体,通过电子商务、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手段的综合运用,构建一个基于现代物流模式的钢铁物流体系。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强调:钢铁企业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与下游用户间的战略合作机制,促使钢铁企业由钢铁材料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以此为出发点,结合钢铁深加工的内涵、类型以及已有的文献资料,基于钢铁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本文在钢铁深加工的三种一般类型基础上,将钢铁深加工发展模式分为三种,即技术配套型钢铁深加工模式、产业协作型钢铁深加工模式以及物流贸易型钢铁深加工模式。
技术配套型钢铁深加工模式以材料深加工为基础,是上游的钢铁加工企业和特定的下游用材企业基于相关联的产业技术所构建的专业化加工配送协作系统模式。技术配套型钢铁深加工模式由钢铁加工企业针对特定的目标市场,按照下游用户特定的技术要求和产品规格,利用钢材的加工配送中心将钢材经过矫正、清理、剪切、冲压等工序,把钢材加工成符合下游用户技术要求的各种半成品或零部件,并通过物流系统及时地提供给最终用户直接使用。其还包括为配合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而介入的产成品加工服务。技术配套型钢铁深加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专业化的生产协作和跟随式的技术研发。其简要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配套型钢铁深加工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是为了专业用户直接提供中间产品、方便专业用户生产经营,通过合作式服务提供产品及相关技术。作为钢铁深加工的企业其不与战略用户产生竞争,从而避开直接的产品竞争,是一种基于技术配套型的产业链群发展模式。
产业协作型钢铁深加工模式主要是以产业型深加工为基础,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产业集群的规模成长和行业产品总量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是钢铁企业包括钢铁加工企业和基于产业集群而聚集形成的用材企业基于行业材料的供应需求关系所构建的行业化加工配送协作系统。根据产业集聚的特点,产业协作型钢铁深加工模式通过隶属于同一行业的众多用材企业汇聚成类型相似、技术相同、品种规格繁多的用材需求,并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将用材需求专业化、系列化和固定化,从而形成较为具有规模且稳定的供给需求关系。产业协作型钢铁深加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专业化生产分工、系列化产品材料结构以及稳定的供需关系。其简要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产业协作型钢铁深加工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快,下游产业正在发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下游产业集团化发展,集中度越来越高。另外,随着经济开发区的兴起,经济区里面汇集了各色各样的经济群体,不仅形成了下游产业的聚集,也把钢铁产业分工打破,形成了特有的加工聚集。因此产业协作型钢铁深加工模式为上下游企业都提供了发展契机。
物流贸易型钢铁深加工模式以营销型深加工为基础,集加工、配送、仓储、运输、销售、信息服务于一体,通过电子商务、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手段的综合运用,所构建基于现代物流模式的钢铁物流贸易体系模式。我国拥有巨大的钢铁市场容量,在钢铁产业注重企业自身发展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中间贸易商。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中间贸易商用集群化的方式抱团求发展,形成以钢铁销售渠道为依托、钢铁物流贸易为主体、面向区域目标市场中多系列多要求的客户群体的发展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产品系列化、贸易形式多元化。其简要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物流贸易型钢铁深加工模式
物流贸易型钢铁深加工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集约化的钢铁物流园区,如广东乐从钢铁贸易物流加工区。钢铁物流园有两大功能,一方面作为钢铁加工配送服务的延伸,钢铁生产企业通过延伸和扩展产业链,提高下游用钢企业的直接配送比例,同时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达到以产定销目的;另一方面为原材料采购、存储、加工及运输提供服务,降低企业采购及运输成本。
从钢铁产业链延伸和协同发展的角度,三种模式对于从事钢铁深加工的企业所处产业链的竞争定位以及发展重心是不同的。
对于技术配套型钢铁深加工模式,其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在于专业化的生产协作和跟随式的技术研发。由于面对的是基于钢铁深加工(材料特性或技术特性)的一个或几个特定行业的企业客户要求,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往往需要具备持续的研发能力以及雄厚的技术发展潜力,且基于行业专业技术配套的专业化加工配送往往是配套于某一大型或特大型钢铁下游应用企业或产业集群,如汽车、家电、制造业等,高效率的产业协作要求相关联企业间集聚在一定范围内以期实现及时配送和降低成本。
对于产业协作型钢铁深加工模式,其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在于下游具有成熟且具规模的钢铁产业集聚企业群体。由于基于产业化分工而形成的产业协作,因此需要产业区域内具有专业化生产分工、系列化材料产品结构以及稳定的供需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形成产业协作型钢铁深加工模式的难度。
对于物流贸易型钢铁深加工模式,其发展需要依托便捷的物流条件、先进的贸易方式、丰富的产品类型、巨大的产品需求信息以及具有区域辐射影响力的钢铁贸易集散地。一般来说发展物流贸易型钢铁深加工模式需要有三个条件:首先是专业化第三方钢铁物流企业,作为独立于钢铁生产和消费的企业,其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竞争优势、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其次是不断拓展的钢铁物流园区功能,通过对钢铁物流的统一规划以及多元化服务,使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原料成本降到最低,成为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最后是须具备完善的市场交易服务体系,包括提供信息化技术,为开展集约化物流创造条件。
此三种模式的各自发展特征及对比分析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钢铁深加工的三种发展模式对比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重视生产建设,轻视与下游行业用户的协调;重视制造产品,轻视提供服务,与下游产业的融合程度低,钢铁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环节的联系不紧密。本文在分析钢铁深加工内涵的基础上,基于钢铁产业链延伸和协同发展,重点探讨了构建适应市场变化、体现产业链竞争力的钢铁深加工发展模式,通过对比三种模式的发展特点和关键因素,讨论基于产业链延伸的深加工模式发展特点并总结了相关模式特征,以期为钢铁企业发展钢铁深加工提供相关的分析框架和决策依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世界金属导报社.钢铁产业发展报告(2012)[R].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张婷婷.钢材深加工——中国钢企低碳转型之路的战略选择[J].钢铁经济,2010,(2):56-57.
[3]杜文杰.完善钢材深加工产业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3):276-277.
[4]王建军.产业链整合与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研究[J].经济经纬,2007,(5):37-39.
[5]杨世新,郑丽涛.钢贸经营模式转型解惑[N].现代物流报,2011-5-2(6).
[6]艾木生.钢企产了钢铁还须延伸[N].中国冶金报,2011-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