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承麟
随着我国水运经济的蓬勃发展,危险品货物的运量也在飞速增长,如何加强危险货物在港口中转、储运期间的安全监管,各港口公安机关,对这一课题可谓见仁见智,进行多种尝试,力求摸索形成严格全面的安全监管措施。其中,青岛港公安局的创新理念和手段,在对危险品集装箱的管理中引入信息研判机制,实现了危险品在港期间的全过程监控,收到了良好效果。为此,记者采访了青岛港公安局局长隋振坤。
记者:隋局长,在危险品监管中引入信息研判机制,实施智慧监管,是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管理措施,请问贵局是如何想到运用信息手段来监管危险品的?
隋局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引入信息研判机制可以使危险品监管的关口前移,监管更加严格。众所周知,危险品理化特性活跃,极易发生燃烧、爆炸、毒害等事故,且具有扑救难度大、损失大等特点,历来是港口公安消防、治安监管的重中之重。目前,青岛港设置危险品集装箱堆场3处,总面积8.1万m2,最大堆存箱位777 TEU,每天进出堆场峰值达1 400 TEU。2012年,青岛港装卸危险品集装箱已达10万 TEU,涉及8类1 000余个品种,随着港口吞吐量的激增,危险货物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必然呈现连年增长的势头。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监管民警和港口危险品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工作量也都在加大,工作压力越来越重,因此,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监管手段,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其二,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使用这种手段,也是我局在危险品监管方面的一种尝试,虽然,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仅限于对集装箱危险品的监管,但这是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交通公安“一线三化”主线的指引下,我局开展信息化建设已经多年,按照信息指导警务的要求,在刑侦、治安、国保、消防、交通等各警种积极探索运用信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及相应的设备装备配备等方面均有一定发展,特别是在消防方面,通过这些年摸索,已经建立了诸如:港存危险货物数据库、危险品库日存数据制度等信息库,以及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均为在危险品管理领域运用信息化手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今年年初起,鉴于各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加之国内危险品事故频发,促使我们下决心将信息研判机制引入危险品集装箱监管。其目就是将危险品安全监管的关口前移,把信息分析研判引入危险品日常监管,让信息多跑路、让民警少跑腿。即:通过综合分析视频信息、生产数据和现场信息,实施全时空、全时段、全方位的动态信息综合研判,有效消除监管盲区,提高了工作效率。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贵局在危险品集装箱监管中,是如何使用信息研判手段的?
隋局长:危险品的信息研判和其他公安信息研判一样,就是在工作程序上分成2个环节,一是信息采集,一是信息研判。
信息采集,主要是3个方面的数据:一是视频研判。通过局119消防监控系统,对全港三处危险品集装箱堆场实施24 h远程视频监控,重点研判火灾预警、管理值守等动态信息。二是数据研判。通过《青岛港危险货物监控平台》管理系统,实时收集危险品集装箱进出港及堆存动态数据,重点跟踪研判堆场超量存放、重点货物、恶劣天气货物安全、“超期箱”等信息。三是现场研判。通过组织民警开展日常防火监督检查,重点研判入库运输车辆资质、安全防护措施、堆存间距违规等信息。
信息研判,主要是从4个方面进行,可归纳为“四式”研判工作法:一是覆盖式研判,消除监管盲区。消防支队作为主要责任部门成立信息研判小组,利用每日勤前会对前日危险货物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公安局每月组织信息研判例会,汇总全月研判信息,对发现的问题协调治安、交警和分局、派出所予以解决。同时,依托119消防监控指挥中心的583个监控画面,对全港包括危险品库在内的10余个重点部位实施动态监控管理,每天汇总分析各类危险品货物数据和视频资料,消除研判盲区。二是定向式研判,规范作业流程。通过公安局危险品库信息系统和各门卫、地磅抓拍系统,获取重点货种装卸、运输、堆存等方面的信息,分析货物集装箱是否存在港内外倒箱、使用无资质车辆违规转运、不按规定流程存储等问题,从中发现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三是对症式研判,强化重点时段监管。为防止危险品货物集装箱在港外拆装箱期间留下安全隐患,对雨雪、大雾天气等严禁进行装卸作业的危险品集装箱进行定向研判。至今我们已使用热成像测温设备现场检测950余箱,发现温度异常集装箱35箱,均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四是预警式研判,加强重点货种监管。着眼于危险品火灾事故灭火救援实战需求,我局每天对遇水及受潮反应货物箱量储存信息进行分析,重点对4.2、4.3、5.1类危化品数量、流向以及新货种加强应急处置对策的研究,完善各种类、各场所危化品应急处置预案,加强预警控制。
记者:这项措施已经实施半年,请问取得的成效如何?
隋局长:这项机制我们于年初开始研究,自五月份试运行,至今已有6个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综合分析危险品集装箱信息6万余条,抽查危险品运输车辆840辆次,发现违规车辆31辆次,发现超量存放、超期存放等问题54项,经反馈信息、督促整改,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根据研判发现的问题,不定期组织开展危险品运输车辆资质和防火帽专项整治12次,督促物流公司加装高清监控探头17处,添置固定和移动热成像仪3台,增加现场巡查安全员6人,有效提高了监管效能。今年9月份,交通运输部公安局吴建平副局长在青岛调研期间,专门对这项工作进行了检查指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山东省、青岛市港航局以及有关兄弟单位也分别组织人员到我局进行考察,与我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为机制的完善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请问实施危险品信息研判需要哪些条件?
隋局长:刚才说过,我局在这一方面目前也是尝试阶段,尚不能提出相应的硬性标准,就我局目前的工作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软硬件方面的保障:一是加强装备投入。新购置增加了红外测温枪、测爆仪、有毒气体探测仪等专门设备,还为消防信息研判提供了10台专用计算机,增配了60余部新型数字手持对讲机。二是建成119消防监控指挥中心。集119接处警、灭火抢险调度指挥、消防信息研判、港区消防重点部位实时监控、现场录像记录、要情信息上报等功能于一体,依托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港区消防安全信息实现动态管理和枢纽指挥。三是强化民警研判业务培训。自行组织消防信息研判培训3场次,派员参加青岛市安监局危化品消防安全业务培训和山东省港航局危险品管理培训,参训民警3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民警的业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