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莲娟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 金华 321004)
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开发与传播途径由单向的、线性的知识链转变为复杂的、网状结构的知识网络,这为知识共享提供了较优越的知识环境。一般认为,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传播,可将其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共享和传播相对容易,而隐性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则显得比较困难。知识共享是知识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而研究隐性知识的共享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准和社会价值具有积极的作用。为了探寻研究的突破口,笔者特意查阅了CNKI、重庆维普、万方等大型数据库,仅2013年1~7月,发表有关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文章就有8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两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我国图书馆界对隐性知识的研究现状综述[1];探讨隐性知识的导出技术,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知识创新[2];新环境下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转移[3];以“真人图书馆”活动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与传播[4];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5];隐性知识在图书馆微书评工作中的应用[6];基于隐性知识共享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框架构建[7];隐性知识共享与知识心理所有权的关系等[8]。
上述较新颖的研究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与传播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笔者不想笼统地阐述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问题,而是从细处着眼,着重研究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以便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以诀窍、习惯、灵感、个人技巧等形式呈现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是指图书馆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图书馆内外部环境或图书馆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流,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播扩大图书馆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效应,促进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可促进不同知识在不同图书馆群体之间的充分流动,减少知识资源的重复性投入,以便最大程度地节约知识获取和生产成本,有利于图书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同时,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是实现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的重要途径,隐性知识蕴含在图书馆员工的头脑之中,是图书馆员工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决窍。图书馆隐性知识通过交流、共享及相互转化被其他人所享有,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功用,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其他员工,从而提高图书馆整体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并形成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优势,提高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地位[9]。
图1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类型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类型较多,可以大致分为图书馆员工内部的隐性知识、图书馆之间的隐性知识以及图书馆外部环境的隐性知识3大类型,而其中又包含较多小类,如图1所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将实现这些诸多类型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根据前文对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含义、社会价值以及诸多类型的分析,笔者提出建立图书馆知识资源整合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隐性知识共享的交流机制以及信息技术实现机制为实施方案的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实现机制,以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见图2)。
图2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
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共享的重点应该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和管理。对于图书馆来说,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占了较大部分,并且多数隐性知识存储于员工和组织内部,一般较难实现共享。建立图书馆知识资源整合机制,挖掘员工的隐性知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推动高校图书馆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关键。根据隐性知识的特点(如经验知识、不易于语言表达等),需要个体之间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借以沟通来分享隐性知识。高校图书馆应该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博客、微博、知识库、BBS论坛等方式,帮助图书馆员和用户参与交流分享,从而发挥馆藏资源的信息传递和知识服务功能。利用相关的图书馆网络管理平台分享和交流新观点,使得图书馆员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对读者的指导;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对图书馆员的知识资源进行评价和建议,实现二者的有效互动,推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10]。
已有的研究认为,建立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这对于隐性知识的共享是较有裨益的。图书馆也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首先,图书馆应营造关爱、尊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图书馆事务的管理,使员工有机会表现自己,为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创造条件。其次,图书馆应充分考虑馆员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符合其个人不同需要的激励机制,如职务晋升、自我尊重、荣誉、工资福利等,这将有效地激发隐性知识共享。另外,还应考虑员工个人价值的体现和社会身份的象征,对其实行一定的精神激励。图书馆对知识型馆员除了物质激励外还要考虑外出培训、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授与管理权限等,以满足其提升个人知识资本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需求。同时,图书馆应帮助馆员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倡与发扬爱岗敬业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也是促进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手段之一。
隐性知识的共享离不开良好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机制是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也在应用QQ、Wiki、SNS虚拟社区等多种交流工具来实现与读者的网络交流,进而更好地开展服务。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通过QQ和面对面的交流来构建隐性知识共享的交流机制。图书馆每年都有一些员工退休,同时也会增加新的成员,这些新成员往往处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较少,一般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通信。他们初来时,面对面的交流应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可通过成员的自我介绍或是经验之谈来加深成员间彼此的了解及信任程度。在图书馆员彼此熟悉和建立信任关系之后,可推行通过QQ交流的方式来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因为QQ不仅可以实现一对一的即时共享交流,而且可以实现群体即时共享交流,并支持视频、音频、文档等多种文件的上传和共享,可以说是现代网络一种功能特别强大、内容极其丰富的交流工具和手段[11]。通过QQ,图书馆员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经验、灵感、感悟等,无形之中促进了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另外,图书馆员利用手机版QQ实现了与同事、朋友等随时随地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了较强大的技术支撑,我们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网络交流工具等可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识别、获取与分析,更大限度地实现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共享。首先,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方便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图书馆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工作经验、方法、灵感,图书馆内部大量的个人和组织的隐性知识等都可以通过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知识资源整合,以便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服务、Web2.0、可视化等技术,通过微博、RSS(信息聚合)以及Wiki(多人协作交流)等新兴大众工具,搭建图书馆隐性知识交流平台,如组建学人博客、网络虚拟社区(SNS)等。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网络平台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将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还为知识共享各方的及时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从而促进了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12]。
新形势下,有效地开展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隐性知识共享则是高校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创新、提升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分析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4种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当然,隐性知识共享是一项相对较难的工作,高校图书馆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循,应该酌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与完善。
[1] 刘志国.我国图书馆隐性知识研究述评[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1):14-18.
[2] 王晨俊,叶春峰.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导出与知识创新[J].当代图书馆,2013(1):12-14,37.
[3] 马丽.Lib2.0环境下的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J].科技视界,2013(12):98-99.
[4] 杨云芳,程莲娟,吕永红.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与传播途径研究——基于“真人图书馆”活动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6-120.
[5] 赵凯慧,李敏.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1):105.
[6] 覃铭添,蔡晨.隐性知识资源在图书馆微书评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界,2013(2):41-44.
[7] 刘菲.泛在理念下隐性知识共享的图书馆IC逻辑框架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4):63-65.
[8] 刘人境,张谦,阂文文.知识心理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3-22].DOI:10.6049/kjjbydc,201206009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130322.1549.025.html.
[9] 刘瑞香.基于博弈论的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J].情报探索,2012(8):42-44.
[10] 陈冬梅.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6):37-39.
[11] 杨海娟.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的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69-73,108.
[12] 陈连娣.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实现的行为分析——博弈论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