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荣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促进公平三大任务,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改革创新举措,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展开,有的已初见成效,展现了政府治国理政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念、思路、风格。
释放改革红利
不断深化改革是我国政府治国理政的显著标志。在2012年11月21日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座谈会上,李克强副总理首次提出了“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的命题,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在今年3月17日两会记者会上,新任总理李克强指出,我之所以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完善过程中,靠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还有巨大的潜力,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还有巨大的空间。这就阐明了释放改革红利的重大意义。
改革红利的潜力巨大,让人充满期待。那么,如何才能使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已进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更多,诸如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就业创业、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分配不公、社会公平等问题依然突出。要解决这些难题,必然会触及固有利益调整,矛盾多挑战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义无反顾,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韧性攻坚克难,克服利益阻碍,破除体制障碍,才能使潜力变現实,使改革红利充分释放,惠及全体人民。
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重要领域的改革。3月20日,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对职能转变做出了工作部署。3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门分工。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在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时至今日,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完成承诺总数的三分之一,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加大了经济结构改革力度,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等。这些举措,彰显了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的理念和决心。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构想,指出要实现2020年的发展目标,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节约有新的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为什么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背景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解读的问题。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附加值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持续,目前已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从未来发展看,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经济发展的目标。未来的经济增长,需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推动转型升级,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创新动力和改革红利,形成增长的内生力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国际环境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需主动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立足于扩大内需;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经济转型升级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必须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难题;依靠改革促进经济转型,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等。
在我国现阶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对稳增长增后劲具有双重作用,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这种主动“转型升级”,发展也难以稳住、更难持续。今年以来,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制定了在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内与之相配套的宏观政策框架,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关键举措是推动改革创新,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创新动力和改革红利,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增长的内生力量,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些改革创新举措,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使我国经济呈现企稳向好势头。
以政府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简政放权表明了以政府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理念。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管的微观事务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这对促进民间投资、扩大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激发经济社会活力等,都是一剂“良药”。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这不仅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迫切需要,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社会组织和公民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创造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按照这样的角色定位,政府、市场和社会应各守边界,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形成合作互补、共同治理的健康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出现了“越位”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过细,行政审批项目偏多偏繁,行政垄断封锁挥之不去,要素市场管制还没放开,民间资本面临“玻璃门”、“旋转门”等,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市场主体的功能作用,束缚了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活力。因此,实行简政放权,有利于减少对市场主体的束缚,激发市场的活力,也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
根据部署,职能转变的重点是政府向市场和社会放权,突破口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一是向企业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自由裁量权,减少企业税费,防止边减边设,不能取消的要简化审批程序,从重事前控制向重事后监管转变,降低企业和个人创业就业的门槛,使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优化升级,为转型提供“源头活水”。二是向市场放权,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破除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维护全国市场统一开放,促进市场要素流动和公平竞争,发挥好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三是向社会放权,降低公益性社会组织成立的门槛,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减少大包大揽,为社会治理提供空间,发挥好社会力量自我服务、行业自律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作用。此外,还要向地方放权,把由地方实施更有效的审批事项,坚决下放给地方,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的优势;要按照“合并专项,扩大一般”的要求,减少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将适合地方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工作下放地方,为地方履职提供财力保障。
做利当前惠长远的事
无论是制定宏观政策措施,还是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都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利在当前、惠及长远的事。今年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如用短期刺激政策、政府投资可提高增速,但也可能会产生通胀、产能过剩加剧等新的矛盾和风险,无助于解决深层次问题。我们通过权衡利弊,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科学确定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制定了相应的宏观政策,只要处在上下线合理区间,就保持经济总量政策基本稳定;并采取调整支出结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鼓励民间投资、对小微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等组合措施,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内需潜力,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收到积极成效。
今年开展的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同样体现了利当前、惠长远的理念。这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实行简政放权,从近期看可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长远看将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这次改革还强调基础性制度建设,推出了四项利当前惠长远的基础性制度。以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为例,从当前看可避免重复或漏项登记,保障不动产交易的安全,从长远看则可为调控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同时也可为完善公务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健全廉政体系,提供基础制度支撑。
(作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