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法关照下的中国古诗词翻译研究

2013-10-24 00:43朱桂生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模糊性译文语法

朱桂生

(浙江科技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杭州 310023)

功能语法关照下的中国古诗词翻译研究

朱桂生

(浙江科技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杭州 310023)

探讨了中国古诗词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障碍及原因,分析了系统功能语法中语境理论指导古诗词翻译的可行性及理论依据。以古诗《清明》的两则翻译为例,检验了功能语法在中国古诗词翻译过程中的可应用性及可操作性。分析结果表明,功能语法语境理论的运用不但能够品析一些译作的优劣,而且能使翻译实践整个过程更为清晰、明确,译作更能被译文读者理解并产生美的共鸣。

功能语法;中国古诗;翻译;语境理论;英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及文化传播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古诗词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发行或被介绍到国外。由此,对古诗词翻译的研究及探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关的一些理论也被应用到古诗词的翻译实践中来,如顺应论[1]、释意论[2]和意境论[3]等。无疑,这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是件大好事,它不仅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的创新,更有利于增进中国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然而尽管如此,很多古诗词的翻译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少译作很难完美地把原诗词的意义再现出来。究其原因,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语言必然反映一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文化特点。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传递必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传递。

中国古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对等,更重要的是要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如文化负载词汇“龙”,在中国文化中它是一种吉祥与神圣的象征,如果在翻译中只是简单地将其处理为“dragon”,那么此译与原词的意义肯定是大相径庭的,当然也无法引起外国读者美的共鸣。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已不仅仅局限于翻译个案的赏析,而是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对古诗词的翻译进行探讨,系统功能语法也大量运用于此。鉴于此,本研究也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入手,探讨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过程中的借鉴作用。

1 中国古诗词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中国是诗的国度,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古诗英译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国内很多学者都做了大量有益的探讨。然而诗歌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语工作者要把思想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样、艺术风格独具特色的中国古诗词移植到英语中去,一方面要逾越两种文字间的障碍,更重要的是要使外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和中国读者一样的理解及共鸣,这不能不说是件困难的事情[4]。许渊冲先生在其长期的古诗词英译探索过程中总结出一套自成一家的诗词翻译理论。他提出了“三美”原则[5],即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最为重要,即在翻译过程中准确译出古诗词内容最为必要。受篇幅限制,本研究也只讨论古诗词翻译过程中的最重要部分“意美”及实现“意美”要逾越的一些障碍。

1.1 中国诗词语言的模糊性

中国的诗词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的思维语言。诗人在使用该语言形式创作时,这种语言文字便有了极大的模糊性。通过这种模糊性[6],作者能使抒发的情感更为生动化、典型化和鲜明化。如常见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三千丈”,表面上是在追求信息的精确具体,实则只是作者想进一步凸显“愁”,为使“愁”形象生动而采取的一种模糊表达。而这种模糊处理,往往会给译者增添巨大的困难。如仅为遵循“信、达、雅”中“信”的原则而在此处译为“Three thousand sratches”,明显是不恰当的。另外,中国诗词中大量存在的隐语也会增加诗词本身的模糊度,如“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杨”和“柳”。译者如不知其中典故或史实,仅仅简单地译作“poplar”或“catkin”,一方面其中“杨柳”谐音之美无法传递,另一方面也无法体现该诗句的真正内涵;反之,如为保全谐音而译为“Yang”“Liu”,那么外国读者肯定会不知所云。由此可见,中国诗词中存在的语言模糊性会给翻译带来诸多障碍。

1.2 诗词作者寄予诗作情感的模糊性

必须承认,诗歌中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诗作的创作过程无异于一次作者自身的情感宣泄。然而很多时候这种寓人或寓物的情感都是模糊的,只有模糊的情感才能在诗作中营造出一种模糊的意境并产生一种朦胧的美。那么如何在翻译中把这种模糊的情感和朦胧的意境传递给外国读者并让其产生美的共鸣呢?笔者认为,仅为追求“信”的效果而简单量化处理诗作中每个字或词恐怕是不够的。以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夜泊枫桥》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学者吴均陶的翻译[7]如下:

The crows caw to the falling moon;

The frosty air fills the sky.

The fisher’s lights gleam, the maples croon;

With much sorrow I lie.

On the outskirts of Suzhou Town,

From Han Shan Temple, hark!

The midnight vesper bells come down,

Wafting to the rover’s bark.

在该译文中,译者只是简单地从字面再现了“月落”“渔火”“枫桥”“姑苏城”“寒山寺”等具体信息,而寄予诗人情感的“愁”“落魄”等却无法呈现,因而这种翻译是不到位的。

综前所述,诗词语言的模糊性及诗词作者所抒情感的模糊性必定会造成诗作语篇语境的模糊性。必须看到,原诗中模糊的情感及语言极大地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为译者无法准确捕捉诗作中一些较为朦胧的语境信息。

2 系统功能语法指导古诗词翻译的可行性

2.1 系统功能语法指导古诗词翻译的理论支持

翻译是在译文中寻找相似语篇的过程,该过程必定涉及两种文化语境:原文语境和译文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文文化中缺少原文中某词赖以存在或产生的具体语境,则该词的翻译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好的翻译就是将原文中的文化语境移植到译文中去。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义是语言和语言以外的总和。社会文化语境和具体情境语境决定着语义。具体情景语境包括探讨语言产生环境的语场,探讨参与者之间关系的语旨及探讨语言交际渠道的语式。这三者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语义的变化。因此在翻译中,要把原文文化语境移植到译文中去,必须要全盘考虑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8]。

2.2 系统功能语法于译文读者的定位功能

长期以来,无论是“信、达、雅”还是“意译、直译”等传统翻译理论都只重视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较少顾及译文读者的理解及感受或只视其为静止的被动接受者。事实上,翻译的目的在于进行不同的文化交流,译文的目的在于传递自身独特的文化美,对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更是如此。那么,如在翻译中忽视译文读者的需求和反应,不考虑其理解和感受,这种交流恐怕是不成功的。而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的是人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交流,且突出交流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如果将此研究法运用于翻译行为中,则翻译的过程必将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方面的关系[9]。把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感受纳入翻译的范围,无疑会使翻译无论是在传递原作的内容还是意境上更为准确和全面。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过程尤其如此,必须考虑读者对翻译的某个词或某种情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这样才会使译作中的用词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10]。

运用功能语法的语境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其语场、语旨和语式并重视译文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力,必定能有效克服中国古诗词原作中的一些模糊性,能够准确和全面地传递原作中的情感及意境信息[11]。

3 系统功能语法指导诗词翻译的具体形式——以《清明》为例

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解读《清明》这首诗时,其中关于语境的一些信息是需要具体化的,否则译文读者是无法清楚原诗中某些模糊语言成分所指的。如“清明时节”到底是指“清明节这一天”还是指“二十四节气之一”?如何让外国读者清楚中国的“清明”?另外,“路上行人”是指作者本人还是其他踏青扫墓之人?“借问”的主体是谁?是作者本人还是“行人”?“杏花村”是一个名为“杏花”的特定村庄还是酒家名亦或“杏花深处的村庄”[12]?根据功能语法的语境理论,译者需要判断该诗的语场、语式和语旨,清楚其中的物质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在此,笔者比较了几位名家对该诗的翻译。如该诗的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许渊冲先生[13]将其译为: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而杨宪益、戴乃迭[14]将其翻译为: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该句中,物质过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不同翻译方式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wo ways for translation

其中,许渊冲先生将“清明时节”译为“Mourning Day”并用介词“on”把其限定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意为“清明这一天”。而杨宪益、戴乃迭将其译为“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且用介词“during”,意为“以清明节为中心的一个时间段”。仅凭第一句有可能无法判断孰优孰劣,但如果结合第二句的语境,考虑其中的参与者为“路上行人”,物质过程为“欲断魂”,就会发现有可能杨宪益、戴乃迭两位对于第一句的翻译与原诗第二句的语境是相悖的,因为参与者“行人”的动作过程“欲断魂”不可能发生于一个以“清明节”为中心的时间段。鉴于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语境,将“清明时节”限制为一个时间点是合适的。另外,许渊冲先生用一个“Mourning(悲伤)”来诠释“清明节”于中国人的意义,对此外国读者是能比较容易理解并产生共鸣的。在描述环境过程中,许渊冲先生用了“like tears”来说明参与者“a drizzling rain”的情况,此表达渲染了春雨的凄凉,烘托了一种哀伤的气氛,通过如此描述,译文读者较之于“endless”更能够感受原文诗句的意境。

因为篇幅所限,笔者仅对《清明》一诗第一句的翻译利用功能语法的语境理论进行分析,其后三句也可按类似过程进行分析,看每句翻译是否考虑其语场、语式和语旨,并重视其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变化[15]。通过功能语法语境理论的运用并分析译文与原作中情景的契合,不但能够更好地品析译作,而且也能帮助古诗词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思路清晰明确,有的放矢,知道原作中重点及难点所在[16]。反之,这样也有助于译作被译文读者理解、接受并产生和原文读者一样的审美共鸣。

4 结 语

不可否认,系统功能语法中语境理论对中国古诗词的帮助是巨大的。一方面该理论能够明确译文读者的地位,这不仅使翻译过程中选词具有了针对性,更能使对原诗词模糊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及研究变得有序且具体[17]。另一方面,对原文诗作语场、语旨和语式的分析必定会促进译文移植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总的来说,系统功能语法对帮助译者再现原文风格,使译文与原文实现最大限度的对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刘力源,刘奕彤.顺应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古诗词翻译标准的探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1):99-100.

[2] 崔静静.浅谈释意理论在记者招待会古诗翻译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55-56.

[3] 岳秀丽.古诗词英译中意境美再现的要点及翻译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75-78.

[4] 丁建江.系统功能语法与诗歌翻译[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2):114-118.

[5]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6] 曹山柯,黄菲嫣.试论中国古诗词的模糊性和可译性障碍[J].外语教学,2006,27(1):65-68.

[7] 吴均陶.唐诗三百首(英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8]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9] 陈喜荣.从功能语法语境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14(1):95-99.

[10] 黄国文.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09(1):5-9.

[11] 蔡一帆.浅谈中国古诗词翻译的若干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68-73.

[12] 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1-6.

[13]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 杨宪益,戴乃迭.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15] 王瑾.内容与形式:功能文体学关照下的古诗英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3):105-109.

[16] 尚媛媛.语境层次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28-32.

[17] 王天越.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不可译”现象:兼谈文化意象的解读与审美[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4):72-76.

ApplicationoffunctionalgrammartotranslationofancientChinesepoems

ZHU Guisheng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We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exsist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ems and explore the probable reasons. We explain the possibilities that the functional grammar attributes to them and also examine the operability and feasibility that the functional grammar guides the translation. It turns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context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 to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ms will be of value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ed works and help the foreign readers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essenc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ems.

functional grammar; ancient Chinese poems; translation; context theory; English

H315.9;I046

A

1671-8798(2013)04-0264-04

10.3969/j.issn.1671-8798.2013.04.005

2013-04-10

浙江科技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2XJYB05)

朱桂生(1980— ),男,湖北省武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和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模糊性译文语法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模糊性程度和模糊性厌恶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跟踪导练(二)4
弟子规
弟子规
参考答案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