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芸
虽然我不能在公诉席上慷慨陈词,在反贪一线查处贪官,但却能在“絮絮叨叨”中帮助人们净化内心
“现在回忆起来,我最幸福的时刻是年轻时和妻子步行两个小时去看场电影。”说到动情处,卢某的眼睛泛着泪花。这是今天我与银行高管卢某两个小时交流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他先后在多家银行任职,业内对于他的业务能力有很好的口碑,每个人都没想到他会因为受贿被立案查处,他也一时成为银行业内人士茶余饭后的话题。
我隔着铁栅栏,看着这个拥有博士学位的犯罪嫌疑人卢某,他的两鬓已经略显发白,失去了银行高管往日的风采,但回答问题的思路依然很清晰。
“一年收入百万,为何还要去受贿呢?”我很想了解他的犯罪动机,这也是预防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他的回答很直白,“我真的不缺钱,收下这些钱完全是因为虚荣感作祟。手中有了权,可以帮别人办事,帮忙之后别人会送点钱。我虽然不缺钱,可每次他们送钱了,我就会感到一种权力的满足。”正是在这种虚荣感的推波助澜之下,卢某收受了一笔笔的贿赂款。
“我很天真,认为如果自己放出去的贷款都能收得回来,没有给国家造成损失,那么即使我收了钱,也是不会犯错误的。”“我们银行平时的廉政教育很少,平均两三年有一次,如果平时多给我们念念紧箍咒,可能就不会犯罪了。”听了卢某这一席话,我对自己经常开展的预防宣教工作不禁有了新的认识。从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三年多来,大大小小的预防课也上过几十场,有些单位人员听课很认真,课后还能有互动交流,我相信他们是把内容听进去了,上课内容多少对他们是有帮助的。但有些人从头到尾都是在玩手机,或者交头接耳,每当看到这些场景,我总难免有沮丧感,是不是预防教育已经是“老生常谈”,没有开展的必要了呢?但从卢某的感叹中,我切实感受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或许只要我多“唠叨”几句,就能把一个人从犯罪的“悬崖”边拉回来。虽然我不能在公诉席上慷慨陈词,不能在反贪一线查处贪官污吏,但却能在那“絮絮叨叨”中帮助人们净化内心。警钟长鸣,这应该就是预防工作的魅力所在吧。
何为得?何为失?卢某从一个普通从业人员奋斗到副行长,这是人们眼中传统的“成功人士”,他得到了高薪,得到了权力,得到了地位,但在这“得”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呢?在卢某看来,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就定格在与爱人步行去看电影的那一场景,或许条件艰苦,但却甘之如饴。之后随着职务的提升,朋友越来越多,应酬越来越多,虚荣感越来越强,而幸福的感觉却渐渐消失了。
幸福其实很简单,平平淡淡才是真。
栏目编辑:冯晓淑 fxs09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