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兰,杨茂发,2,3,白智江,马 成,桑维钧,3,宋琼章,刘健锋,2,3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2.贵州大学 昆虫研究所,贵州 贵阳550025;3.贵州大学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
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Don Prodr)属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多年生匍匐草本[1],又称太阳草、石莽草、四季红等,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西藏和广西等省(区)[2],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与活血止痛等功效[3]。头花蓼为贵州传统苗药的代表[4],并于1998年在贵州实现了GAP的规范化种植[5]。近年来,因头花蓼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新品种的引进、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其害虫发生及为害日趋严重,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孙长生等[6]和罗发庆[7]对头花蓼的害虫进行过相关研究,共计报道了4种害虫。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对头花蓼害虫种类以及为害情况的系统研究还鲜见报道。为了给贵州传统苗药头花蓼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9~2012年对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牛大场镇的头花蓼害虫种类及为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于2009~2012年,对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牛大场镇头花蓼种植基地的害虫种类及为害情况进行系统调查。该基地面积80 hm2左右,海拔680 m。
自头花蓼出苗至收获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基地用扫网采集头花蓼上的昆虫,每次采集时尽量覆盖基地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头花蓼,对采集到的成虫即刻毒死并带回实验室制作成标本,对采到的幼虫则带回实验室饲养到成虫再制成标本。同时观察叶片、茎、花上的害虫以及天敌种类,记录各种害虫的发生时间、为害部位及症状、为害程度,以及害虫的天敌种类。主要参考相关文献资料鉴定昆虫的种类[8-14],部分标本请相关专家进行鉴定。
根据采集调查和分类鉴定,共鉴定出头花蓼害虫6目20科37种(表1),其中,种类最多的是鞘翅目,计16种,占43.24%;其次是直翅目,有9种,占24.32%;同翅目5种,占13.51%;半翅目4种,占10.81%;鳞翅目2种,占5.41%;双翅目1种,占2.70%。在这37种害虫中,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双斑萤叶甲、黄曲条跳甲共4种为前人已报道过的为害头花蓼的害虫[6-7],其余33种昆虫尚无为害头花蓼的记载,属首次报道。
在上述已调查发现的37种害虫中,从为害程度来看,为害最严重的是双斑萤叶甲、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稻棘缘蝽和甜菜潜叶蝇,其次是黑守瓜、蓝跳甲、黄曲条跳甲、暗黑鳃金龟和无斑弧丽金龟,其余种类为害较轻。从为害部位来看,为害叶片的害虫共计30种,为害根、茎部为主同时也可为害叶片的害虫共计7种。为害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份。
表1 贵州头花蓼害虫种类及为害情况(施秉,2009~2012)Tab.1 Pests species and their damage on Polygonum capitatum in Guizhou(Shibing,2009~2012)
续表1
在调查过程中,共鉴定出头花蓼的害虫天敌有2目3科12种,均为捕食性天敌(表2)。其中,以鞘翅目瓢虫科最多,占天敌总种数的66.67%。
表2 贵州头花蓼害虫的天敌种类(施秉,2009~2012)Tab.2 Natural enemies of Polygonum capitatum in Guizhou(Shibing,2009~2012)
为给贵州头花蓼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头花蓼害虫种类、为害及其天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头花蓼的害虫有6目20科37种,天敌有2目3科12种。
孙长生等[6]曾对该基地头花蓼害虫种类进行过调查,报道有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双斑萤叶甲、黄曲条跳甲共4种害虫;罗发庆[7]在贵阳乌当区调查发现小地老虎和跳甲为害头花蓼特别严重。本研究结果与上述报道基本一致,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双斑萤叶甲、跳甲等害虫在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中均有记录,并以双斑萤叶甲、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稻棘缘蝽和甜菜潜叶蝇为本次调查为害最为严重,体现了贵州头花蓼害虫种类和为害程度的相似性。此外,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还首次报道了33种为害头花蓼的害虫,其原因可能与栽培制度和气候环境的逐步变化改变了头花蓼害虫种类的格局和分布有关。
本调查明确了头花蓼主要害虫种类,简记了各害虫的发生时间、为害部位及症状,为头花蓼害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由于本研究仅局限于1个基地的调查工作,还不能完全反映贵州省头花蓼害虫种类的发生情况,今后调查研究工作的范围和深度需进一步拓展。
[1]白佩瑜.中国植物志:第25卷第1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7.
[2]江苏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61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6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46.
[4]包 骏,冉懋雄.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147.
[5]周 涛,金艳蕾,吴 钰,等.贵州头花蓼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2):1 511-1 517.
[6]孙长生,梁 斌,李孟林,等.头花蓼规范化种植技术[J].中国现代中医,2007,9(1):36-39.
[7]罗发庆.头花蓼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7):100,124.
[8]郭振中.贵州农林昆虫志:卷1[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1-499.
[9]郭振中.贵州农林昆虫志:卷2[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1-592.
[10]郭振中.贵州农林昆虫志:卷3[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361.
[11]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志:1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410.
[12]萧采瑜.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330.
[1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天敌昆虫图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300.
[14]虞国跃.中国瓢虫亚科图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