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一阳, 彭宗祥, 牛翔宇
(1.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2. 上海理工大学 研究生部,上海 200093;3. 上海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处,上海 200093)
进入“十二五”以来,创业教育已在我国高校中普遍深入展开,许多高校根据所处区域经济环境和产业特征,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和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探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模式。上海有着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等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创业知识教育、创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创造了条件。
由于创业教育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并受长期以来固有的专业教育模式的束缚,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上,会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创业教育很难找到固定的模式。在此,结合高校自身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方式,寻找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
为了全面详细地了解上海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同时使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此次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获取数据。调查问卷面向上海理工大学等5所大学的 700名在校大学生,被调查大学生的专业涵盖理工科类、经管类和人文艺术类等,年级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调查对象情况见表1。
根据调查研究目的,问卷内容主要涉及 4个方面。分别从基本信息、实践经历、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认识和看法、创业价值观及创业准备[1-2]4个模块进行考量,问卷调查内容见图1。
表1 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对象概况Tab.1 Respondents’ overview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图1 创业教育现状问卷调查主要内容Fig.1 Main conten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调查问卷共发放700份,回收659份,剔除无效问卷 24份,有效问卷共计 6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7%,问卷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为了了解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情况,问卷设计了“若没有创业打算,是否认为创业教育有必要”、“是否选修过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以及“所修创业教育课程对创业理念的导入效果如何”等问题进行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有 71% 的学生认为,即使暂无创业打算,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说明学生有接受创业教育的需求以及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认同。
就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而言,有52% 的被调查学生表示选修过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说明了创业教育开展的受欢迎程度较高。事实上,许多高校已逐渐重视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并将创业类课程设为必修类课程[3]。
在选修过与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 330名同学中,有21.5% 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效果显著,51.5%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课程有一定效果,27%的学生表示对创业课程效果“没感觉”。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学生对现有创业教育课程效果的认同,也反映出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仍有待完善。
另外,在回答“未来是否有创业打算”一题中,有46% 的学生表示未来有创业打算,充分表明了上海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以及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为了了解不同年级、专业、生源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差异,该调查以性别、年级、专业和生源籍贯为调查自变量,考察不同学生对创业教育需求的差异。分析采用交叉分析及Scheffe和LSD比较分析,所有分析过程在SPSS16.0上完成。
调查分析显示,调查对象中,认为课程效果显著的学生中66.2% 是男生,说明男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显著高于女生。
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认同也存在显著差异。认为创业教育课程效果显著的学生中,39.4% 来自理工科类专业,32.4% 来自人文艺术专业,28.2% 来自经管类专业。认为创业课程有些效果的学生中,理工科类占 38.8%,经管类占25.9%,人文艺术类占35.3%。而对创业课程“没感觉”的学生中,经管和理工科类专业各占28.1%,人文艺术类专业占43.8%。
1. 不同专业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评价差异
不同专业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效果评价呈现差异,其原因如下:经管类学生已在其专业课中涉及了较多的企业运作管理类知识,而理工科学生对此类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对相关创业管理知识的需求较强烈,对掌握的专业技术转化商业价值的需求也更明显。这是理工类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效果评价较高的原因之一。
2. 不同年级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评价差异
不同年级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也存在显著差异。认为创业教育课程效果显著的学生中46.5% 来自硕、博研究生,19.7% 来自大三、大四的学生。而所有大一、大二学生中,认为创业教育课程效果显著的为 15.6%。在对创业课程选择“没感觉”的全部学生中,56.2%是大一、大二学生,硕、博研究生只占 11.2%。创业教育课程效果评价差异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效果评价的差异Tab.2 The differentiation in curriculums evalu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various basic variables %
因被调查者的个人阅历、专业知识和未来职场规划上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创业类课程的关注程度不同,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总之,对创业类课程评价效果显著的学生中,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男生高于女生,研究生高于本科生,理工科学生高于经管和人文艺术类学生。
为了了解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创业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需求,问卷从“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最想了解的创业知识”、“担任创业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排序调查。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需求排序Tab.3 Curriculums install and demand rank ordering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学生对“认为有效的创业课程设置排序”选择,排在前两位的课程分别是“创业实习”和“专业创业管理课程”,排在第三、第四位分别是“将创业课程融入本专业课程”和“短学期实践课程”。调查显示,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要求更注重于创业管理和创业实战,更希望得到创业实践的机会以及接受专业的创业管理课程培训。单一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和就业指导等基础创业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需求,需要提供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创业教育[4]。
学生对“最想了解的创业知识”的选择排序依次是:初创企业管理知识、技术管理、法律法规、金融财务知识。而对市场营销和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的了解要求相对较低。其调查结论可为高校专业负责人和教学管理者在课程设置和编制教学计划时提供参考意见。
关于创业教育师资情况调查,学生对“担任创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问题中,选择有“创业经验”和“实践经历”两项的学生远高于其他选项。学生对创业师资的要求,最突出的是希望得到“创业人士”直接辅导。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亲临创业”和“实践创业”的教育需求之迫切,也说明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构成采用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年级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需求有所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有效配置创业教育资源,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也可减少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两张皮”现象产生。
1. 不同年级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需求差异
对于创业课程的设置,本科生与硕、博研究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科生注重于创业实习类课程,硕、博研究生注重于与本专业和自身研究方向相关的创业管理课程。原因分析,可能是硕、博研究生大多有过工作或实习经验,或者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更需要在专业领域或实践环节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将创业教育与自身专业和其研究方向相融合。
2. 不同专业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需求差异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学习创业课程类别也有所差异。数据显示,经管类、人文艺术类的学生更强调接受专业的创业管理课程、参加实体公司经营的创业实习,以及希望在本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而理工科类学生则认为目前的专业课程没有或者很难与创业管理知识融合,更容易接受在公共选修课、毕业实习课程、短学期实践课程中接受创业知识的教育。
分析调查结果的原因如下:1) 是对于理工科学生,由于课程总学分(时数)的限制,专业课程计划教学时数较紧,教师只能完成专业理论与知识的讲授;2)专业教师缺乏与其课程知识相关的科技成果应用知识及传授;3)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缺失,效率和效果低下;4)经管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包括市场经济和企业运作的知识,所以学生对尽快接受创业实习和创业管理课程实践的要求更加直接。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和所需要的创业支持,此次调查从“创业动机来源”、“创业中最困难的问题”和“创业中最希望得到的帮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如表4(见下页)。
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最合适的创业时机是“先工作再创业”,排在第二位的是“边学习边创业”,选择“休学创业”的学生仅为4.9%。
调查创业动机的目的在于考察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数据显示,选择“实现个人理想”和“创造个人财富”作为其创业动机的人数合计超过半数,而“就业压力”仅位列第四位。这表明大学生创业动机更多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增值,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的创业价值观,验证了我国青年创业活动类型已向“机会型”转变。
关于“创业中最困难的问题排序”的选择结果表明,“缺乏资金”和“缺乏理想的创业项目”位列前两位,“不懂市场和营销技巧”与“没有勇气承受失败”排在其后。显然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和理想的创业项目是大学生们认为在创业初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关于“希望得到的创业实践支持”的选择,排在前两位的是“创业基金”与“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其调查结论与“创业困难”一题形成互为相反的结论印证,说明大学生渴望得到创业启动资金支持,以及更多、更全面的有关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
对是否有创业打算的调查,不同个人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调查数据(有创业打算)显示:男生显著多于女生;理工类和人文艺术类学生显著多于经管类学生;硕、博研究生显著多于本科生。就生源籍贯而言,来自中西部有创业打算的学生显著多于来自东部的学生,55.3%来自中部的学生有创业打算,53%来自西部的学生有创业打算。同时,56.0%来自村、乡镇的学生有创业打算,这一数据显著高于省会和直辖市学生中 36.0%有创业打算的统计指标。其不同特征学生对于创业打算的统计分析数据见表5。
调查数据还显示,大一、大二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打算)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生,即低年级学生创业热情高于高年级学生。说明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未来职场定位逐渐明确,对创业选择更加理性。
表5 不同专业与学历学生的创业打算Tab.5 Venture intention among students with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
大学校长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创业教育的效果影响极大。只有在学校最高决策层重视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才能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是否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规划;
是否将创业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
是否建立“管理授权”的创业教育机构。
创业教育是一项战略工程和系统工程,不应急于求成,更不能流于形式[2]。创业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营造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发挥教学管理者和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
调查分析表明,不同特征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层次不同,针对不同对象开设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并融入到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不宜“一刀切”,不宜强制设置“必选课程”,这些做法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不仅违背创业教育的初衷,也不符合教育的科学规律。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突破现有专业教育课程教育框架的束缚,创新思维,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学分)替换、现有教学实践环节的充分使用、对学生课外实践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当量课程认定等,均不失是“软着陆”的创业教育课程管理创新的方法。
解决关键问题:1) 课程的合理设置;2) 课程结构的合理设置[5];3) 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当量”评估。
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是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真正缺乏的是稳定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已包括为数不少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经验的教师,他们熟悉学生、熟悉行业发展背景、熟悉新产品需求方向,是宝贵的、稳定的创业教育师资来源。目前这部分潜在的创业教育师资资源还有待挖掘。
“校企双导师”的教学模式[6],是解决研究生校外导师来源的有效方法,也比较适用于本科的高年级阶段。校外导师是创业教育的宝贵师资队伍,尤其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导师更受学生欢迎。
解决关键问题:1) “唤醒”本校的创业教育师资;2) 培育创业教育专业师资;3) 建立校外创业教育师资库。
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肩负的责任,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高校应充分运用各类社会资源,以高校为主体,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四要素的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形成政策扶持,高校支持,企业资助,社会实践的互动模式,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借助政府出台的各项创业鼓励政策,并就鼓励政策对学生进行宣传和讲解;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搭建学生实习平台;与社区、街道合力,建设大学生创业之家等活动都能形成高校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创业教育链。
[1]Sang M L.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 and Korea[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2005, 1(1):27-43.
[2]许进.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基于案例的研究[J]. 教育研究, 2008(4): 99-102.
[3]Sun H Y. The 3-3-3 framework and 7P model for teaching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2011, 3(2): 159-166.
[4]毛翠云. 高校多层次创业人才“2+1+1+X”培养模式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5): 119-122.
[5]Davey T, Plewa C, Struwig M. Entrepreneurship perceptions and career intention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J].Education + Training, 2011, 53(5): 335-352.
[6]于瑞玲. 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D]. 厦门: 厦门大学, 2006: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