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良 陈 华 丁世峰 卞康亚
(江苏省大丰市植保站 224100)
1998年,大丰市开始大范围种植Bt基因抗虫棉以来,棉铃虫发生数量逐年下降,棉盲蝽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在实际监测中,由于棉盲蝽和烟粉虱等害虫的趋光性与鳞翅目害虫存在差异,自动虫情测报灯难以诱捕,影响了田间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因此迫切需要应用适合的监测工具和开发相关配套技术。为探索Bt棉田害虫和天敌昆虫的种群演化和发生危害规律,改进监测手段、开发相关监测技术、提高测报水平,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我站选用了佳多频振式PS-15Ⅱ12#、16#杀虫灯对苏北沿海棉区棉盲蝽、棉铃虫诱集效果及其对棉田天敌影响进行初步试验,现总结如下。
诱捕器械为佳多频振式PS-15Ⅱ12#、16#杀虫灯,棉花品种为冀杂1号等转Bt基因抗虫棉,主要诱集对象为棉盲蝽、棉铃虫及棉田天敌。
试验设置2个监测点,监测点1设在江苏省大丰市大中镇阜北村承包户棉田内,北纬33°13.735′、东经120°27.803′,试验田面积1667.5m2;监测点2设在江苏省大丰市大中镇大新村承包户棉田内,北纬 33°13.415′、 东 经 120°26.722′, 试 验 田 面 积2001m2。每点设置佳多频振式PS-15Ⅱ12#杀虫灯、16#杀虫灯两处理,两灯南北相距500m,不设重复。同时,在监测点1设置棉铃虫性诱剂3盆,每盆南北相距100m。挂灯观察时间为2010年7月10日~9月15日,系统观察2代棉盲蝽成虫盛期,3、4代棉盲蝽,3、4代棉铃虫发生期。
按照《棉盲蝽测报技术规范》(试行稿),在棉盲蝽等害虫发生期,每天傍晚18时定时开灯诱测,第2d 6时准时熄灯,逐日记录灯下棉盲蝽、棉铃虫数量及当日天气情况(温湿度、风速、有无雨情等),并比较两灯诱集的异同点。同时调查田间虫情发生动态数据,并与灯诱数据进行比较。
表1 12#、16#杀虫灯对2、3、4代棉盲蝽的诱集效果
由表1可知,12#杀虫灯诱集 2、3、4代棉盲蝽总数分别为 1 头、3 头、2 头,16# 杀虫灯诱集 2、3、4代棉盲蝽总数分别为1头、2头、2头。两灯对棉盲蝽诱集量均偏少,两灯之间可比性不大。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与2010年7~8月雨水较少,棉盲蝽发生较轻有关。表现比较明显的就是往年9月份农户放弃防治后,棉盲蝽百株残虫量均在10头以上,2010年9月份以后百株残虫量只有0.57头,靶标代表性不足。二是两种杀虫灯对棉盲蝽诱集能力不强,仍需进一步改进。
由表2可知,12#杀虫灯诱集3、4代棉铃虫总数分别为5头和69头,16#杀虫灯诱集3、4代棉铃虫总数分别为4头和64头。两灯诱集3代棉铃虫数均偏少,与同期性诱剂、系统点卵量的表现趋势一致,可比性不大。两灯诱集4代棉铃虫数均在30头左右,两灯之间在诱虫数量、峰期表现上趋势一致。与同期性诱剂、系统点卵量相比,诱虫数量略多于性诱剂,峰期表现略早于性诱剂2~3d,更接近于系统点卵量。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棉铃虫的蛹期因性别而有不同,一般雌蛾短于雄蛾,发蛾初期雌蛾多,盛期雌雄蛾相等,末期雄蛾多。杀虫灯雌雄蛾都诱杀,而性诱剂只诱杀雄蛾,所以表现出差异性。两灯合计诱杀3代虫数9头、4代虫数133头,代次之间诱虫总量差异较大。这主要与2010年大丰市3代棉铃虫发生偏轻,4代发生偏重有关。两灯合计诱虫量代次间的差异性准确体现了田间实际发生情况。
表2 12#、16#杀虫灯对3、4代棉铃虫的诱集效果
初步观察两种杀虫灯,仅零星诱杀瓢虫、草蛉成虫,对天敌杀伤力较小,不会影响棉田天敌种群数量。
两种杀虫灯对棉铃虫诱集能力较强,可用于棉铃虫测报和防治。对棉盲蝽诱集能力较差,仍需进一步改进和试验,建议在2代棉盲蝽成虫盛期(6月中下旬),全年棉盲蝽从田外寄主大量向棉田迁移高峰期再试验1次,进一步验证对棉盲蝽的诱集效果。两种杀虫灯对棉田天敌较为安全,不会影响棉田天敌种群数量。两种杀虫灯在田间接电繁琐,成本高,而且不安全,最好改用蓄电池或太阳能作为能源,阴雨天、晴天均可使用。两种杀虫灯在阴雨天气接虫袋灌积大量积水,会冲刷、泡烂诱集到的蛾类翅膀和盲蝽,如做测报,不易辨别害虫种类。建议测报型杀虫灯在漏虫口增加雨水导引槽,使雨水分流,不影响虫类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