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芳,杨玉莹,梁雄燕,易艳芳,陈振威,多 婷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5)
荆州市波尔山羊布氏杆菌病病例分析
顾玉芳,杨玉莹,梁雄燕,易艳芳,陈振威,多 婷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5)
对湖北荆州3月龄的波尔山羊发生布氏杆菌病的病例从临床症状、病理观察、细菌形态以及抗体检测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病羊肝脏肿大,表面有较多黄豆大的灰白色结节,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组织中出现特异性肉芽肿,肺脏也出现类似病变。血清抗体检测显示布氏杆菌阳性,关节液柯氏染色可见红色的球杆菌。
波尔山羊;布氏杆菌病;病例分析;湖北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长期的波浪热、多汗,关节疼痛及母畜流产等。该病病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其血清型分为羊型、牛型、猪型,还有森林鼠型、绵羊附睾型和犬型。其中羊型、牛型和猪型可感染人,且以羊型致病力最强,其次为猪型,牛型最弱。家畜感染此病主要表现生殖系统炎症,引起子宫炎、乳房炎、睾丸炎、附睾炎等。怀孕母畜易出现流产,流产的胎儿大部分死亡。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广泛,在我国很多省市区都有所发生[1-2],已被列为《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的二类传染病[3]。近几年由于养殖结构和养殖业的大力发展,该病的流行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过去该病疫区主要集中于牧区,如内蒙古、新疆等地,现在吉林、山东、山西等地方也有该病的发生,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4]。本研究对今年3月份湖北荆州市某养殖场发生的波尔山羊发生布氏杆菌病进行了诊断与分析,以期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1.1 材料
病例来自荆州市某养殖场3月龄波尔山羊。布氏杆菌细胞壁抗原和标准血清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1.2 方法
对发病山羊进行临床症状和体表观察,了解发病情况、饲养状况、治疗情况等。将病羊颈静脉放血致死,采集血液、分离血清,进行常规试管凝集试验并剖解病羊进行病理检验,采集关节液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柯氏染色,并取肝、脾、肺、肾等组织,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
2.1 发病状况和临床症状
图1 病羊
欲正常,3~4d后后肢不能弯曲,站立不起(图1),畜主使用青霉素治疗,未见好转。经询问得知这批小羊的母羊去年发生过流产现象。
2.2 病理变化
该羊场今年3月中旬以来,有三四只3月龄小山羊行走时出现后肢跛行,食解剖病羊腹腔内有少量液体,肝脏肿大,表面凸凹不平,肝表面和切面可见较多的黄豆大灰白色结节(图2);肺脏呈粉白色,局部肺组织可见淤血、出血病灶,同时也出现灰白色大小一致的小结节(图3)。脾脏未见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心、脾、肾等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的眼观症状。
镜检肝细胞变性、坏死,可见较多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生灶,增生灶中央出现细胞坏死,核崩解,外围有较多的多核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增生,最外层可见普通肉芽组织和淋巴细胞,形成增生性结节(图4)。肺组织可见较多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的结节,特别在血管和支气管周围多见(图5)。其他组织器官未见增生性结节。
图6 关节液柯氏染色(1600×)
2.3细菌检查
关节液涂片,革兰氏染色可见阴性的小杆菌,柯氏染色可见红色的球杆菌(图6)。
2.4试管凝集试验
布氏杆菌试管凝集反应呈阳性。
根据病羊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观察以及血清凝集反应,可以看出该羊场3月龄的小山羊已经感染了布氏杆菌。布氏杆菌病的病理损伤可波及全身各组织器官,而本病例主要表现后肢关节不能弯曲,站立不起,肝肿大、肝表面有较多灰白色小结节,肺脏表面也见类似小结节。肝组织镜检可见特异性增生性肉芽肿,典型的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增生以及淋巴细胞增生。
布氏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北方地区多见,特别是牧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区,受布鲁氏菌病威胁的人口约有3.5亿,现有布鲁氏菌病患者就有30~50万,每年新发病人数为5000~6000人[5]。近来由于长江中部地区养羊业的发展,但由于还未见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普遍不够。该病在人类的感染与职业密切相关,特别是兽医、畜牧者、皮毛工及屠宰工[6],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从临床调查得知,该羊场的波尔山羊一部分来自自繁自养,一部分山羊是从周围农户散养收集来的,去年秋冬季就有母羊发生流产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而这批小羊就是上批母羊产下的,很有可能是母羊已经感染了布氏杆菌垂直传播而引起小羊发病。另外布氏杆菌可以在水、土壤、粪尿中存活45~100多天[7],给健康羊群带来感染布氏杆菌的危险。
根据布病的传播特点以及人感染布氏杆菌90%以上是由羊种布氏杆菌而来[8],建议畜主尽早对整个羊群进行布氏杆菌的普查,发现阳性病例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圈舍、饲具、环境用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坚持自繁自养,防止该病的发生。对经常接触羊群的饲养员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以防接触病羊而发生感染。
[1]司 瑞,徐志凯.布鲁氏菌病国内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06,21(5):80-82.
[2]毛景东,王景龙,杨艳玲,等.布鲁氏菌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222-226.
[3]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疾病监测,2007,22(10): 649-651.
[4]徐 楠,李 娜.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及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0):246-247.
[5]尚德秋.布鲁氏菌感染与免疫研究近况[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3,18(2):90-94.
[6]刘树章.一起由屠宰厂加工引发布氏杆菌病暴发流行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2,12(5):170-171.
[7]陈浦言.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35-137.
[8]王晓辉,吕晓菊.动物疫源性布氏杆菌病2例[J].四川医学,2012,33(12):2245-2246.
2013-06-01
顾玉芳(1962-)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病理研究。
[作者简介]杨玉莹,E-mail:yangyycn@outlook.com。
S858.27
A
1673-1409(2013)23-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