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永平 张 庆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北京100053;2.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妇科,北京100051)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因时间和空间的多发而命名,其症状复杂而多变,治疗难度极大,迄今为止仍是世界性难治病[1]。目前,临床治疗本病的目的就是通过减少复发,延缓疾病的进程,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药治疗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4]。准确认识症状,分析每个症状的病理机制,是中医辨证、立法、遣药、处方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中医学以五脏为核心,以经络为联系的纽带,以气血津液精为营养的物质基础,将六腑、四肢、百骸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形神合一的整体。因此,病之本不离脏腑,且病理产物的形成也每与营养物质的失用有关。下面就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症状表现作简要分析。
1)头部症状:头痛、头晕、头胀、头沉、头蒙不清、脑鸣。
2)眼睛症状:眼胀、眼痛、眼斜(斜视)、歧视(复视)、凝视、视物褪色(如深红变为粉色,正常色彩变为灰色、眼前闪白光)、视力减退、失明、视野狭窄、眼睑下垂、眼震、眼睛干涩、流泪,视物旋转。
3)耳部症状:耳聋、耳鸣、耳堵塞。
4)口角、面、牙齿症状:口角歪斜、面肌抽搐、面颊疼痛、牙痛、牙齿或舌头麻。
5)颈、肩、腰、背症状:疼痛、胀、僵硬。
6)皮肤症状:自头至足皮肤或皮下(具体定位很难)都可出现麻、木、痒、针刺、束带、寒冷、灼热、无温痛、放电;脚底有垫、踩砂等感觉。臀部如坐垫上。
7)手部症状:指节疼痛、肿胀、手指拘挛、手颤抖、书写障碍、握手无力。
8)足部症状:足沉、足跟疼、足趾爬地、足踝无力,足背不能屈伸、足背外翻。
9)四肢症状:瘫—下肢单瘫、双下肢瘫、四肢瘫、下肢无力、拘挛、抽搐、颤抖、下肢僵硬。
10)二阴症状: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失禁、尿自遗;大便无力、干结、大便不能。性功能减退,阳痿。
11)其他:身体后仰、身体左右晃、身体下坠、身体抖动。
情感症状如情绪急躁、心烦、易怒、恐惧、惊剔、少寐多梦。其他症状有癫痫、健忘、语言不畅、失语。
头为诸阳之会,清虚之地,受清阳之气、精和血液的涵养,灵性记性皆在脑。多发性硬化患者病程稍久脑气损、脑髓消,为浊邪损害清窍提供了有利条件。“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云[5],“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所以,头部症状有虚有实,细分如下:
1)头痛:头痛原因很多,《素问·奇病论》[5]指出,“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感寒是头痛的重要原因,寒邪伤及脑髓,致剧烈头痛。目前临床上分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多发性硬化的头痛系内伤头痛,与下列几种头痛均有关:瘀血头痛,表现为刺痛,部位固定;痰浊头痛多发闷;肝阳上亢,脑失清阳涵养,多为胀痛。此外,痰瘀相兼为患而胀痛刺痛。正虚头痛分气、血、精之不足,气虚头痛伴头晕,早晨起床明显,活动后减轻,活动稍久又加重;血虚头痛伴心慌少寐,视物不清;肾气虚、肾精虚头痛则头发空而腰酸楚。《灵枢·海论》[5]中“髓海不足”与肾气、肾精不足有关,盖肾生髓,髓上汇于脑成髓海。
2)头晕:肝肾之阴不足,阴虚风动;脾虚血少,清窍失养;痰湿化风,上扰清窍。肝阳上亢,化风上旋,上述原因均可导致头晕。《素问·至真要大论》[5]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晕首先考虑肝,肝阳挟痰浊化风上旋多见,如果兼横逆反胃,胃气上逆,可见呕吐不止,多发性硬化病灶在颈髓上段、延髓部位可见呕吐不止,常误从胃治。当然因气血不足、肝肾阴亏也常犯头晕,且绵延日久不愈。
3)头沉、头蒙:人体之清阳有向上、向外的特点,痰浊阻窍,清阳失展,则头沉、头蒙。这是浊邪害清的表现。
4)脑鸣、耳鸣、耳聋、耳堵塞:其一,责之虚,虚在肾与脾。《灵枢·脉度》[5]云“肾开窍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故肾气、肾精亏虚,不能荣养耳窍而耳聋耳鸣,如《灵枢·海论》[5]所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足,则脑鸣耳鸣,如《灵枢·口问》[5]所云“上气不足,头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耳鸣脑鸣实则为一。此上气不足指脑中清气不足,其根本在于肾气不足与脾气不足,脑失所养。其二,责之实,在肝与心。《素问·金匮真言论》[5]中有心开窍于耳之说,“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耳,心火上炎,子病及母,心肝火旺,清窍被灼而耳聋、耳鸣、耳堵塞。其三,耳为肝胆经所过部位,耳鸣耳聋与肝胆有密切关系。
5)口角歪斜,面肌抽搐:肝肾阴亏,虚风内动;痰瘀阻络,面络绌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6]云“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指素有气血亏虚,经络失养,复受外风侵袭,面部络脉绌急所致。
6)面颊疼痛,牙痛:《素问·举痛论》[5]“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寒凝经脉而面颊疼痛、牙痛。当然,疼痛固定不移也与瘀血有关。牙齿与舌头麻木由痰瘀阻络所致。
7)眼睛:《灵枢·大惑论》[5]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会也,故神经乱而不转。”《灵枢·脉度》[5]又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也”。所以,眼睛的病变虽然与五脏六腑皆有关,但主要在肝肾心。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一般情况下眼睛病变首先治肝治肾,如病重,精神散乱,甚至神志不清,则眼神病变在心,盖心主神明,神明乱则目光散。
8)眼胀、眼痛:责之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气血上涌,瘀血阻络,眼睛络脉不畅,或胀或痛。
9)眼斜(斜视):乃肝阳化风或阴虚风动的征象。
10)歧视:系肾精不足。《灵枢·大惑论》[5]云“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将歧视的病机和表现做了解释。肾精不足,目失所养,而复视。
11)凝视:即指眼球转动困难,《伤寒论》[7]称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又名“直视”,责之肾精亏虚,肾精将竭,精神不能上注。多发性硬化中凝视乃肾虚精亏,痰瘀阻络,而非肾精将竭、精神不能上注。
12)视物褪色(颜色减退,仿佛照片因时间长而褪色)、发白闪光:乃肝肾阴亏,肾精不足,精神不能上注。
13)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灵枢·海论》[5]曰“髓海不足,……目无所见”,肝肾阴亏,肾精不足,影响视力。多发性硬化视力减退根据轻重名称不同,视力减退或视物模糊,眼前有中心暗点者,属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若视力急剧下降而失明属暴盲范畴,如逐渐减退而失明,则属青盲症。
14)视野狭窄:责之瘀血阻络。
15)眼睑下垂:眼睑又称眼胞,由脾所主,脾虚气陷,眼睑不举。《灵枢·大惑论》[5]云“肌肉之精为约束”,即上下眼睑护卫眼球之意,脾气虚则眼睑约束不能。
16)眼震、视物旋转:肝阳化风,或肝阳挟痰湿化风;肝肾阴虚风动,则视物旋转。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然《灵枢·口问》[5]曰“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脾虚气血不足,肾虚而精气不能上注,也可见头昏眼花。
17)眼睛干涩:脏腑精气不足,不能上荣于目,尤其是肝肾阴虚,阴不能上注于目,而目失滋润。
颈、肩、腰、背疼痛、僵硬、胀:脊柱自颈至腰,为督脉所主。督脉为阳脉之海,“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虚而督脉空虚,瘀血内阻,督脉所过部位僵硬疼痛。颈僵连及肩背,譬如《金匮要略》上描述的痉症。但痉症乃外感风寒,邪阻筋脉,津血耗伤,筋脉失养。此处颈、肩、背痛、腰僵硬而胀,每每因阳虚而督脉空虚,瘀血内阻,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有关。
皮肤感觉异常,主要有麻木、痒、放电、针刺、冷热、无温痛觉。麻木从头到脚均可出现。痒,全身皮肤均可出现,但有时患者强调不在皮肤,或在皮肤里面,或者难以定位。皮肤感觉异常以面部、耳后、颈肩、前臂、手掌心、小腿、脚掌心、前胸部多见。
皮肤感觉异常在脏腑责之肺与肝。肺主身之皮毛,通过卫气调节皮毛腠理的开阖,即“充皮肤、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所以,皮肤的感觉异常与肺有关,《素问·痿论》[5]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麻、木、痒可能就是指皮毛虚弱急薄,肺为水之上源,金不生水,肾水不足可使肌肉痿软,下肢不用。所以,“肺热叶焦”是始因,而下肢不用是结果。
此外,经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主疏泄,调节着肺气司毛孔开阖,只有肝升肺降正常,才能使卫气发挥正常功能,若“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素问·风论》。所以,感觉异常虽然直接与卫气相关,但深层关系涉及肺与肝。
1)麻木又称不仁:《素问·痹论》[5]云“营卫之行涩,经络时流,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不仁”,又“痹在骨则重,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素问·痿论》[5]云“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由此可见,不仁指皮肤、肌肉得不到气血正常营养产生的异常感觉,气血源自脾胃,脾胃蕴热,则气血亏虚,皮肤肌肉不荣而不仁。
2)痒从心生:《素问·至真要大论》[5]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此乃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伤寒论》[7]中的痒与外感有关,“太阳与阳明身痒有别,太阳身痒多为实证,系风寒闭表,阳气怫郁,伴见寒热如疟,热多寒少;阳明身痒多为虚证,是由于气血亏虚,津液不足,无以作汗,热邪内郁,不得外越而致。”多发性硬化之痒看似与风寒闭表、气血亏虚、心火亢盛无关,但实际上离不开心主血脉和神明,血脉通利,营卫运行通畅,心神不为邪热所扰,何痒之有?多发性硬化前期如只有麻、痒表明症状较轻;后期从木到麻、痒说明症状在恢复中,由重转轻。
3)皮肤针刺和放电感:针刺和放电感类似风的特点,《素问·风论》[5]云“风者善行而数变,”所以,针刺、放电感如风一样变化迅速,瞬间消失。然风有虚实之分,有阴虚、血虚生风,实有肝阳、痰热、痰湿化风。
4)皮肤束带:常在胸背部、胁部、腹背部,亦可在四肢,少数在臀部,臀部有紧束或者有坐在垫子上的感觉,均是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的表现。
5)皮肤寒冷甚至冷彻骨髓有下列几种情况:《素问·风论》[5]“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风气通于肝,肝虚生风,见骨冷疼痛,如逍遥散证、柴胡疏肝散证,均有寒冷症状,故宜疏肝养肝。也可因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见下肢厥冷。既怕冷又怕热,营卫不和,腠理开阖失司,如桂枝剂。既怕冷又怕热,冷盛如入冰窖,此为阳虚寒厥,热盛如被火燎,则属阴虚热厥,故辨证为阴阳两虚。
6)无温痛觉:说明痛温觉传导通路不通,实则责之痰瘀阻络,虚乃阴阳气血不足而络虚。
如《金匮要略》[8]“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厥”篇,手指臂肿,就是手指和手臂肿胀,因风痰阻于经络所致。转筋指感受湿邪而小腿抽筋。手指节肿,手颤,即《金匮要略》[8]的手指臂肿,风胜则动,湿胜则肿,湿痰凝滞关节则肿,风邪袭伤经络则动。因为风痰湿邪阻络,故手指节肿、疼、拘挛或颤抖,必然导致书写困难,握手无力。
1)足沉:湿热或寒湿或瘀血阻于下肢经络。
2)足跟疼痛:肾虚骨髓失养。
3)足踝无力,足背不能抬起:乃湿热伤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5]所云“小筋弛长”,或肝血不足,筋失滋养。似《金匮要略》[8]中趺蹶,趺同跗,“蹶”《说文》[5]僵也。趺蹶指足背僵硬,不便行动的疾病。《悬解》[5]认为乃筋脉寒湿缩急不柔。故足踝无力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1)四肢:脾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无力与脾有关,故“脾痹者,四支懈堕”《素问·痹论》[5]。肝藏血主筋,筋主运动,四支无力与肝不能主筋有关,故有“肝为罢极之本”之说。另外,“髓海不足,胫酸眩冒”,胫酸又责之肾亏髓少。
2)瘫:《灵枢·决气》[5]“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也。”《素问·痿论》[5]“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髓减,发为骨痿”。《素问·厥论》[8]“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肝肾亏虚,阳明气血不足,均可造成下肢痿废不用。
3)下肢无力:走路困难,拖沓。“久行伤筋”,筋伤则活动受限。
4)下肢沉重:肝肾精亏,筋骨失养;水湿下注,下肢困重。
5)下肢肿胀、疼痛:脾虚水湿下注,气血运行不畅。
6)下肢僵硬如棍:走路时明显,伴下肢寒凉,此为阳气虚,不能温通筋脉,盖阳气有柔则养筋的功能。
7)膝关节疼痛、走路有齿轮感、膝关节反屈:“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也”《素问脉要精微论》[5]。肝肾同源,乙癸同源,肾亏则肝亦亏,肝虚则筋伤,“诸筋皆属于节”,筋伤膝关节不利,故走路膝痛,有齿轮感、膝关节反屈。
8)四肢拘挛:寒主收引,拘挛为寒所主,《素问·痹论》[5]“痹在骨则重,在于筋则屈不伸,”或肝血不足,肝筋失养;湿热阻滞,筋急肢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5]所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9)四肢抽搐:肝血不足,肝筋失养;寒湿内阻,阳气不达。
10)身体站立则颤抖:《素问·宣明五气篇》[5]“久立伤骨”,《素问·脉要精微论》[5]“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患者站立则颤抖,乃肾亏髓虚骨弱的表现。
1)小便不畅:可因湿热下注,或因少阳枢机不利,津液不下(小柴胡通利二便、柴胡桂枝干姜、柴胡龙骨牡蛎汤均有小便症状)而小便不畅。
2)小便无力:《素问·水热穴论》[5]云“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小便乃膀胱所藏水液经肾之气化排出体外。肾气不足,蒸腾气化乏力,水液不能气化而出,故无力而慢。《素问·灵兰秘典论》[5]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气化则能出也”,气化赖于肾。
3)尿频、急:湿热下注于膀胱,或肾气不固。
4)失禁: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尿液不藏。如《素问·脉要精微论》[5]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均系肾气不固,气化失司。
5)大便干结:脾气亏虚,不能输布津液至大肠,且气虚推动乏力;肾气不足,不能蒸腾气化津液,肠道失却滋润;痰热腑实,大肠传导失司,均是多发性硬化大便不畅的原因。
6)阳痿:肾开窍于前阴,肾阳不足则前阴不用,阳事不举;肝经络于阴器,肝失疏泄,肝经湿热,也可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
1)情绪急躁易怒:肝气实则怒。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而怒。本病患者该症状尤其多见。
2)少寐多梦:痰热扰心,心神不宁。《灵枢·淫邪发梦》[5]“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临床痰热多见,瘀血也可。
3)恐惧:《素问·调经论》[5]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怒伤肝,恐伤肾”。临床多与肾虚、血虚有关。
4)惊剔:《素问·至真要大论》[5]认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也”,心气不足,痰热扰心,或血不养心,胆气亏虚均可引起惊剔。
5)健忘:《灵枢·大惑论》[5]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故善忘也。”浊邪害清,清窍当有阳气、精血涵养,反为痰浊瘀血所居,神机失养而不用,故健忘。如《伤寒论》[7]云“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阳明畜血而喜忘。《素问·调经论》[5]曰“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5],为气血逆乱而健忘,《灵枢·本神》[5]云“志伤则喜忘其前言”,乃肾虚健忘。所以,健忘责之肾气、肾精亏虚,痰浊和瘀血阻于脑络。
6)语迟:小儿脑髓未充、老人脑髓渐消见到语迟,但是两者意义不完全相同,但均与脑髓不足有关。脑髓不足根本是肾虚不能生髓。多发性硬化语迟责之肾虚髓海不足,表现为吟诗样语言,语速缓慢。
7)失语:多发性硬化失语表现为一过性不能语言,可以反复多次发生,每日数次数十次,也可几周一次。也有表现为语言含糊不清,如中风。失语常责之瘀阻或痰浊阻塞舌窍。
癫痫非多发性硬化常见表现,且临床表现、病机也不同,可结合患者情况从风论治,或责之痰湿痰热生风,或肝阳化风,或从阴虚生风立论。
表1 多发性硬化症状的脏腑属性归类Tab.1 Classification of MS symptoms in Zang-Fu differentiation system
从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系统而言,与本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肝、肾,其次是脾、肺(表1)。
从肝系或称肝胆系来说,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在志为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5]。所以,肝胆系关乎视觉功能、运动功能、感觉,还与情感、疲劳、生殖有密切的关系。肾系也关乎视觉功能、运动功能,也与情感、记忆、二便(膀胱、直肠)、生殖有密切的关系。从肝肾两者的关系而言,“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肝肾是母子关系,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从病位而言,本病病灶在脑髓、脊髓,髓与肾关系更密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运化水湿,痰或水湿的生成与脾关系密切;肺主身之皮毛,与大肠相表里,肺之宣发肃降,参与水液代谢,与痰、水湿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也有密切的关系,而心悸、惊剔、失眠等与心有关。所以,笔者认为本病根于肾肝,而发病可以累及脾肺等其他脏腑。下面以肝肾为核心,对症状简要罗列。
肝阳上亢可致头晕、头痛、耳鸣、脑鸣;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见口角歪斜;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均可见眼胀、眼痛、眼斜;肝阳化风,或阴虚风动可见眼震;肝肾阴虚致目睛干涩;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而麻木不仁;肝血不足生风、肝阴亏虚生风、肝阳化风则身有放电感、针刺感;肝虚生风而寒冷彻骨;寒凝肝筋、肝血不足不能养筋、湿热伤筋:筋脉拘挛,肢体抽搐、肢体不遂;肝气不舒而化火则情志易怒;肝经湿热:宗筋纵,则阳痿不举;肾气、肾精亏虚:头痛空痛,健忘;肾阴不足:头晕、眼睛干涩;肾精亏虚:脑鸣、耳聋,视歧、凝视、视力减退、视物褪色,脚跟疼痛,下肢沉重,转腰不能,行动困难;髓消骨少:身体震颤;肾气不足:排尿无力、阳痿、便秘、语迟、易恐;肾气不固:小便失禁;肾阳不足:寒冷彻骨(阳虚生内寒);肾阴不足:皮肤灼热(阴虚生内热);水湿、痰的形成责之肺、脾、肾,脾的作用最为重要,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脾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无力与脾有关;肢体的肿胀凡属痰湿者与脾有关;大便干结:脾虚不能输布津液至大肠,或肺主肃降失司。
症状归属指引起症状的责任病种,在多发性硬化辨证治疗时,注意症状是本病所致还是由他病造成。因为,临床上,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有不少合并其他疾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更为常见[9-11],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桥本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干眼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慢性湿疹、重症肌无力、慢性肾炎、肺结核、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等,这些疾病均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如干眼症可引起眼睛干涩、眼痛;关节炎可出现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甲状腺功能低下可以有乏力,重症肌无力可见眼睑下垂,等等,临床上要注意区分,不能混为一谈。另外,有些症状与西医治疗用药的不良反应有关,如使用激素后失眠、胃痛不适、痤疮,非本病本身症状,在此不多解释。
总之,多发性硬化的症状极其复杂、多变,现代医学将之分为运动、感觉、视觉、大小便功能、大脑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本在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的失调,以肝肾不足最为多见,肝肾阴虚精亏气少,兼有脾气虚及肾阳不足,阴阳两虚;实邪总以痰、瘀、热多见,表现形式有痰热、痰瘀、痰热瘀阻,其次是痰湿水湿内停[12-17]。同一症状可以因多种病机引起,而同一病机可以引起诸多症状,因此,辨证正确与否是中医临床取效的关键所在。
[1]Howard L.Weiner.Curing M S:how science is sloving the mysteries of multiple sclerosis[M].New York:Crown Publishers,2004.
[2]樊永平,张庆,周莉.多发性硬化缓解期中医补肾为主减少复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6):504-508.
[3]周莉,樊永平.二黄方减少MS轴索损伤和复发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8):14-15,30.
[4]梁健芬.补肾健脾化瘀法预防多发性硬化复发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8):3-4.
[5]杨永杰,龚树全.黄帝内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9:8-382.
[6]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4.
[7]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38,133.
[8]李克光,杨百茀.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3.
[9]徐军.多发性硬化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0):146-147.
[10]卓玛,李长山.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8(10):92-94.
[11]陈道文,李作汉.多发性硬化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9,12(6):362-363.
[12]樊永平,尤昱中,陈克龙,等.26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候分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3):333-337.
[13]王殿华,李永利,平阳.益髓灵胶囊治疗多发性硬化60例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3):151-152.
[14]石丽华,王庆武.中西医结合对防治多发性硬化症复发的疗效初探[J].广西中医药,2004,27(2):14-17.
[15]高敏,林木灿,张凯娜,等.地黄合剂(胶囊)治疗急性复发期多发性硬化38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6):16-17.
[16]刘晓艳,孙怡.补肾固髓片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10-14.
[17]张晓雪.补肾益气活血汤治疗多发性硬化49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6,22(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