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文学史的初步比较研究——钱理群主编版和郭志刚主编版现代文学史

2013-10-26 03:42:58崔晓艳孙建蕊
参花(下) 2013年3期
关键词:钱理群现代文学文学史

◎崔晓艳孙建蕊

(保定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虽然只是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中的短短的一环,但它却是文学剧变的又一历史时期。它是现代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交互碰撞的文学记录,是中华民族大觉醒和自强、抗争的记录,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学界对于这段文学史的研究在不断深化和拓展,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至今已经经历了“认定时期”、“界定时期”和“确定时期”。目前,“现代文学史”已经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一门独立学科,这就使得《现代文学史》教材的版本也多样化了。比如,从王瑶先生的《新文学史稿》和刘缓松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到唐弢、严家炎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黄修己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再到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四位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郭志刚、孙中田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些都是其中不同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

一部文学史既渗透着编者的文化观、文学观、文学史观,也受到时代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文学史是各有特色的,本文主要就钱理群等主编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和郭志刚、孙中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两本文学史教材做初步的比较研究

一、年代、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初版本于1987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大讨论的社会文化实践力作之一,也可以看作八十年代年青学者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修订本由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是在吸收1987年后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后改写甚至重写的,并于1998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但这两个版本所体现出的文学史观和编著体例没有质的区别。《中国现代文学史》算是90年代初编写的文学史,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开始组织不同院校的教师编写的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并由该社于1993年5月出版。它的参编单位有5所高等师范院校,参编人员共19人,主编是郭志刚、孙中田。

二、编排体例

凡写史,不能不考虑“著述体例”。所谓“著述体例”,既包括章节安排等技术性问题,还牵涉到史家的学养、眼光、趣味、功力,以及文化立场等,表现着编者的构思和想法,不能等闲视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第一编为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编为第二个十年(1928—1937.6),第三编为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这种分法最简明,彻底撤开了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历史分期纠缠不清的说法,非常客观。在内容上选择和编排上,教材每编又按照文学思潮与运动、小说、新诗和戏剧的顺序安排具体内容。它虽然也按传统的文体分类法,但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然后设专章论述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它包括台湾文学在内共29章,每章后有注释,并附录了年表,这是其一大特色。注释和年表对包括文学社团、期刊、运动、论争、事件,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做了全景式的扫描,使本书的文学史叙述更丰富、更具立体感和时间感。《中国现代文学史》全书共31章,共三编,分上、下两册。它是按照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分期:第一编为“新文学的播种与收获(1917——1927)”,第二编为“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1927——1937)”,第三编为“在炮火洗礼中的蜕变与新生(1937——1949)”。郭志刚版的文学史系统性更强,内容也最全面,涵盖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和澳门文学,下册还以附录的形式编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大事记”(1915-1949),便于读者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及整个发展历程。

三、文学史观

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文学史的写作不能没有文学史观的统摄,否则,分散的文学现象往往难以凝聚成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已经呈现出后来钱理群所说的“以作家和作品为主体的文学史”[1]的观念。它对文学的理解、对文学现象的解释、评价注重两点:一是历史主义的,即针对过去反历史主义的做法,要求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还有一个是“现代化”的,认为“现代”二字并不仅仅是一个时期划分上的简单概念,而是具多重内涵。文学的现代性或现代化,实际上包括了从文学语言、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到作品思想内容、审美情趣诸方面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全面深刻的变革和创新。它对通俗小说的梳理和评价也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忽视的,显示出独树一帜的学术探索价值。郭志刚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有“早、细、齐”三个特点。郭本对史的线索的描述清晰、精当,重点作家作品能够集中评述,主次处理较好,但是某些观点陈旧,有些平庸”。如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注重力求创新,显示个人独特眼光,那么郭志刚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则相对稳重。比如钱理群等先生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观点新颖,学术性较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可谓独树一帜。但是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大专生特别是高职生来说,用它作教材就不太适用,不如郭志刚等先生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容易理解。

四、各书的语体风格

虽然文学史的语言要力求客观公正。但是个人治史会带有个人印记,文学史教材同样也会带有个人特色。在文学史的语体风格上,钱理群等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语言的个性特征更为鲜明。钱理群本人具有诗人气质,因此,它主编的文学史饱含哲理和深思的语言,既有力度,也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同时实证性、科学性也跃然纸上,修辞也颇为讲究。可读性强,一反一般文学史冗慢、拖沓之感。郭志刚等主编的文学史由于是由不同编者分段编写,所以全书文字风格不是很统一,语言的个性化不强。

[1]钱理群 .“以作家和作品为主体的文学史”写作的尝试——写在前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猜你喜欢
钱理群现代文学文学史
钱理群:“专改错别字的教授”
钱理群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42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9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江汉论坛(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0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钱理群“告别教育”
教师博览(2013年2期)2013-11-25 08:32:48
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