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鑫
(南通市通州区文化馆,江苏 南通 226000)
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非遗保护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走上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时期。但由于非遗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受个人理解和利益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际保护工作中从事保护人员的素质更为重要。处于最基层的乡镇文化站是国家设立的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事业机构,其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建立档案,做好宣传保护工作。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一般都能初步掌握音乐、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基础知识,熟悉本地区基本情况,便利的工作条件方便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近距离接触,更容易发现并搜集到流传和散存于民间的文化遗产,在搜集、整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有着独特的优势,理所当然充当主力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到了不得不去着力保护的地步,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失传或即将失传的境地,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困难。乡镇文化站专业干部首先要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采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本地区最具传统价值、最有地域特色的内容原法原味地记录下来。按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提出的保护方式,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之上,将所有列入保护范围的项目进行确认、登记和立档。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多媒体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间文化分门别类进行实地调查和记录整理,有价值的可以用摄像、摄影、录音等手段如实记录下来,从而为科学制定本地区的有关民间文化抢救保护措施提供真实的决策依据。如有机会找寻到实物(如表演类文化遗产的道具、行头及布景等)更能体现它的直观性,与多媒体记录方式相比,它具有更多的客观性、真实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实物记录文化遗产的另一个长处便是便于以后的展示,而展示又是文化遗产体现其最大价值的主要手段。
对于流传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记录过程中不应该给予太多的苛求,由于创造和传承民间文化的民众所处社会环境、所受教育、所崇奉信仰的影响,在对自然社会、伦理道德、审美观点、宗族绵延的理解上,与现代人是有鲜明区别的,我们没有理由要按照现代观念和知识体系,去对民间文化形态和作品进行修改。只要确认这些项目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特定历史条件下民间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哪怕是能够使一小部分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愉悦的项目,都应该妥善地保护下来。即使是一种封建的或落后的思想观念的体现,也应该加以保护,即使是封存式的保护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基层,扎根于群众。只有群众热爱这些传统文化,才能使这些遗产真正得到保护和弘扬。基层文化站应利用自身的群众文化阵地,通过农村广播电视网络、乡村文化室、黑板报等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普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保护知识,培养农村兄弟参与保护的意识,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营造一个大家共同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宣传,还可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民间艺人是社会的财富,从而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
配合政府部门,组织具有一定水准的民间艺术展示,以比赛、交流等群众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再有要积极参加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汇演和民族民间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对外宣传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会深深影响一方人的文化个性。本地域的特色文化如果不能陪伴孩子们长大,它必将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有人说,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民间文化最好的博物馆。通州市刘桥镇以工艺精湛的哨口板鹞成为全国闻名的风筝之乡,是江苏省文化厅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刘桥镇文化站把这特色文化送进了中小学的兴趣课堂,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零接触”,文化与教育的良好互动,打破了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形式,既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又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兴趣,扩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在中小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宣传工作,可以增强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大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为做好这项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些地区正兴起对传统农耕村落的全面改造,一些基层农村干部和乡镇官员已经做好了农村“城市化”建设准备。同时大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民间文物,在利益驱动下,迅速流失。许许多多古老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连同它们的文化根基,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洗劫。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方法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培养整个社会的保护意识;树立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观与道德观;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规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日常的修缮和维护;提高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于,事无巨细,落到实处!抢救与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乡镇文化干部责无旁贷。其实,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只要不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去触动它,改变它存在的环境,它的价值就会存在和延续。
民间艺术之乡都是将本地最有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了地方名片和标志。因此,将争创民间艺术之乡的活动坚持下来,对本地区的民间文化进行区域保护,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一来既能保护文化遗产,又可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规范培育、精心管理,使濒危的民间文化转危为安,并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的物品或商品,它们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与人类的文化感情、群体认同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社会,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名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传统手工艺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有些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完全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其市场价值的作用,通过市场开发并创造价值,以实施最有效的动态保护,最终达到利用和发展的目的。以市场为导向,打造民间工艺,促进民间工艺弘扬;以创新为手段,生产民间艺术精品,拓宽民间艺术的销路;以展示为平台,进行集中推销,为民间文化创造更多商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南通蓝印花布,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民间技艺的保护提供了非常成功的经验。首先这个项目经过通州市二甲文化站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方式:首选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展览馆,从收集实物、整理收存、制作加工、展示工艺、成品出售等,建立了自己的销售门市和销售渠道,并在市场上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已经初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近几年来,再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运用市场化路径,运营博物馆,从收藏、研究到展览、产业,形成互动的链条,救活了本土文化的一块化石。虽然建立市场在当今现代化的社会中有很大的困难,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这也应该是一个有效保护并得到利用、发展的成功范例。
对于培养广大农村群众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健全业余文保员制度,基层文化站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