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
(山西煤炭编辑部 编辑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深秋十月,寒气渐袭,金色褪去,白色微露,让人不禁想起了雪莱的那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煤炭库存下降,部分煤价小幅上涨,煤炭运费上涨……种种迹象是否预示着长期冰冷的煤市即将升温?面对“金九银十”,迎 峰 度 冬,久处“深冬”的煤炭行业的春天究竟还有多远?对此,《山西煤炭》近日专访了煤炭市场专家李朝林。
《山西煤炭》:截至目前,煤市下滑已一年半的时间,您认为煤价迟迟不能复位的原因是什么?
李朝林:根据秦皇岛煤炭价格的变动情况,应该从2011年11月底就开始了本轮煤炭价格下滑,煤炭价格下滑,虽然中间曾有上浮的情况,但上浮时间是短暂的,应该整体上都呈下滑趋势,短期上浮只不过是下滑过程中的波动而已。
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煤炭价格下滑后,目前煤炭的价格和前几年的高价位相比大幅度降低,并会保持在较长时间内。煤炭价格不可能再恢复到前几年的高价位,除非人为造成非正常的煤炭供应紧张,或急剧的纸币贬值、通货膨胀,或其它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而煤炭市场价格目前应处于正常价位。因此,煤价回归到煤炭“黄金十年”的高价位水平,难度较大。由于煤炭供过于求的形势不可能终止,来自进口煤炭的竞争不可能终结,导致煤炭价格不可能回复到前几年的价位水平。与国际煤炭市场的价位相比,我国的煤炭价格不仅回复上涨的可能性比较渺茫,而且保持目前价位不继续下滑的压力也非常大。
今后煤炭价格不可能大幅度回升,煤价下滑压力依然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煤炭市场疲软, 煤炭产销量整体负增长
2013年,由于宏观经济减速,煤炭需求增加减速,煤炭市场疲软,市场供过于求,煤炭价格不断下滑。为了稳定市场,缓解供过于求的严峻局面,各省都不同程度采取了以销定产措施,部分省区煤炭产量同比增速出现了负增长,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去年。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煤炭产运销量全面下降。从煤炭产量来看,自今年一季度末全国煤炭产量同比持续下降,且降幅不断扩大。今年前7个月全国煤炭产量21.3亿吨,同比减少7 800万吨,下降3.5%;全国煤炭销量20.7亿吨,同比减少8 400万吨,下降3.9%;16个省区煤炭产量出现同比下降,国有煤矿产量普遍增加;一些地区地方煤矿出现了了大量停产、减产现象,前5个月非国有煤矿产量同比下降13.9%。
二是国民经济发展减速,国内煤炭需求增速继续放缓
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开展修旧利废、技术革新,应对危机
从全国煤炭消耗量来看,虽然整体上消费量还在增加,但由于煤炭进口量增幅急剧增加,挤压了对国内煤炭的需求空间,造成对国内自产煤炭需求不仅没有增加,而且出现了相对减少的情况。在我国,电力、钢铁、化工和建材四个行业是主要耗煤产业,四大行业对煤炭需求增速持续放缓。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国煤炭消费19.3亿吨,同比增长1.8%,增速比2012年回落1%,比2011年回落7.6%。从主要用煤行业分析,全国用电量增速回落。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增长5.1 %,回落0.4 %。炼焦煤需求增速下降,钢铁产量环比下降。上半年粗钢产量同比增长7.4 %,保持了较快增长。6月份全国粗钢产量6 466万吨,同比增长4.6 %,但日均钢产量下降。日均钢铁产量由4月份的218.8万吨下降到6月份的215.5万吨,下降1.3 %。电煤需求低速增长,全国用电量增速回落。水电继续较快增长,火电增速依然偏低。上半年全国发电量24 3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 %,其中水力发电量同比增长16.6 %,火电增长3.4 %。
三是煤炭产量过剩,库存积压比较严重
今年以来,我国煤炭生产、运输、消费增幅回落,库存上升,价格下降,市场由年初的基本平衡转向总体宽松,主要煤种产品过剩比较明显。近几年,煤炭产能释放加快,十一五以来到现在七年多的时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2.3万亿,影响了大量产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以来,新增产能陆续进入投产期,年平均增加煤炭产能4亿吨,产能建设超前,市场过剩压力不断加大。近几年,新增产能将超过20亿吨。而且在建规模也要超过11亿。据国土部数据,去年已颁发采矿许可证煤矿14 407个,证载产能为40.7亿吨,还有国土部划定矿权范围能够超过7亿吨。煤矿产能建设大幅超前,且数字惊人。从数据来看,2010年到现在的三年情况来看,全国每年新增的产能都在4亿吨左右,今年的产能还要超过这个水平。由于煤炭市场疲软,煤炭销售不畅,各地煤矿库存都在不同程度增加,库存积压非常严重,库存总量一直处于高位水平。6月末,全社会煤炭库存2.98亿吨。其中,煤炭企业存煤8 990万吨,比年初增加659万吨,增长7.9%。同比增加l 268万吨,增长16 %;重点发电企业存煤7 398万吨,比年初减少715万吨,下降8.8 %,同比减少l 727万吨,下降18.9%,存煤可用21天。
四是煤炭进口不断增加,大型电企加大采购量
由于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国际煤炭需求减弱,中国是全球煤炭消费的第一大国,国内和国际煤炭市场相比价格偏高,这就为国际煤炭大举进口中国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中国海关统计,继2011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煤炭进口国后,2012年中国进口煤炭2.9亿吨,比2011年增加1.076亿吨,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并已连续四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与此同时,2012年中国出口煤炭928万吨,为1986年以来新低,也是1987年以来煤炭年出口量首次低于1 000万吨。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我国煤炭净进口持续增长,1—7月全国累计进口煤炭1.87亿吨,同比增长14.1%。前7个月累计出口490万吨,同比下降22%;净进口1.82亿吨,同比增加2 450万吨,增长15.5%。目前,进口煤冲击不仅影响沿海地区,而且影响到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地区煤炭市场,甚至已波及重庆等西南地区。据了解,为降低购煤成本,国内大型电力企业纷纷抢购外贸煤炭,继续扩大进口规模。预计,五大电力集团之一的华能集团今年进口量会比去年有所增长,预计达到3000万吨;国电集团去年进口煤1100万吨,预计今年进口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进口煤低价登陆国内市场,迫使国内煤企放下煤老板身段,进一步压低煤炭价格,实施“薄利多销”的战略,与进口煤展开竞争。
《山西煤炭》:当前,煤炭库存下降,部分煤价小幅上涨,煤炭运费上涨,种种迹象是否意
气化山西助推煤炭大省转型跨越发展
李朝林:最近,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煤炭消耗有所增加,加上各地煤炭企业采取了适度的以销定产措施,又适逢冬储煤开始,煤炭市场出现小幅度波动上扬属于正常现象。但是,由于整体上煤炭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消除,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今后不会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再加之煤炭价格上扬的动力不足,根基不牢,上涨的幅度也不会大,只能逐步走上供求平衡,价格趋于平稳运行的正常激烈竞争轨道。
《山西煤炭》:今年煤炭迎峰度夏的状况具体怎样?眼下,即将进入迎峰度冬,煤炭市场持续低靡的局面会有所好转吗?
李朝林:今年迎峰度夏过程中,煤炭市场运行平稳,产品供过于求,煤炭交易持续疲软,煤炭行情持续恶化,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煤炭企业的效益不断下降,煤炭行业的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煤矿停产、经营亏损的紧张局面。今年以来煤炭市场一直是供过于求,市场疲软,价格持续下滑,旺季不旺,淡季不淡,没有出现“黄金十年”煤炭市场淡季供不应求、旺季供应更加紧张、煤炭价格持续上扬的情况。以环渤海港口煤炭价格的变动情况为例:从迎峰度夏开始的六月初至迎峰度夏结束的八月底,煤炭价格持续下滑,没有任何旺季畅销的情况出现。据秦皇岛煤炭网统计, 2013年5月29日至6月4日,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报收610元/吨,与前一报告周期持平。2013年8月28日至9月3日,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报收540元/吨,比前一报告周期下降了6元/吨。在三个月时间里煤炭价格下降了70元/吨,出现了秦皇岛煤炭交易市场历史上鲜见的旺季煤炭价格大幅度下滑的情况。(见图1)
目前,即将进入迎峰度冬时期,由于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不会有大的转变,煤炭市场持续低靡的局面不会结束。虽然由于冬季天寒,供热取暖将会使煤炭需求增多,生活取暖用的无烟煤等部分稀缺煤种或许会出现区域性、阶段性的短时间的煤炭市场活跃、价格上扬的局面,但是,煤炭市场供不应求、严重短缺的情况不会出现,煤炭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扬动荡现象,整个煤炭市场将会在平稳的态势下稳定运行,整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不可能改变。
《山西煤炭》:6月29日,新的《煤炭法》取消了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经营许可证,为中小企业进入煤炭行业松绑。结合当前煤炭行业现状,谈一下您对此的看法?
图1:环渤海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走势图
李朝林:《煤炭法》修改的最大亮点是取消了已使用了近十年的煤炭经营许可证。煤炭经营许可证的取消,对于打破煤炭交易领域的相对垄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煤炭市场交易环境非常重要,对煤炭生产、煤炭贸易及煤炭需求企业都有好处。取消煤炭经营许可证,相当于给煤炭生产及贸易企业又解除了一条紧箍咒,有利于在煤炭生产经营领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促进煤炭行业的发展。取消煤炭经营许可证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取消煤炭经营许可证有利于拓宽销售渠道,有利于煤炭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煤炭经营许可证是市场供应偏紧的产物,应该寿终正寝;煤炭经营许可证的取消,标志着煤炭交易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 提高。
取消煤炭生产许可证,有利于煤炭生产企业的顺利发展
《煤炭法》修订后取消了煤炭生产许可证,对于煤炭生产企业来说,企业不需要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就可以生产了,无疑给企业争取了时间,减轻了负担,提高了效率,取消煤炭生产许可证减少了政府对煤炭企业的重复监管,减少了煤炭企业管理成本,有利于煤炭企业发展。
取消煤炭生产、经营许可证,对煤炭生产经营企业都有好处,有利于铲除腐败,降低运营成本
终结煤炭生产、经营许可证,政府减少审批环节将有利于煤炭生产、经营企业根据市场状况、资金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实施煤炭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煤炭生产、经营秩序,但是随着煤炭交易市场化和煤炭物流产业的发展,继续利用计划经济手段干预生产、经营反而增加了煤炭生产及市场交易成本,并形成权力寻租。
取消煤炭生产、经营许可证,有利于煤炭生产、经营企业在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不断发展。
《山西煤炭》:不少煤炭企业采取扩量降价的方式抢占市场,这对煤炭市场乃至整个煤炭行业有何影响?
李朝林:煤炭企业采取扩量降价的方式抢占市场是煤炭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近两年来,受煤炭市场需求不足影响,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亏损面扩大,不少大型煤炭企业采取扩量、降价的方式抢占市场,让利不让市场成为大型煤炭企业的明智选择。为什么煤炭企业要让利不让市场呢?一是让利不让市场是大势所趋。煤炭市场形势严峻,价格下滑是大势所趋,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煤炭价格,如果不调整煤炭价格,不让利给客户,客户就会流失,接下来就会丢失市场,从而影响企业资金链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二是让利不让市场是受市场所逼。在煤炭堆积如山,市场供过于求,煤炭价格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如果 丢失了客户,就相当于把市场让出来了,这样势必会更增加企业的发展难度。三是让利不让市场是 “保利又保市场”的必然选择。对于企业来说,在煤炭供过于求,煤炭价格下滑的情况下,既使让利,也是有利的,并不是没有利,只不过利润小一点罢了;保住了市场,这种低利润可以继续保持下去;如果丧失了市场,产品销售不出去,只能将库存消耗在煤矿的煤场里,产品变不成商品,这种低利润也会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无法实现。让利不让市场实际上是为了保利又保市场,只不过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这种利润率下滑了而已。
大型煤炭企业采取扩量降价方式抢占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资源优势、运输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取得竞争的最后胜利,推动我国煤炭行业通过市场竞争手段逐步进入“大矿时代”。不过,随着煤炭企业采取扩量降价方式抢占市场,大集团之间的恶性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煤炭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将推动煤炭价格进一步小幅度下滑,煤炭企业的效益进一步下降,导致一部分煤炭企业关门倒闭,给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
《山西煤炭》:针对当前煤炭现状,您对企业和政府分别有什么建议?
李朝林:目前,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已到了非常危机的转折时期,市场疲软,价格下滑,生产经营效益急剧下降,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煤炭生产经营将不可避免的遇到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搞好煤炭市场营销,渡过企业发展的经济危机,确保企业化危为机,对煤炭企业及政府建议如下: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一是煤炭企业要下大力气压缩煤炭生产经营成本
建设坑口电厂有利于降低煤企成本,减轻煤企负担
煤炭企业在最大限度地减少销售损失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向管理要效益,向压缩生产经营成本要效益。在尽量不影响职工福利待遇收入及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压缩生产性及非生产性支出,降低煤炭生产经营成本。
二是煤炭企业领导带头,要努力践行艰苦奋斗精神
领导干部必须从大手大脚的粗放经营中解脱出来,领导干部在福利、待遇、收入等方面带头艰苦奋斗,以渡过生产经营困难期。
三是煤炭企业对得不偿失,亏损严重的生产企业要进行整顿或舍弃
在“黄金十年”中,煤企可以不讲任何成本去养一些没有效益、甚至亏损严重的企业,现在,市场形势不好,煤炭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再不讲效益地养活亏损严重的企业,就有可能造成煤炭主业经营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整个企业全军覆没。因此,应该根据市场情况及经营情况,有保有舍,轻装参与市场竞争,避免拖累太重,全军覆没。
四是煤炭企业要善于应对竞争,经得起利润平均化的考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面前人人平等,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将会形成,在靠国家政策支持、靠行业垄断或相对垄断获取高额利润甚至暴利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利益平均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经得起利润平均化的考验。
五是煤炭企业搞好煤炭营销工作
煤炭企业要立足国内市场,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挑战。煤炭贸易企业可以把着眼点放在煤炭进口上。
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要降低税费,科学引导
一是进一步采取简政放权、压缩各种不正常收费,降低各种税费,减轻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负担;二是努力为煤炭企业排忧解难,帮助煤炭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三是在煤电联营、煤电互保、煤电一体化等方面多做一些积极的推动工作,推动煤炭企业战胜困难,走出困境;四是适当采取以销定产措施,避免煤炭企业恶性竞争,多败俱伤,导致大批煤炭企业亏损倒闭,给社会稳定、职工就业带来灾难性的巨大损失;五是积极通过政府手段,引导煤炭企业走出困境,渡过难关,走上战场生产经营的轨道,推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