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民收入流向实证分析

2013-10-29 08:26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3年1期
关键词:金融资产农村居民南京

陈 娴

(南京市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08)

2011年是南京实施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的第一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17.8%的快速增长。以往,人们总是比较多地关注农民的收入构成,而对其流向关注不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化和完善,农民日常的消费习惯和长期资产选择行为日渐成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研究农村居民收入流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据此,本文利用农村住户调查相关数据对农村居民收入流向进行实证研究和判断,探索其一般规律和特点,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南京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现状

农村居民收入流向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生活消费和金融资产选择,本文着重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南京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基本走势

根据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理论,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收入是影响农民消费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所以需要对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状况来分析。

图1 1996-2011年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如图1所示,从1996-2011年来南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走势大体趋同。若详细区别,可划分出两个阶段的基本态势:一是1996-2003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相对平稳,平均每年增长6.7%;而人均消费支出基本上在2500-3000元左右徘徊。二是2003-2011年,收入和消费同步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两者平均增长速度均达到两位数,其中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3%,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年平均增长15.5%。以上两阶段显示出来的态势与变化,充分验证了收入和支出之间确实存在较为稳定的依存关系,经计算两者相关系数为0.99。

在此,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对南京农民消费与收入进行实证研究,得到农村居民消费函数为:

(二)五年来南京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变化

深入解读南京农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及其构成状态,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南京农民消费构成已经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

表1 2003年与2011年南京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比较(%)

1.消费支出大幅增长,消费层次迅速提升。2011年,南京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了9955.6元,是2003年的3倍多,8年的年均增速达15.5%。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从2006年开始就低于40%,达到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体系标准,并一直维持均衡的状态,2011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7.5。

同时,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把更多的钱投向文教娱乐、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享受型、发展型消费上,相应的支出大幅增加,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0.2%、18%、17.4%和20.4%,都超过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速。农民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对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以及充实精神文化生活愿望很迫切,从而推动消费层次迅速提升,2011年南京农民文娱支出比重较2003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了18.2%。

2.耐用品消费紧跟潮流,生活配套不断完善。2003年来,南京农民在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追求居住环境舒适化,直接购买生活用房的支出迅速增长,居住配套设施也不断完善,2011年,南京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比重较2003年增加了57.2个百分点,达到了82.9%;使用燃气和自来水的农户比重分别较2003年增加了34.3和16.5个百分点。农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的百户拥有量也有了大幅度增加。同时,村村通公路给出行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摩托车普及之后,电动自行车成为新宠,2011年百户拥有量达89辆,此外,生活用汽车的百户拥有量达到了6部。近年来农民的通讯方式迅速发展为以移动电话为主,百户拥有量从2003年的60部增加到2011年末的219部。

表2 南京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量

3.消费方式趋于城镇化,服务性支出比重和货币支出比重不断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方式已逐步迈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消费内涵随之改变,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2011年,农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3021.4元,是2003年的近3.5倍,年平均增长16.8%,超过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年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伴随着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和实物型收入比重的降低,农民消费的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货币支出比重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消费货币支出比重由2003年的78.7%提高到2011年的94.9%,提高了16.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随着购买力的提高,农民的消费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食物消费的货币支出比重提高了32.6个百分点,达到了87.1%,说明基本食物由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转向商品化、市场化的消费模式,农民消费的方式与城镇居民不断趋同。

(三)南京农村居民金融资产的基本情况

1.结构较为单一。2011年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拥有金融资产达16903元,而金融资产的形式,主要体现并高度集中于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两方面,其中储蓄存款14155.2元,占83.7%;手持现金2668.1元,占15.8%;而股票价值金、债券价值款和其他金融资产部分所占比例极小。

表3 2003年与2011年南京农村居民金融资产构成比较(%)

由表3可知,南京农村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没有风险的储蓄存款上。形成这种金融资产结构的原因:一是农村居民的投资观念仍然较为保守,不愿承担金融风险;二是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缺乏便利配套的软硬件环境;三是农村居民金融资产总量有限,除了必要的日常生活、生产备用金以外,可用于投资的余额较少。

2.规模相对偏小。南京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在经济发展、纯收入增长的带动下快速增长,2003-2011年,农村居民金融资产拥有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7.7%。至2011年年末南京农村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与当年纯收入的比例为1.29∶1,相较于2003年的0.93∶1提升了不少,但人均金融资产的规模依然较小。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京近年来农民收入和消费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通过对农村居民收入流向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还隐含着以下若干问题。

(一)增收长效机制尚未构建完成

2004年以来,南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八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这种快速增长主要基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惠农及帮扶政策。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如促进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是属于开源;各项补贴、减免税费等属于节流。但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2011年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水平已经达到了74%,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而节流政策的效应相对是一次性的,如果今年和去年受惠的额度相等,就不会反映在新一年收入的增速中。因此,农民增收的关键还是在于扩大增收的渠道。

2011年,根据南京市财政局的数据,当年南京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达到了44亿元,同口径增长了35.8%,根据年末乡村人口计算,人均首度超过2000元。能否持续保障对“三农”的投入符合现实的需求,是正确处理“三农”问题的关键。

(二)边际消费倾向过高

近年来,南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3年的2.07∶1扩大到2011年的2.46∶1。然而,城乡消费差距却从2003年的2.45∶1缩小到2011年的2.09∶1。

根据1996-2011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结算,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7(比农村居民低0.25),即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增加0.57元。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农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强烈的诉求。同时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新增收入在生活消费后有更多的余额可以分配使用,进行金融资产选择时的资源更多、余地更大。与此相反,农民边际消费倾向过高,可供进行资产选择的余额少,余地也小。

(三)投资理念和借贷方式保守

1.金融理财行为较为传统。农民的金融理财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存款和手持现金,主要原因是保险、方便,其主要用途是为了子女上学、婚嫁和生产。农户的投资意识还没有唤醒。就金融资产构成而言,农民的储蓄存款与有价证券之间的比例失调,货币性金融资产形式占了绝大部分,而资本性金融资产占有份额过低。然而,近年来持续偏高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使得过于倚重储蓄的农民资产背负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2.借贷方式依旧是民间借贷关系。根据2011年南京市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通过银行、信用社贷款形成的债务金额只占农户债务总额的34.3%。农民借款更多的来自非金融渠道,但是农民对正规金融机构仍然有较强的依赖,农民仅是在正规金融渠道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和金融服务要求的情况下,才形成对非金融渠道的需求。而民间借贷较少凭证、信用及担保,形式灵活却隐含着较多的风险。2011年南京农户从银行、信用社取得信贷款人均只有433.5元,而同期人均存入银行的达14155.2元。农户储蓄存款余额大大高于借款余额,农村最短缺的资金净流量流向城市,农户资金“非农户化”严重,使原来就短缺的农村资金外流到城市或其他行业。

(四)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活动的需求

首先,从农村区域金融产品类型来看,目前除银行存款外,债券、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的规模依旧较小,即使风险小,收益较银行存款高的国债占有的份额也很小。其次,就金融市场网络建设而言,营业网点少,密度低,辐射能力差,给农民多元化投资理财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再次,农村金融活动存在监管过度与监管不足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缺乏清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另一方面因为担心风险,可能采取过于严苛的审批和行政管制,从而抑止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三、对策建议

(一)对相关要素市场进行改革

城镇居民的资本包括流动资产(金融资产)、实物资产(房地产)和人力资本;农村居民的资本除此之外,还包括土地。相较而言,农民流动资产、实物资产少,人力资本也少(受就业机会和人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人力资本比较低),他们依赖的主要资本是土地,但土地的产权又不归属于自己,很难将宅基地抵押申请贷款。针对此状况,建议继续推进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在具体措施上体现出公平的原则。同时,在当前劳动力转移数量趋稳的情况下,应狠抓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围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适应性技能的培训,有效推进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并引导农民创业、就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从长远来看,还应该加快资本和土地市场的改革步伐,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使土地效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鼓励引导农民将收入流向进行合理分配,投入到可持续的生产当中,获取更多的长期收益;农村资本市场改革重点应放在开放和盘活农村金融市场方面,着力扭转农村资金净外流的状况。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相较于城镇居民来说,农民享有的资源远不能与之媲美,例如,农村居民子女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远少于城镇同龄人群,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各方面情况大体如此。农民收入流向选择行为中的预防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实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因此,建议大力推进农村就业保障、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提升农民资产选择的总效用水平。同时,在增加农民教育、卫生、文化、发展等方面支出的同时,尽快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真正的城乡统筹。

(三)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

目前农村居民收入流向仍属于较为传统的保守型,缺乏积极的理财投资观念。丰富农村居民的金融产品,拓展其金融资产投资领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随着农村居民储蓄存款比重的进一步增加,提供丰富的农村居民金融产品便显得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针对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建立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丰富农村居民金融产品的总原则应该是降低手持现金和存款比重,增加有价证券、分红型或储蓄型保险的份额,为农村经济尤其是农业发展服务。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着力引导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农村社会保险及农业保险的发展;鼓励、引导农民踊跃参加农村社会保险和农业保险,使之成为农村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金融资产形式。

猜你喜欢
金融资产农村居民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金融资产的分类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