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建
School of P.E.,Chongqing Three Gorges College,Chongqing,404000,China
在摔跤项目中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必须具备短跑运动员的速度,马拉松运动员的耐力,体操运动员的柔韧,举重运动员的力量以及棋类运动员的智慧和心理”,可见认知水平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尤其对于高水平摔跤运动员。摔跤运动员在复杂多变的运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具有动态、内隐特点的认知行为,因此,运动员的认知就更加具有潜移默化的性质,并且在比赛中承担起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认知的某些操作特点(逻辑性和直觉性)既反映了运动员技能水平的高低,又是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所以国内外的学者也陆续开始了对运动员认知的研究。
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较晚,将认知研究成果应用于科学训练中则更晚。我国学者丁峰(2002)分析了散手运动员的感知觉能力,并提出了运动员的距离感、时间感和运动员知觉的重要作用和专门化的知觉是通过专门的心理训练获得的[1],这与国外学者得出的技能认知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不谋而合[2-3];漆昌柱等人(2004)在《优秀运动员直觉性运动思维的表征特点》中得出了优秀运动员具有更多的“基于内部信息”的条件概念,且知觉性运动思维具有“产生式”思维特点[4]。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运动员认知已经高度重视,但是对认知的研究还相当不成熟,李今亮(2005)在《运动员认知技能研究的现状与思考》中也提出了认知技能的研究尚处在“婴儿”阶段[5],所以完善我国运动训练中对认知领域的研究将无疑推动我国体育训练科学化的进展。
基于以往的研究资料,国内外学者主要在认知领域涉及了注意、知觉、记忆、运动直觉、心理表象等方面内容[6],所涉及的运动项目包括羽毛球、跳高、篮球、散打等等[7-9],而对摔跤项目的这方面研究还非常少见,且运动认知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来衡量运动员运动水平及其运动员行为决策、操作表现等的关系性研究就更是微乎其微。王光、张秀萍等人的《对运动员运动感知觉准确率的研究》中,稍微涉及了摔跤项目的某些知觉的研究,并得出了摔跤运动员在认知训练后距离知觉延长、重量知觉加重的特点[10],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是对摔跤运动员认知的专门阐述及与运动水平的关系却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
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摔跤竞赛中运动员在直接的身体接触和对抗中运用力与力、技术与技术、心理与心理的巧妙结合更为重要。因此,为了能够从心理的角度探讨该项目运动员的认知特点,为运动训练提供心理调控的依据,本研究试图以董德龙(2007)编制的“运动认知水平测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摔跤运动员的认知能力与运动水平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教练员的训练和运动员的比赛提供心理调控依据。
1.1 研究对象
以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国家队摔跤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男子自由式摔跤和古典跤),其中国际健将级运动员11名(平均训练年限为8.9±4.8年),健将运动员 17名(平均训练年限 6.67±5.2年),一级运动员 28名(平均训练年限 5.48±3.4年)。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以运动认知、运动表象、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运动知觉为关键词查阅了 SCI、CNKI、EBSCO等数据库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有关书籍,为本课题进行研究构思、研究设计、调查实施、结果分析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2007年董德龙编制的“运动认知水平心理测评量表”为测量工具[11],该问卷有四个维度,分别为运动表象(V1-V6)、注意能力(V7-V12)、运动知觉(V13-V16)、思维能力(V17-V18),包括20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量表进行打分,“1”代表“从来没有”,“5”代表“总是这样”,各分量表的科隆巴赫(Cronbach Alpha)一致性系数在0.72到0.89之间,平均a值为0.815。
但由于此量表主要是根据田径、篮球和足球运动员所调查的数据编制的,因此在进行分析前,笔者首先对部分摔跤运动员进行了测评,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此量表的外推效度检验,对各个维度的题项进行了重新验证(见图1),最后得到19个题项。问卷的发放主要通过与国家队主教练取得联系,并由主教练协调、组织完成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115份,有效回收率为76.7%。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中的各个题项建立数据库,并完成相关统计分析,所有分析过程均在 Spss13.0和 AMOS 7.0上完成。
2.1 量表的信、效度验证
2.1.1 量表的外推效度验证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并规定取舍原则:1)删除路径系数小于0.4的可测变量;2)根据修正指数结果,修正指数大且明显可以减少x2值来设定两变量自由估计[12]。在删除条目的同时还应遵循下列原则:1)每删除一个变量,重新运行程序;2)题目的删除除考虑数值上的因素外,还需要意义上的可解释原则;3)确保每个维度上最少保留3个题目。操作均借助软件AMOS 7.0 来完成。
共进行了3次模型拟合,其中进行了2次模型修正,删除的题目有 V9,其估计值为0.021(P>0.05),其载荷值非常小;设为自由估计的题目有e1↔e4,其修正指数(M.I.)的值为 20.36;e1↔e4为 V1 和 V4 的残差变量间的协方差修正指数,从V1和V4两个题项上看都与改变动作有关,所以可能存在相关,具备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条件,其中 e8↔e11,e8↔e11,e11↔e8的修正指数(M.I.)的值也值得考虑,但是在V8和V11的题项联系上并没有实际意义与理论依据。所以依次对初始模型(M1)进行删除V9和自由估计e1↔e4,分别得到模型M2和M3,通过三个模型的拟合指数比较,我们得出了模型M3为可接受的模型,各维度与指标的检验结果较好,各个因子载荷都在0.4之上,基本符合要求,三个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1,拟合指数同时也表示,模型拟合符合要求,因此模型达到了较好的效度。至此,笔者得出,该测评问卷删除第9题项后外推效度较好,本研究也是依据删除题项后进行的统计分析。
图1 运动认知心理测评量表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分析示意图
表1 运动认知水平测评量表修正模型拟合指数一览表
2.1.2 量表的信度验证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科隆巴赫(Cronbach Alpha)系数对删除第9题项后的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表2),借助Spss13.0,得出了各维度数据支持的信度检验结果,各维度的a系数都在0.70以上(0.70以上为可接受范围)[13],说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摔跤运动员的测评中达到统计要求。
表2 运动认知心理测评量表各维度克隆巴赫系数一览表
2.2 中国摔跤队运动员认知能力分析
2.2.1 中国摔跤队运动员不同认知维度特征
为了直观地认识我国摔跤运动员的认知能力水平,笔者对摔跤运动员进行了不同维度上的离差评价,根据统计原理,目前离差评价有两种等级的划分标准,即:
本研究中采用第一种标准进行了绘制(见表3和图2)。图2曲线显示,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基本处于离差评价表中等水平的范围内,整体上不高。同时,还可以很清楚看出随着运动员级别的升高,曲线也呈现上升趋势,国际健将的曲线在最高层,健将次之,一级最低层。另外,各级别的注意能力有向某一数值集中趋势,而且可以看出健将与一级运动员在注意能力方面相差甚微,表明该项目运动员所具有的专项性特点,由于比赛是两个人的直接接触性对抗,注意能力显得并不是最重要,这与篮球、足球等项目在注意能力分配上有着显著的差别。
曲线还显示国际健将和健将层次运动员在思维能力上相差是最小的,与一级差距比较大,并且从所在的评价范围也可以看出,健将和国际健将运动员落在了中等水平的区间中,表明我国摔跤队运动员在思维能力上的趋势整体性不高,在今后的训练中,应更加重视思维能力上的突破。
表3 摔跤运动员运动认知离差评价表
图2 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离差评价表曲线特征
2.2.2 不同水平中国摔跤队运动员的认知差异
当前,中国摔跤队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可以分为三种等级,分别为国际健将、健将和一级运动员。为了认识我国摔跤队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的认知差异,笔者进行了多重比较检验(见表4),结果显示,运动表象、运动知觉和思维能力这三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健将层次(国际健将和健将)与一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国际际健与健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我国国家队摔跤运动员在训练中缺少运动认知能力的训练,或者说还没有引起诸多教练员的重视。
2.3 中国摔跤队运动员运动认知能力与竞技水平的关系
2.3.1 运动认知与运动等级的关系分析
笔者在研究中进一步考察了中国摔跤队运动员的运动认知与运动水平的关系(见表5),其中,由于该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是以运动等级来划分的,属于非连续性变量,按照统计学原理,应使用等级相关进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四个维度与运动水平均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依次为运动表象、运动知觉、思维能力和注意能力,而且运动认知整体水平与运动水平也达到了显著性相关(r=0.488,P<0.01)。这表明对于摔跤运动员而言,运动认知能力与运动水平有着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尤其应注重运动表象和知觉的能力训练和控制,运动知觉的相关性较高可能与该项目运动员的身体直接对抗性有关。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的统计依据为:1代表一级运动员;2代表健将;3代表国际健将,即运动水平越高代表数值越高,统计显示,运动认知能力与运动水平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表4 不同水平摔跤运动员运动认知维度比较一览表
表5 运动认知能力与运动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3.2 各维度交互作用对运动水平的影响
虽然前面比较直观给出了不同维度与运动水平的关系程度,但各种维度的交互性作用在理论上应该是存在的,了解它们的交互性作用将更加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广大教练员有针对性提出心理训练和调控方案。为此,笔者探讨了各维度之间对运动水平的交互性效应(见表6)。从结果来看,不同维度之间是存在交互作用的,如运动表象、注意与思维之间,其交互作用程度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再如运动表象、注意与知觉之间存在同样的显著性交互作用。同时,从不同维度及交互作用的贡献程度来看(即Eta值),其交互作用的贡献程度明显偏大,如运动表象、注意能力及思维能力达到了0.164,注意能力与运动知觉达到了0.141,这些交互作用均大于单维度下的作用程度。由此可见,在摔跤运动员的训练中,应突出不同认知能力的综合效益,运动员认知能力的提升也是在相互提高的前提下得到加强的,如注意能力的贡献效度原本是较低的,但当与思维能力或运动知觉等共同作用时,却表现出高的显著性作用,这进一步表明运动认知能力训练需要关注不同维度的交互性作用。
表6 不同认知维度对运动水平的交互作用一览表
2.3.3 不同维度对运动水平的预测效度
为了进一步考察运动认知四个维度对不同运动水平的预测程度,进行了判别分析(见表7),并分别给出了不同级别的各自函数系数。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形成的两个标准化函数中,运动表象和思维能力与第一标准化典型区别函数关系密切,而注意能力和运动知觉则与第二标准化典型区别函数关系密切。但第一个区别函数的 Wilks'Λ 为 0.077(P <0.001),第二个区别函数的 Wilks'Λ 为 0.428(P >0.05),另外,从 λ值也可以看出,第一个函数的区别力较高,进一步表明了运动表象和思维能力在该项目运动员中的重要作用。
但对分类函数进行统计并经过检验后得出,不同认知维度对运动水平的总预测效度为58.3%,说明运动认知的四个维度对该项目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总体预测效力并不高,但这并不是说运动认知不重要,只能表明对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预测效度需要更多的因素,如技术、体能、战胜能力等,单纯地采用运动认知能力显然是很不够的,因此,使用该方面对于预测该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肯定的是,摔跤运动员的运动认知能力跟他的肌肉力量一样重要,运动认知能力的不足必然限制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升,而本研究也证实了运动认知与运动水平的高度相关性,因此,训练实践中加强运动员的认知能力训练是提升竞技实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心理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表7 运动认知各维度对运动水平预测的标准化典型区别函数一览表
3.1 从本研究对该量表的外推效度检验来看,运动认知四个维度的结构模型基本能够达到统计要求,但从信效度的检验中可以看出,存在个别题项的载荷过低现象,在经过三次结构模型修正后,剔除了原量表中的第9题项,并经信度检验,各维度的信度达到0.70以上,为此,本研究在研究中使用了剔除第9题项以后的量表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运动认知与运动水平呈现显著性关系(r=0.488,P <0.01),并且四个维度与运动水平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按照相关程度依次为运动表象、运动知觉、思维能力和注意能力。同时,通过对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运动认知的变异数分析,国际健将和健将与一级运动员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现象,仅注意能力差异不显著(F注意能力 =1.636,P >0.05),但这并不能做出注意能力不重要的结论,而仅仅是一种统计学上的解释。
3.3 通过交互性分析可见,注意能力与运动表象、思维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交互作用,即当它与其他变量共同作用于运动水平时有着更为突出性贡献程度(Eta=0.164,P <0.05)。无论怎样,运动认知与运动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程度,以往诸多研究也从不同维度验证了这一关系,而从本研究的总体评价中可见(见表5),其不同维度处于中等水平(),表明我国摔跤运动员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
3.4 本研究考虑到训练年限可能是运动员运动认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为此,研究中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限运动员之间在运动认知的维度特征上呈现一致化趋势,运动表象得分比较高,而运动知觉和思维能力则偏低,说明运动认知能力并没有随着训练年限的延长而提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我国摔跤运动员的训练急需注意这种能力的培养。
[1]丁峰.散手运动的专门化知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4):62 -63.
[2]Christina R W,Barresi J V,Shaffner P.The development of response selection accuracy in a football linebacker using video training[J].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0(4):11 - 17.
[3]Farrow D,Chivers P,Hardingham C,et al.The effect of video- based perceptual training on the tennis return of ser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8,29(3):231 -242.
[4]漆昌柱,梁承谋,徐培.优秀运动员直觉性运动思维的表征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35-37.
[5]李今亮.运动认知技能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46 -50.
[6]Starkes J L,Deakin J M.Perception in sport:A Cognitive Approach to Skilled performance[M]//In Wfstraub,J M Williams(eds).Cognitive Sport Psychology.New York:Sport Science Associates,1984.
[7]陈耕春.高水平运动技能训练中的运动知觉心理训练取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3):9-12.
[8]杨海平.对不同级别篮球运动员12项感知觉指标的测试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52-54.
[9]徐彩桐,赵锡金,王金玉.男子散打运动员注意特征差异性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4):53-56.
[10]王光,张秀萍.对运动员运动中感知觉准确率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5):119-123.
[11]董德龙.运动认知水平心理测评量表的初步编制及相关分析[J].体育科学,2007,27(11):25-29.
[12]易丹辉.结构方程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3]赵书祥.实用体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