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进各的“村”各入各的“户”

2013-10-21 20:47钱理文
前线 2013年11期
关键词:进村农委入户

钱理文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在征求基层单位、群众意见时,存在听不到群众尖锐意见的问题。市委农工委、市农委认为听不到意见,就是群众提的无声的意见,没有问题本身就是问题。群众不想讲、不敢讲、不愿讲,归根究底在于缺少一个群众讲真话的好环境,也在于群众讲了真话后有没有用、讲了真话后的整改结果问题。

为让群众说真话、讲实话、掏心里话,找准“三农”发展和机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开展了“进村入户”活动。在两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带动下,机关104名党员干部自费吃住在农家,同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拉家常、交朋友,了解群众愿望,倾听群众诉求,并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逐一分析原因,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积极为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进村入户” 活动使市委农工委、市农委摸清了群众需求、找准了突出问题、锤炼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干部们普遍感触很深、收获很大,在实践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群众路线教育课,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进一步强化了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进村入户”是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倾听群众声音的好做法,对于我们所有领导机关来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村”、自己的“户”,走进去定能听到民声。

深入群众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我们今天大力倡导机关干部下基层,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问题,更要解决同群众的感情问题。就如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干部们说, “进村入户”拉近了我们与农民的距离,增强了与农村的感情。这种感情和感动必将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必将成为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动力。他们无论是结合城镇化建设的调研、减煤换煤政策的制定、农宅改造确户等工作进行了进村入户,还是利用回农村老家探亲访友时进村入户,都坚持面对面,走访座谈听民声;坚持点对点,深入调研摸实情;坚持手拉手,结对共建促发展;坚持心连心,走访慰问献爱心;坚持实打实,解决难题办实事。有的同志在日记中动情地写道:身上流下多少汗水,心中凝聚多少真情。只有双脚沾满了泥土,我们才能走进群众的真实生活;只有坐在农民的炕头,我们才能了解群众的酸甜苦辣。的确,农工委、农委干部在“进村入户”中,通过与群众朝夕相处、促膝谈心,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真切体验到基层群众的善良质朴和对党发自内心的拥护;通过身下基层、心入基层,对群众的期待愿望感同身受,增强了对农民群众的感情;通过主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深入群众是践行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服务群众的好形式。市委农工委、市农委机关干部通过“进村入户”认识到,一是做好“三农”工作,必须贴近农民。他们说,“三农”政策好不好?“三农”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归根结底要问基层、要问农民。只有视农民为亲人,把自己当农民,亲身感受农民的喜怒哀乐,才能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只有用农民的语言说话,才能听到农民的真话、实话和心里话。二是做好“三农”工作,必须符合实际。他们说,服务“三农”必须了解“三农”。只有了解农业的真实情况、农村的实际需要和农民的内心想法,获得可靠、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决策才能更加符合农村客观实际,更加合乎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只有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才能把工作扎扎实实做到农民心坎里。三是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向基层学习。他们说,实践证明,“三农”工作取得突破,活力和源泉都在基层和农民,未来的创新发展固然要重视顶层设计,但关键还在于如何对待基层的探索和农民的创造。只有把基层和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拜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探寻打开工作思路的钥匙,才能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就像有的同志谈到的那样:只有到基层去,才能真正汲取需要的养分;只有到基层去,才能增添为民服务的动力;也只有到基层去,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方法。

我们的机关干部大都学历高、见识广、能力强,但确有一些同志常年埋头于文山会海,远离基层一线,缺乏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深刻了解,缺少严格的党性锻炼和基层艰苦环境的历练,对基层的困难和群众的疾苦体验不够。现在交通越来越便捷,但我们的一些干部离农民群众有时反而更远了;科技越来越发达,而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时反而更少了;干部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了,但讲的话群众越来越听不懂了。特别是年轻同志,不少人是出学校门进机关门,讲起宏观形势、书本知识滔滔不绝,但与群众交流却自说自话、结结巴巴,讲的话群众听不懂、也不爱听,群众讲的话他也听不懂,基本的沟通交流都有阻隔,又怎么谈得上做好群众工作、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呢?市委农工委、市农委“进村入户” 活动告诉我们的干部,只有真正走下去,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知道办公大楼与民间小路的远近,才能体会与普通百姓感情的深浅,才能明了办公室决策与田间地头生产生活实际的差距,才能自觉培养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也只有经常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与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结对子、拉家常、交朋友,才能听到基层最真实的声音,把握基层最生动的脉搏,出主意、作决策才不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深入群众是解决“四风”问题、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这次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干部们“进村入户”自费吃住在农家,每天冒着高温酷暑到地头、进大棚、看项目,体现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基层一线经受了考验、磨炼了意志、丰富了阅历。

村镇建设处党支部通过此次进村入户活动,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一是过去到乡镇村了解情况多,深入农户问计于民不够;二是过去到基层看好的典型多,深入落后差的领域发现问题不够;三是制定落实政策考虑一般性群体多,对特殊群体考虑不够。各处室针对在“进村入户” 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对照自身职责和群众期盼,反思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他们认识到,有些政策与农民群众的需求不对接,如今年的农宅抗震节能改造政策,原定的重点放在房屋加固抗震上,但实际上农民最需要节能保暖改造,这就造成了政策与农民需求的脱节。这体现在作风方面就是决策过程中对基层实际缺乏深入了解、广泛听取农民群众意见不够。又如,有的政策存在连续性不够问题,如农村公共设施后续的管护措施跟不上,维护成本较高,特别是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干脆听之任之,公共设施难以持久发挥有效作用。究其根源,就是工作缺乏系统性、长远性考虑,存在短期思想、简单思维。再如,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群众反映,当前一些工作陣势很热闹,效果却落空;一些工作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政府很积极,群众不“买账”等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整改,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他们认识到这些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市委农工委、市农委“进村入户” 活动告诉我们的干部,基层是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的大课堂,干部成长成才必须深入基层加强实践锻炼。实践证明,经过基层工作磨炼,干部做群众工作、处理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干部作风就有明显改善。如果我们的干部各进各的“村”、各入各的“户”,认真对照群众意见查问题、找差距、明方向,对群众想什么、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就会有更真切的了解;对什么样的政策是好政策,怎样抓才能把政策和工作落实好,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对进一步完善、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会有更强烈的责任感。了解民情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要扎根到基层;倾听民意必须切实转变作风,要拜群众为师;政策制定必须立足工作实际,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

要把深入基层作为机关干部的必修课常抓不懈

作风建设贵在坚持、难在坚持,只有常抓不懈、日积月累,才能收到实效。当下有这样一种观点:现在是信息时代,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越来越广,机关干部完全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通信交流工具体察民情,不一定非得亲自下基层。但在任何时候,“键对键”都代替不了“面对面”。 市委农工委、市农委“进村入户” 活动告诉我们,要把深入基层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机关干部下基层的长效机制,使之成为机关党员干部的一种行为习惯和自觉追求,切实把作风建设的成效体现在推进实际工作的发展上。

要把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加强实践锻炼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要让党员干部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到困难较多的地方,到群众意见较大的地方,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真正摸清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实践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不断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建立健全基层需求调查制度,要在决策事前事中事后征求群众意见。我们的政策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最有发言权。实践证明,“闭门造车”、“唱独角戏”,就难以作出科学决策,更难以在群众中得到落实。谋划工作、制定规划、出台政策,都要尽可能地扩大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范围,都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要着力解决深入基层中发现的突出问题。针对深入基层中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梳理,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研究制订整改落实方案,建立工作台账,明确目标任务、时限要求、方法步骤和责任主体,确保整改工作事事有著落、项项有结果,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进村农委入户
进村入户的路上
入户盗窃的罪与非罪
冬夜听雨
连锁超市进村来
省农委离退办认真做好2017年度特殊困难离休干部帮扶资金发放工作
西平县谭店乡开展计生“十入户”活动
“进村”感受奥运“巴西效率”
互联网金融:踊跃“进村”,挑战需面对
对雪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工作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