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越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200234)
田径运动能有效地发展体能,提高人体基本活动技能,培养人们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品质.因此,田径运动项目被列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田径运动项目还被列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主要测试项目.然而,据笔者调查了解到,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的开展过程中,并不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据《文汇报》2009年10月13日一则报道称:有学者调查发现,上海市学生中喜欢田径运动的学生人数不足2%.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不无关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任,《田径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然而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的调查,认为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无论在理论上或者在实践中,都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提高认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作者拟就紧扣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深化田径运动课程改革,以有效提高田径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转变中小学生对待田径运动的态度和提高中小学田径运动教学效果方面,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田径运动是走、跑、跳、投的身体运动,它包括田径竞技运动和田径健身运动.田径竞技运动包括径赛和田赛、公路赛跑、竞走、越野赛跑和山地赛跑.田径健身运动包括一般的走、跑、跳、投和简化了的田径竞技项目.发展至今,田径运动不仅有众多的运动项目、姿势和动作,而且还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教学法、训练法、锻炼法、场地器材设施、竞赛组织和裁判法等理论知识体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以田径运动为内容的术科教学科目.田径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应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与措施一起,为实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目标服务,其中的关系如图1.
图1 课程教学内容要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从上述的分析和图1所示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田径课程和田径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关系在于:在田径运动的技术和理论内容中,具有很多构成田径课程内容的“素材”,要从田径运动众多内容中,选择那些符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素材”,构成田径课程的内容,来从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就如人体生理学学科和人体生理学课程一样,高等学校的医学专业和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都开设人体生理学课程,但两者却因培养目标不同,课程内容也存在区别.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课程,主要侧重于从人体生理学学科中选择人体运动时的生理现象和生理过程等“素材”,来构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体生理学课程的内容.
以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存在着追求田径竞技运动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现象,脱离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目标的实际.一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科书,动辄30~40万字,全部的田径运动内容都汇集于教科书中,这与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必修田径课程150学时的教学时数已经不相匹配,教师根本无法完成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学了田径课程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实际开展田径运动教学工作,甚至普遍存在“学的内容用不上,用的内容没有学”的反映,很难唤起中小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喜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时期,应该认清田径课程与田径运动的区别,从田径运动中选择符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素材”,构建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实际的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开展本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工作.
所谓课程的定位,就是指这门课程是为谁而开设,即学习对象是谁.同时还要弄清楚学生学了这门课程以后派什么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课程的内容就可能脱离培养目标的实际,教了很多无用的内容,浪费很多教学的时间.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很好实现.有了明确的课程定位,才能选择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有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效果.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应该定位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即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这一位置上.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田径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学生将来走上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岗位后,具有从事中小学体育课中田径运动的教学,指导课外田径运动锻炼和训练、组织中小学田径运动竞赛以及学校田径运动场地器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定位和主要任务,应紧密联系中小学实际,从完整的田径运动技术和理论知识系统中去选择那些中小学体育教师必备的田径运动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
明确了田径课程的定位以后,还应该明确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指课程的教学内容自始至终贯彻一条什么样的主线.以往选择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竞技体系的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模式.这种竞技体系的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显然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实际和培养高素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要求.因此,应该重新构建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体系.
要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必须十分明确我国学校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对体育的要求和学校教育中体育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于学校教育中体育的目标,路甬祥同志在《时代、科学与教育的未来》一文中提出的“教育中体育的目标在于发展健康的体魄,足以承担人生工作的重负”,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达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了田径课程以后,主要应该是在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上,以田径运动作为一种健身手段,通过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掌握用田径运动锻炼身体的方法,用田径运动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构建健身内容体系的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要从田径运动中选择那些能够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技术动作和有关用田径运动来健身、强身的理论知识,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将“健身”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彻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当然,为主不是惟一,围绕田径健身内容体系这条主线,吸收一些与健身有密切联系的田径竞技运动文化的内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之中也是必要和应该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发展、知识激增的时代.为了培养合格和高素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做到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然而,根据笔者观察与了解,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问题上,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以致加剧了田径课程教学内容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现象.众所周知,由于田径课程通常被认为是一门术科课程,因此,很多教师在谈到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田径竞技运动项目技术上出现的各种新动作,新姿势.认为把一些优秀田径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采用的高、精、尖的技艺纳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就是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什么跑步要“扒地”;跳高要采用“背越式”,跳远要“走步式”;所有投掷项目器械出手瞬间都要“躯干鞭打”等等.其实,这是走入了一个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的误区.田径竞技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高、精、尖的技艺,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它是为了参加比赛,获取优异的运动成绩.这种高、精、尖的技艺,就连经过特殊选材和长期训练的专业田径运动员都难于掌握,要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或者再让他们将来以这些高、精、尖的技艺去教给中小学生,让他们掌握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了.有资料表明,短跑“扒地”技术,是百米成绩在10 s左右时出现的新技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百米要跑12 s左右;中学生百米更是在15 s左右,因此根本不可能掌握“扒地”技术.另外,投掷项目的“躯干鞭打”技术,运动员卧推不在150 kg以上;负重蹲腿不在200 kg以上,根本不可能掌握这种“躯干鞭打”技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广大中小学生能卧推多少?负重蹲腿多少?因此,“躯干鞭打”对这些非专业运动员的大学生和中学生来说,只能是“望尘莫及”,不可能的事了.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绝不能理解为把一些田径竞技运动中出现的新动作、新姿势和高、精、尖的技艺纳入田径课程教学就是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
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首先应该体现在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体育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田径运动教学科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新的理论和方法纳入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体现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实用性,才是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例如,将教育教学科学中发现类教学模式下的发现类教学法引入田径技术教学,来代替传统的给予——接受类教学模式下的讲解示范法.又如,将体育教育教学理论中的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田径课程来更新田径课程技术教学的内容等.其次,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还应该体现在删除了那些脱离中小学身心实际的和纯竞技的内容.而把那些能有效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田径项目,包括经过体育教材化改造过的由田径项目引伸出来的动作,纳入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再次,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还应该体现在重新分析、归纳和提炼出田径运动各项目和动作的基本技术来作为田径技术的教学内容.这种基本技术,有三条标准:一是它是完整技术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技术,不是技术的细节,更不是高超的技术;二是动作的形式和方法符合人体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要求;三是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学习和努力后能够学会和掌握的技术.如果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学习和努力还不能学会和掌握的技术,就不是基本技术,应该坚决摒弃.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在上海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中发现,很多实习生在课堂教学实习从事田径教材教学时,照搬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田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以致形成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成人化倾向和专业化倾向.例如,在短跑教学时,要讲起跑器怎样安装,上起跑器的动作顺序等等.其实,中小学教短跑基本上没有起跑器的.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创造性,并不懂得教学对象发生变化后,方法手段应随之改变.为此,笔者认为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指具有运用自己的知识、信息、技能和能力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新操作方法,并具有改革和创新的活力、意志和勇气.当然,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不仅涉及到高校的管理者,而且涉及到高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为此,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作如下设想.
(1)要对田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以给学生提供进行思维、探索、发现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探索、发现、掌握一些未经教师传授的,但又是体育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能力.
(2)要重视和抓好规律性和原理性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牢固掌握规律性和原理性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并鼓励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术和技能“迁移”和“举一反三”,逐渐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3)要加强课堂提问、课外作业和课后笔记的布置安排.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安排,一直是被教师忽略的教学环节,认为只要把知识、技术、技能传授好了就可以了.其实,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题目选择得当,会给学生留下很多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能够激发和推动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的题目,一定不要停留在“复习”和“巩固”的层面上,要具有思维性、探索性,进而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等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进一步受到关注,田径运动课程的教学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脱节现象逐步显现,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密切结合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的要求应被高校教师重视,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师应围绕田径课程和田径运动的区别问题;田径课程的定位和内容体系问题;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问题;田径课程教学中加强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等诸多问题,以期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价值体系.
[1]孙庆杰.田径[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孙南,钟宇.不同田径教学内容对学生情境兴趣激发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88-92.
[7]叶萌,余涛.高校田径运动教学改革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12):190-192
[8]庄伟.普通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108-110.
[9]吴有凯,曾秀端,潘前.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