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历一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用毛笔写字的艺术,在我国称之谓“书法”,在日本称之谓“书道”。这是一门有数千年历史,艺术性和专门性都极强的学问。书法的“法”字,本身就体现它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道”则更说明其有所范围。远在唐代孙过庭已在著名的《书谱•序》中指出,“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这是不顾法则,信手涂鸦的谬误。宋以后刻帖盛行,辗转翻摹,笔意全失。加之名迹流传日稀,学者无从问津,以致笔法紊乱,异说蜂起。在元代,作为书坛上一代宗师的赵孟頫,针对这种情况,及时地提出了“结字音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严厉忠告,这是十分必要且有其积极意义的。很显然。赵孟頫这里所说不易的‘用笔’,并不是用笔的方法,而是指产生这些用笔方法的原则;与此相反,赵孟頫这里说的因时相传的“结字”却是结字的手段,而不是结字的原则。
那么,什么是书法范围内不变的原则,什么是用笔的法则和结字手段呢?
书法依附文字的原则是不变的,这是事物本质的不变。毛笔的笔杆是圆柱,笔的毫毛不论是软是硬都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具有一定摩擦性的纸、绢或其他平面上写字,并且产生一定的摩擦力,这种物理性是不变的。用笔执笔,欲求便稳,中锋铺毫,充分利用笔毫的反弹力,这种用笔原则是不变的。笔画之间应有呼应,字欲求平衡的原则是不变的,这是结构原则的不变。字与字之间应有联系,整篇之中要求贯气的原则是不变的,这是布置原则的不变。利用一切条件,因素,手段,努力加强书法的艺术性,这是书法宗旨的不变。这些大概就是书法的原则和不变的范畴。这也就是赵孟頫所谓的“用笔”在书法范围内事永远不变的绝对真理。至于怎样执笔求便稳,怎样中锋铺毫,怎样利用笔的反弹力,笔画之间怎样呼应,字的重心怎样维持,字与字之间怎样联系,通篇怎样使之贯气等等,这些是体现原则的手段和方法。古人为我们总结了很多写字的方法,但是现在执笔法,运笔法,用笔法,经过了无数实践检验,是最行之有效的。这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十分宝贵的经验和遗产。
除了上述的不变外,在书法领域里,还有一种所以体现书法艺术的基因,这个基因暂且叫他“书法元素”。如:刚柔,虚实,曲直,长短,大小,粗细,方圆,疏密,相向,相背,滑涩,枯润,浓淡等等,这种元素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个领域里人们可以大展身手,毫不隐讳地倾泻你的丰富情感,以致形成独具匠心的个人风格,达到更高成就。
正如书法史上有所谓“鲁公变法出新意”的说法,其实他变的不是什么法则,而是应用元素的手段。初唐的楷书,习尚一平和闲雅为贵,所以结体大多采用一拓直下和相背二法。如欧阳询和虞世南基本上是一拓直下,褚遂良和薛稷皆用的是相背法。而颜真卿则反其道而行之,用相向法,稳重园劲,粗壮如田舍汉,面貌为之一新,扭转了当时的风气。
另外,书法随着书体的演变,出现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书体,书法的元素也随之被发现和增加,书法变得越来越复杂,可变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如篆书,特别是小篆,大多用正锋,隶书有了挑捺,就必须增强侧锋的应用,楷书不但增加了钩撇,而各种点画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因而派生了各种各样的所谓笔势,并且画成笔势图,作为一种方法来启示人们。也有所谓的《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这些方法人们也把它当作根本的法则来看待,这是错误的。因此,不能到处套用,这些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是入门的阶梯,对提高者来说,却是应该突破的框框。因此绝不能把它作为原则和法则来看待,当出现了新的元素就应当加以学习而不应对此争论不休陷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