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升级的几个核心问题

2013-10-21 23:54文魁
前线 2013年10期
关键词:升级消费

文魁

消费升级,是中央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命题。从理论上厘清消费升级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进而采取措施,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推进消费升级的实现。

消费升级的划分

从经济学理论看,消费升级,一般被认为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即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比重的变化,反映消费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如恩格尔系数,以吃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反映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消费水平提升的阶段性。所以,一谈到消费升级,就想到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是必然的,这次中央提出消费升级,需真正把握住的真谛在于两点:其一,消费升帐挂帅,也即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由从属的下位晋升为主导的上位;其二,消费方式的升级换代,也即消费方式随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升级而发生的质变。

消费升级,还应该看作是一个过程。任何升级都会有一个过程,或长或短、或快或慢,其过程的特点由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在环境以及历史条件所决定。消费升级更离不开自己特有的国情、世情和所处时代。我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快,都决定了消费升级过程必然呈现出多元、差异和协整的特点。

在讨论消费升级中,潜藏着对消费级进的不同划分方法。一般来说,直接对消费进行级进的划分比较困难,常常借助相关变量间接进行观测,比较常见的主要有:

按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划分。如,世界银行1999年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划分标准是:760美元为低收入国家、761~3030美元为中下等收入国家、3031~9360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361美元为高收入国家。又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划分消费级进。此外,还有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标准分类反映消费级进的划分。按收入划分消费的级进是可行的,虽然收入并不就是消费,但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收入的级进大致可以反映消费的级进。

按标志性消费品划分。可分为两类:其一,以某种消费品的消费水平为标准,如人均住房面积、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等;其二,以标志性消费品的替代和换代为标准,如,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改革开放后的“新三件”(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的替代,再到近年标志性消费品(电脑手机、产权房、私家汽车)的替代,以及消费品的品质、性能的换代(电子消费品的智能化)等。

按需要层次划分。从经济学基础理论看,消费级进还可以按消费所满足的人类不同层次需要来划分:如,恩格斯曾就未来公有制社会的需要划分为三类: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而马斯洛则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基础理论以人类不断升级的需要,刻画了消费级进的存在和实现规律。

此外,更具时代特征的大级进,我认为可以按消费升级内涵划分:

其一,按消費位势的划分。消费位势,是指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人类社会最初是消费主导的,但进入资本主义经济,消费的地位发生了异化。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收入(消费)是作为结果,而不是作为起决定作用的目的出现的……对于仅仅为了把商品变成生活资料而出卖商品的人来说,消费确实是主导因素。”他预言只有到了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未来公有制社会,消费才会复归为主导地位。现代经济学认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一般认为是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各自的位势是不同的,存在着上位与下位的区别。在投资和出口分别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时,消费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而在投资、出口难以拉动经济增长时,消费则会升帐挂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特殊意义的消费升级,而且这个意义的消费升级会对其他意义的消费升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其二,按消费方式的划分。所谓消费方式,就是消费主体借助消费工具与消费对象结合的方式。人类社会消费方式的演进,存在着显著的消费升级现象,“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马克思的这段话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消费方式的升级。现代社会人类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出现了明显质变的升级,遗憾的是,人们对消费方式及其升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消费升级的根据

消费方式会受到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和约束,但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寻找消费升级的根据,必须从生产方式的变化入手。马克思讲的以刀叉代替手和指甲,应该说是消费工具的一场革命。而消费对象从生肉到熟肉的跃升更是在人类进化中关键的一步。刀叉吃熟肉与用手、指甲啃生肉的不同是正是由于生产方式不同所决定的,其消费方式的进化是由生产方式的进化带来的。

学界对人类生产方式的进化(升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英国《经济学人》(2012年)刊发了《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别报告”,就是依据生产方式的质变对工业革命进行了“级进”的划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晚期制造业的“机械化”催生了“工厂制”,彻底荡涤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组织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是,20世纪早期制造业的“自动化”,创造了“福特制”,流水生产线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主导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的同质化程度和产量实现“双高”。报告认为人类正在迎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数字化”,以此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生产方式。沿着生产方式升级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从与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直接关联的家庭消费到与生产社会化相适配的标准消费、同质消费的消费方式升级脉络,这个脉络的揭示尚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紧迫的现实课题是探寻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的新生产方式会对消费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消费方式的升级会形成怎样的新消费方式,进而提出如何推动消费升级。

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相结合为基础,以“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的应用为代表的一个崭新时代。这个时代的生产方式不同于先加工零部件再进行组装的传统制造方式,而是以3D打印机为代表的快速成型,设计与制造的一体化、流程简化、成本降低;生产系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趋向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成为贸易、信息交流的关键性渠道,同时也构成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大规模定制”意味着产品种类大幅增加,消费者需求更加个性化,供给方主导的生产创新逐步走弱、需求方主导的消费创新逐步走强。

第三次工业革命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消费方式的升级,还会催生和造就新一代消费主体:知识型消费者。知识型消费者不但像传统消费者一样理性地关心产品质量及其性价比,且更加热衷于消费的新创意、自己动手参与设计、享受着消费的独一无二、开发引领潮流的新需求。在此基础上,消费升级会反作用于生产和流通、形成消费推动的经济良性循环。

深刻认识消费升级的意义

对于消费升级的意义,仅仅停留在“三驾马车”轮流换位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三驾马车”的逻辑中,消费虽然升位,但仍然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手段,驱动力并没有真正改变。

新中国的建立,为消费位势的升级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是我们今天能够提出消费升级的根本前提。但是,实践证明,仅有制度基础而不具备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消费升级也是难以实现的。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要求和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束缚了个人消费,消费始终未能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改革开放初期,消费终于得到了重视,但发展生产力的迫切任务,还是使消费一直让位于资本,始终难以真正挂帅。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从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制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民生导向方略的提出,为消费位势的升级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我们看到了消费位势升级的曙光,生产方式的升级将会为消费方式的升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从这一视角看,消费升级对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民生导向方略的落实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消费位势的上升,还不是消费者位势的真正上升,消费异化的消除、消费者主权的确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如我们盖了很多很多的房子,比起过去投资的方向,就住房的性质来说,应该已经是消费主导了,但有些城市,商品房的总量早已超过刚性需求,但仍然有大量的无房者,政府又不得不出台“保障房”、“限价房”、“自住房”的政策,盖出更多的房子,而这些“政策房”仍然有相当的比例闲置。马克思说过“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那么多无人居住的钢筋水泥的建筑是什么呢?奶粉企业贿赂医护人员争夺婴儿“第一口奶”的黑幕披露,以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消费虽然成为主导,但消费者是被主导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们在消费升级中应该进一步深入思考的。

升级版消费的特征

消费升级,必然形成新型消费方式。升级版的消费方式,会出现以下特征:

个性充分释放的消费生态。传统消费方式,同福特制“大规模生产”相适应,是消费的同质性和规模化,吃穿住用的消费品都是在统一的系列和规格之中,就是有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也是在供应者提供的品种之中,数量极其有限、质量不尽如人意,消费者个性受到极大压抑。而升级版的消费方式,消费者个性得以充分释放,而整个社会将适应个性消费的释放,逐步形成与之协调共生的生态环境。

强大的公共性消费服务平台。在升级版消费方式中,另一个特征却是与个性张扬并行不悖的共性扩张。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趋向数字化、智能化,不仅会使生产系统焕然一新,而且也会改变消费系统,互联网在成为贸易、信息交流的关键性渠道的同时,也会把消费者联络起来,构成整个消费活动的重要公共基础平台。这种共享性公共消费基础设施的扩张也是升级版消费方式的重要特征。

加速增长的信息消费。信息消费,是升级版消费方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消费升级的关键标志。信息消费全面反映了由生产方式革命对消费升级的要求。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把发展信息消费提升内需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层面。《意见》要求,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等方式,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

日趋成熟的理性消费。消费的升级肯定会出现消费热点,但消费热点决不是消费升级的追求;理性的消费升级肯定会提升消费水平,但不是单纯的高档消费、奢华消费;理性的消费升级肯定会扩大消费规模,但不是对资源环境的掠夺式消费。相反,理性消费反对华而不实的浪费,追求物美价廉的实惠。随着消费者对自身需要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對消费对象认知能力的提升,饮鸩止渴式的消费会越来越少,去非理性将伴随消费升级的整个过程。安全消费、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将成为升级版消费的主旋律、节俭与简洁或许成为消费的新时尚。

诚信可靠的消费品质。消费升级不会齐步走,必然是非均衡发展。中国的消费品质在全国各地区、各群体之间非常不平衡,在部分人群已进入高品质消费的同时,大部分群体的消费品质却亟待提升,所以升级版消费方式必须涵盖整体消费品质的提升。消费品质既包括消费品质量、也包括消费服务水平,内容非常丰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公平和谐的消费秩序。升级版消费方式,还必须体现全国范围和整体系统的升级。消费升级不能只是个别群体、个别地区的升级,必须体现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和协调有序。其中,消费的公平是其显著特征之一。收入差距过大、贫富两极分化,只是少数人可以享受的游艇、飞机的消费乐趣,无论如何算不上国家的消费升级。

(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

责任编辑:沈 聪

猜你喜欢
升级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字词升级
消费降级了吗?
字词升级
字词升级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第九章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