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目标市场的社会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3-10-30 08:45:04梁旭鹏王樱桃张庆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分课程体系人才

梁旭鹏,王樱桃,张庆建

School of Sport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战略转变,社会体育专业被认为是21世纪体育类专业中最富发展前景的朝阳专业。从1993年我国开办该专业至今,开办本科院校已超过216所,跃居体育类5个专业的第二位。然而,在布点院校持续增长,专业地位不断上升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毕业生就业率低[1-3],且呈继续下滑趋势[4];专业并未成为受学生追捧的热门专业,平均在校生规模为271人,近两年平均年招生规模仅55人,许多院校呈下降趋势[5];实行体育大类招生的学校,高年级分流时选择社会体育专业人数逐年减少,专业濒临死亡[6];某些学校由于办学规模小,办学成本高,就业差等原因而停办[7]。因此,如何摆脱困境,提高就业就成为事关社会体育专业生存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论文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体育专业小目标市场的人才需求,提出各高校应对人才市场进行细分,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和非体育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思路。

1 市场细分理论及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市场细分是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Wendell R.Smith)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是指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个细分市场就是一个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群体。市场细分对企业生产、营销的一个突出作用是:通过对细分市场的购买潜力、满足程度、竞争情况等的分析,探索出还未被满足、发现或占领的市场,选择与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匹配的细分市场(即目标市场)开展经营。根据规模大小,细分市场分为大目标市场和小目标市场。企业一般偏爱大目标市场,对小目标市场,由于市场份额小而往往不予重视。但是,市场份额大,竞争对手也多,竞争也越激烈,进入大市场企业只能争得一部分市场份额;而对小目标市场,由于竞争对手少,甚至没有竞争者进入,因而有可能占据该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甚至全部。因此,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小目标市场越来越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市场细分理论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曾出现过16个专业方向[8]的现象,在2009年3月华南师大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社会体育专业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专业方向被概括为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三个。对专业方向的归并是对办学中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方向混乱的规范和凝练,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基本上把目光投放到这类大目标市场。但是,社会体育工作并不仅限于以上3类,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改变了体育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方式,体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衍生出许多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的职业岗位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为适应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他们对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多向、灵活的[9]。因此,针对大目标市场就业中出现的尴尬,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进一步对市场进行细分,在社会体育领域内寻找新的人才需求类型,在其他行业开辟新的人才市场,使社会体育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2 社会体育专业小目标市场需求分析

2.1 社会体育服务部门内新的人才需求

2.1.1 “社会体育+体育信息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

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以其全球性、交互性和经济性等特点有效地延伸了企业的活动空间。在体育行业,一些实力雄厚的体育用品公司开始加强自身的电子商务建设,将其作为提高体育用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福建万年青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深圳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青岛英派斯集团等一批体育健身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广告促销业务;李宁、361°、安踏、鸿星尔克等纷纷开通自己的网站或者与门户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电子商务运营。目前,我国大部分体育用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与其他门户网站建立了伙伴关系[10]。电子商务以其全球化、分众化、全天候、无店铺、零库存、即时配送上门等优势已成为体育用品经营的一种新模式。

企业宣传方面,许多体育用品企业还通过自己的网站,为广大体育消费者提供及时的体育用品、体育服务信息,满足用户的需求,以达到树立企业品牌、促进销售的目的,在这方面,李宁、安踏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1]。

在企业管理方面,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企业纷纷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进行完整收集、迅速传递、正确处理和有效利用,以保证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李宁体育用品公司在2000年就正式启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实现了企业财务、生产计划与控制、销售与分销的电子化管理,提升了企业内部运作效率,使李宁与阿迪达斯、NIKE在企业内部管理上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

除体育用品企业,近几年兴起的健身俱乐部不论规模大小,大部分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用以宣传自己,发布产品和服务等信息,在管理中也基本实行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一些著名的体育经纪公司、大型赛事组织承办单位也建有自己的网站,进行赛事推广宣传、体育赛事管理、票务销售等。

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在体育企事业单位中的使用日渐普遍,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其在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却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体育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更多地依赖于专业技术公司,企业自身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涉及商业机密,一些信息、数据不便透露给专业技术公司,使得企业拥有的数据信息所隐藏的商业机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以被充分挖掘、及时发现和利用;由于存在着公司间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导致网站后期维护难,更新慢,信息发布滞后;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体育文化、体育营销理念的缺乏,在设计、宣传时很难贴切地表达体育元素,降低了宣传和营销效果。目前,许多体育企业的网站仅成为介绍、宣传企业或产品的平台。因此,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的角度,从宣传的角度,体育企事业单位需要自身的电子商务、体育信息管理人才。

尽管许多高校开办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专业以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社会体育领域的这类需求却长期未能得到满足。原因首先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定位较高,很少有学生将职业定位在社会体育。其次,缺乏体育基本文化素养而难以应对相关工作,有时哪怕是一些最基本的体育常识的缺乏而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对来校招聘的361°、双星负责人访谈了解到,体育企业需要的是既懂技术,又具备基本的体育文化素养,对体育用品市场动态和交易规则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重庆力美健、超越等健身俱乐部负责人谈到,俱乐部网站的维护和管理人员最好由内部的人员兼任,对既具备健身指导技能和管理能力,又具有能胜任网站维护和管理能力的毕业生更受健身俱乐部的青睐。第三,缺乏牢固的专业思想,就业于体育行业仅是权宜之计,就业后很快转行的非常多,造成企业人员频繁流动,增加了招聘和培训成本。因此,从人才对自身的定位、体育企业对人才复合性技能的要求和从业思想的牢固性角度,在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中培养这类人才是满足社会需求的较好方式。

2.1.2 “社会体育+外语”人才的市场需求

21世纪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国际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体育国际化使外语成为从事体育工作所不可缺的交流工具。吴贻刚[12]指出,目前需要熟练运用外语从事体育工作的领域主要包括体育外事,体育健身教练与辅导,涉外体育营销、公关与咨询,涉外体育报道与信息工作,王玉蕊[13]认为还有涉外体育旅游的咨询、组织和导游。他们调查表明,在外资机构集中的大城市或外国旅游者较多的旅游地的高级宾馆的涉外体育健身俱乐部,存在着为外籍人士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需求;在具有跨国背景的体育中介公司从事国际体育赛事营销工作中,存在与外国厂商、广告商进行谈判,为外国体育赞助厂商提供咨询,组织国际体育赛事等同时具备较高的外语交流能力和体育运动项目、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营销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 跨越社会体育服务部门边界的小目标市场需求

随着体育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已成为现代组织对内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对外增进组织间交流与合作、维护客户关系等的重要手段。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以信息技术为主,多学科发展的高校,通过对本校社会体育专业近5届毕业生就业的统计(见表1),对来校招聘单位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非体育企事业单位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招聘单位的负责人指出,他们需要体育人才为单位组织开展各项职工体育,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代表单位参加各种体育竞赛以提升组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与其他组织的交流沟通;把体育作为客户关系维护、商务公关的新手段等。但同时指出,这些工作目前还属于一种兼职状态,体育人才还需要承担一些行政管理、文秘、市场营销等其他工作。目前,一些高端企业如通信企业、IT企业这类需求较旺。因此,非社会体育服务部门存在对“体育+行政管理”、“体育+市场营销”等人才的需求。

表1 重庆邮电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8~2012届毕业生就业通信企业、IT企业及工作内容

3 基于小目标市场的社会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3.1 社会体育专业小目标市场的含义及人才培养目标

分析表明,社会体育专业小目标市场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在体育服务部门和非体育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具有社会体育和非体育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小量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能胜任健身指导、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经营管理、职工体育、体育商务公关,也能胜任社会体育领域内其他新型岗位,其他企业的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新型人才。

3.2 社会体育专业小目标市场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是小目标市场人才最突出的特征,人才培养就是把社会的特殊需求与各高校的学科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实行“社会体育+非体育专业”复合型的知识和能力配置,采用“1.5+2.5”或“2+2”分段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第一阶段,实行社会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技能的教育,培养人才牢固的专业思想,安排3~4学期。第二阶段,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资源和行业优势,分流培养各具特色的小目标市场所需的人才,安排4~5学期。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与目前每一阶段分别接受一个专业的教育,两阶段的教育内容基本独立、分割的两段式模式不同,小目标市场的人才培养是在两阶段都进行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并在第二阶段增加一个副修的非体育专业的应用型技能教育,相当于一个插件镶嵌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中,当去掉非体育专业这个模块后人才的社会体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仍然相对完整,社会体育深度并不受影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宽度适当收窄,但由非体育专业从另一角度来弥补。

图1 社会体育专业小目标市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3 社会体育专业小目标市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3.3.1 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1)课程比例以社会体育专业为主,非体育专业为辅并服务于社会体育的原则。增加非体育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人才的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体育事业发展中新的岗位、业务需求,使人才的市场选择面更大,课程设置应体现为社会体育培养人才这一目标,而不是把人才培养成其他专业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应保证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完整性和深度(宽度可适当减小)。作为副修的非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构成,重在培养人才的工具性、实用性技能,学分学时控制在总量的20~25%,即35~40学分,560~640学时。

2)牢牢把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组织课程内容。小目标市场人才培养是在通识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这一完整的本科教育基础上增加一个非体育专业教育,在短短的4年中要完成两个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有限的教学学时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突出,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优化达到精简学时学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小目标市场的人才定位为应用型,以职业技能需求为本位,注重知识的复合型、现时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准。因此,课程要讲求实在、实用、必需,够用就行,即通识课程适用,基础课程够用,专业课程实用。对不实用、很少或者根本用不上,以及学术性、理论性过强的知识要懂得取舍,大胆弱化或剔除。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择在必需、实用和够用原则的前提下注重授人以渔,围绕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来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在课程中用方法来凝聚知识,把基本知识理论的系统性留给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后去完善。

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两个专业方向教育的粗放性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补充和充实某些知识和能力。因此,课程设置要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课外时间的利用,以弥补课内学时的不足,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在后续工作中补充在培养阶段某些知识的缺失奠定基础。

3.3.2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1)构建核心和非核心两层次的课程体系,对非核心课程实行弹性管理。把能力划分为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以核心能力构建必修的核心课程体系,形成课程体系的主干骨架,以非核心能力构建选修的普通课程体系,形成课程体系的枝叶。对核心课程的要求是硬性的,对普通课程由于其对人才的核心能力的作用是填补、充实和丰满,即便部分未涉及到也不会对人才的核心能力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在后续的工作中仍可按需补充和完善,故对普通课程的要求是弹性的。弹性一是指对学分数量的要求用一个范围而不是传统的一个确定值来规定,二是指对具体课程的学分要求实行弹性管理,如大学英语普遍设置16个学分,但如果学生修读8个学分就通过了CET4,即学生已经达到本科外语的要求,那么后续的8个学分就可不修读,节约的8个学分既可从总学分要求中减去,也可用于修读其他课程,通过这种方式使普通课程体系成为调节学时学分的课程池,成为精简学时学分的重要途径。

2)设置大型课程、小型课程、微型课程、项目课程等形式多样的课程体系。根据大教育改革的精神,打破各课程间的学科壁垒,减少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叠和冗余,增强各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和衔接,整合、构建培养人才核心能力的系列大型课程,使核心知识、能力板块化。知识呈几何倍数的增加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课程不断增加、更新。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系统、深层次地学习掌握诸多课程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课程设置出现课程分量即每门课教学学时减少成为一种要求和趋势。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中单位学时内信息量传递增大,教学效率提高,客观上也为课程教学时数减少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构建大型课程的同时,还应设置小型课程、前沿微型课程、讲座等灵活多样的课程,对综合运用知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设置项目、证书获取等形式的课程。

3.3.3 课程体系结构

图2 社会体育专业小目标市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

小目标市场人才培养采用2体系、2层次、4大类、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构(见图2)。2体系是指课程分为A学分和B学分两大课程体系[14-15]。A学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整的课内教学,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德智体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内教学。B学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实践,完成课程学习,经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考核认定而获得学分的实践类、技能类和体验类课程体系。不同于A学分实践类课程的统一性,B学分只对获取学分的课程模块做要求,具体课程由学生自己设计、选择,利用课后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B学分强调了“多方位参与、重过程体验、促个性发展”的理念,旨在将个体的专业教育与进入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等社会化过程同步推进,使学生学会综合能力的自我构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专业理论教学与综合运用实践结合起来,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B学分是对A学分课程的拓展和加强。社会行知、个体发展能力如社会调查、安全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育中的体育运动技能提升、裁判能力,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数据库系统设计等技能培养都适合采用B学分形式,这些课程以项目、课题、资格证书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实践,最后提交作品、资格证书等获取学分。

2层次是指A学分课程分为核心课程群和普通课程池,核心课程按“领域”、“学科”构建成大型课程,形成课程体系的主框架,普通课程形成人才知识、能力的枝叶。核心课程相对稳定,普通课程池的课程可以根据社会发展新动向动态加入和删减。普通课程虽然属于枝叶,但也不是简单地堆积和拼盘,课程构建同样要求模块化,每门课程要求小型化、微型化。社会体育学科基础课程不设置普通课程池。通识教育结余的学分可用于转修其他三类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

4类课程为通识类、社会体育学科基础类、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类和非体育专业方向类。通识类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思维、沟通、协作、现代社会工具性技能等,普通课程池包括外语、人类与社会、历史与文化、艺术修养等课程。社会体育学科基础类课程设置成有利于学生向邻近领域跃迁的体育学科基础的最小集合。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配置,但非体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应通过以社会体育相关工作为素材把二者有机联系起来,体现非体育专业技能在社会体育领域的应用,非体育专业的普通课程可以设置出,但学分要求不必过多或不作要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完善知识结构的线索,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或工作后选择性补充。所有课程类按知识、能力构建模块化的子课程体系。

3.4 建立新型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的改造上,遵循以能力、思维、方法教育引领知识学习的理念,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两个专业间的对接与融合,坚持课内课外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丰富课程的评价模式,对行知类、个体发展类课程以过程、体验评价为主,对实践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类、专业技能提升类课程实行目标管理,以项目成果、作品、证书获得为标准。坚持开放办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单科性体育院校可扩大与其他院校的横向联合,通过联合培养或互认学分的方式获得非体育专业教育;对综合院校,实行跨院系选课,或将学生插到学校相应专业班级学习非体育专业课程。小目标市场人才培养由于人数少,适合采用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有针对性地宏观规划,对课程体系中的B学分课程如项目、课题进行指导,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自主、自由的学习空间,达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达到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3.5 社会体育专业小目标市场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竞争模式

有双专业教育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见图3)。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构成了人才的两翼。当人才就业于社会体育领域内时,体育专业成为人才工作的文化背景,其他专业成为人才在体育领域内从事非体育业务的特长优势;当人才就业于非体育领域内时,非体育专业是人才从事工作的文化背景,体育专业为人才在非体育领域的特长优势。因此,无论在什么领域就业,人才都将因受复合型专业教育而具有差异的竞争优势,在组织内具有难以替代的地位。

图3 小目标市场社会体育复合型人才竞争模式

4 结语

小目标市场人才培养不是为解决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在社会体育事业中所产生的新的职业岗位需求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思路,人才的工作内容是体育企事业及其他组织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组织经营管理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体育需求的个性化,还会产生更多新的小目标市场需求。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既包括体育院校,也包括师范、医学、理工、农业、通信、烹饪等行业院校和综合院校,而后者占到总数的61.05%[3],这客观上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师资和行业资源优势,打破规格统一、千人一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各具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走出办学的困境。

[1]项立敏,刘晓伟.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677 -1688,1691.

[2]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25 -1327.

[3]刘瑛,张志斌.非体育院校办社会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3):101-103.

[4]童莹娟.宁波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6(6):99-102.

[5]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3):135-139.

[6]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663 -666.

[7]于永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与前景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13.

[8]陈永军.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98 -1400,1414.

[9]秦强.对国内外高校社会体育类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40.

[10]张枝梅.电子商务对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8):139-139.

[11]赵先卿,李国,孙庆祝.电子商务系统在我国体育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15-17,54

[12]吴贻刚.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91-93.

[13]王玉蕊,张庆春.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施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70-72.

[14]张绍荣,李彦.AB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9):103-105.

[15]张庆建,梁旭鹏,黄惠,等.普通高校社会体育课程AB学分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9):91-93.

[16]尚宁宁.综合性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3):75-77.

[17]吕秋丰,靳艳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1):88 -89.

[18]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基于对“厚基础、宽口径”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0(3):74-77.

猜你喜欢
学分课程体系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学分美食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