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靖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中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它问世之后,受到文人和统治阶层的推崇。继唐太宗之后,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对《兰亭集序》钟爱有加。乾隆皇帝经常临摹各种兰亭,从大的立轴,到小的册页,各种尺寸的临本都很认真地一遍一遍临摹。另外,乾隆已经把兰亭融入到生活之中,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他使用的各种文具,我们都能经常见到兰亭序的文字或是兰亭修禊的图案。由此看来,乾隆爱兰亭程度可见一斑,真是爱入骨髓了。而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临摹也可谓是各有千秋,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兰亭书法世界。恰恰乾隆皇帝收藏的这八卷兰亭摹本,都是兰亭书法中的精品。
《唐虞世南摹兰亭序帖卷》,为纸本,纵24.8厘米,横57.7厘米,虞世南是唐初四大家之一,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他不仅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特点,更是唐太宗的书法导师。据专家考证,《唐虞世南摹兰亭序帖卷》为唐代摹写的古本,墨色入纸浮浅,一些字的笔画有明显的勾笔、填凑和描补的痕迹。
《唐褚遂良摹兰亭序帖卷》纸本,纵24厘米,横88.5厘米,褚遂良是中国唐代的书法家,曾专门为唐太宗鉴定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帖,他的书法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精髓,从字迹看来,《唐褚遂良摹兰亭序帖卷》以临为主,辅以勾描,笔法流畅娴熟,丝毫看不出临摹的痕迹。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卷》为纸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又称《神龙本》,只因其前后骑缝处有唐中宗的年号“神龙”二字。冯承素也是中国唐代书法家,他擅长摹写复制古代书法,《唐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卷》,很好地表现出王羲之书法的艺术风格,它被认为是最精美最接近于原作的唐摹本。
这三个摹本,各有特色,各有味道。所谓冯摹,它的特色是最忠实原作的,所以最清晰,书法学习者能够看得非常清楚,最便于学习,能反映王羲之的原貌。所谓虞摹本,它是有点模模糊糊,有所谓古人淡烟笼月这种感觉,有一种朦胧美。所谓褚摹本,他的特点是行笔,非常自然流畅,行气也很好,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写字的一种气韵来。
《唐柳公权书兰亭试卷》这幅书法作品为绢本,纵26.5厘米,横365.3厘米,卷前引首为乾隆皇帝用行书题写的“笔谏遗型”四个字,赞誉柳公权作为臣子的以书喻政,巧妙进谏。卷的内文为王羲之与子侄朋友们在兰亭雅集上所赋的37首诗及诗序,据说此卷是柳公权的墨迹。柳公权是中国唐代著名书法家,以楷书著称。
《清内务府勾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卷》,为纸本,纵29厘米,横600厘米,此卷原本被中国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收入《戏鸿堂法帖》中,被乾隆皇帝得到后,已严重磨损残缺,乾隆便命鸿胪寺序班常福进行勾填,于是就有了这卷清内府勾填本。
《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缺笔册》,为纸本,纵28.7厘米,横668.2厘米。于敏中为乾隆年间的大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擅长书法的他,接近董其昌的书风,乾隆皇帝对他甚是喜爱,并委以重任,命他对缺笔不全的《柳公权书兰亭诗》进行修补。
《明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卷》纸本,纵27.2厘米,横1070.5厘米。董其昌是中国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率真自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乾隆皇帝对其尤其的推崇和喜爱。
《清弘历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卷》为纸本纵27.8厘米,横1144.5厘米,此卷是乾隆皇帝对《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卷》的临写。
八卷兰亭摹本有三件是古摹本,就是所谓的虞摹,褚摹和冯摹。另外五件其实都是跟《柳公权书兰亭诗》有关,乾隆皇帝除了收这个本子之外,还收了董其昌的临本,自己还临了董其昌的临本,还把戏鸿堂的刻本加以勾摹和补全,所以这就出现了八卷兰亭的后五件。
对于《兰亭集序》,乾隆不仅孜孜不倦地摹写,更把它们刻在八根石柱上,就这样八根石柱与兰亭联系在了一起。兰亭位于中国绍兴市区,原是一座重檐三开间长方形敞亭,因王羲之《兰亭序》而名骚千古。乾隆九年(1744年)御制“坐石临流”诗,并有序。诗曰:“白玉清全带碧萝,曲水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已寻欢处,便是当年晋永和。”[1]
公元1779年的春天,乾隆皇帝把圆明园加以改建,坐石临流亭景区更是大大加以改动,他命人把八卷兰亭摹本分别摹刻在八根石柱上,并用八根石柱替换了原来的木柱,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八柱的由来。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八根兰亭石柱于1941年被移到中山公园,在中山公园的西南角有一座重檐八角亭,而“兰亭八柱”就静静地矗立在这个亭内。它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战争的洗礼,石柱上的字迹大部分都已经模糊风化了,能够辩读的字也寥寥无几。
兰亭八柱完工后,乾隆皇帝又命人制作了一个精巧的专门存放八卷兰亭摹本的器物,紫檀木雕兰亭修禊图八柱帖插屏。插屏的正面雕刻有兰亭雅集的场景,抽起木雕部分两侧的边框上刻着乾隆御笔所写的诗句:叙诗荟美由今昔,临写存真在晋唐。御笔中间是竖着排列的八个小抽屉,十分隐蔽,抽屉上还写有所存兰亭摹本的名称和序号,看起来井然有序。这个器皿很独特,估计是乾隆亲自设计的,打开抽屉就是兰亭八柱的底本,很巧妙,一般人如果不仔细看不会发觉,所以这可能就是兰亭八柱为什么至今能够保留在北京故宫,没有出宫门的缘故。据专家说,清朝灭亡以后,溥仪曾将大量的宫中收藏、历代书画带出紫禁城,它们当中许多命运坎坷,这八卷兰亭摹本,如果不是收藏于隐秘之处,那么多舛的命运就不知会把它们带到哪里了,而我们也会在赞叹中惋惜国宝的流失。
对于兰亭的喜爱,不仅造就了乾隆的书法艺术,更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为后人在学习传统书法艺术和鉴赏方面都提供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1]袁玉红. 国家图书馆藏《兰亭八柱帖》之考析.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