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春科
《资治通鉴·周纪二》载有齐王与魏王比宝的故事:公元前355年,齐威王和魏惠王打猎时在郊外相遇,魏惠王说:“寡人国家虽然很小,但有十枚直径一寸、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明珠,您齐国那么大,有什么宝呢?”齐威王回答道:“寡人当作宝的和您的不同。我臣有檀子,让他守南城,则楚人不敢来犯;我臣有盼子,让他守高唐,则赵人不敢到我河流中捕捞;我臣有黔夫,让他守徐州,赵人自愿迁徙来服从他管辖的有七千余家;我臣有种首,让他防备盗贼,则路不拾遗。”齐王的意思是他拥有了檀子、盼子、黔夫、种首这四名贤才,任何珠宝都无法与之相比。
齐王和魏王的对话,表明的是两国国君对待人才和财富的两种不同态度。齐王好贤臣,而魏王好珠宝。至于两者的优劣,荀子有很贴切的评价。《荀子·君道》有云:“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年俟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荀子这里说的“势”,显然是指财富。荀子这番话,阐述的是谋“才”、求“财”与“兴国”、“事败”的关系,即谋“才”者国必兴旺,求“财”者事易衰败。齐威王好才,求贤若渴,从善如流,齐国人才济济,除了有上述四能臣之外,还有田忌、孙膑等等。齐威王倚仗人才治国,齐国富裕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魏惠王好“财”,重物轻人,虽然珠宝充盈、金银满屋,却让吴起奔楚,孙膑奔齐,贤才丧失殆尽。齐魏交恶时,齐威王启用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而魏惠王国中无贤臣,军中无良将,不得不用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庸才庞涓。结果,魏国在桂陵、马陵之战中惨败,最终“功废名辱”,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早在西汉时期,汉景帝就已经深刻认识到:“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三国时的韦诞(字仲将),有“仲將之墨,一点如漆”之称,这一美誉逐渐成为“千金易得,一将难求”的共识。“才”与“财”,音同义异,高下之分,并不难辨。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少数为官者,只知重GDP,重经济增长,重财富创造,而忽视对人才的挖掘、发现、培养、使用,总认为把精力时间花在这上头不值,因为这一时看不出明显成效。殊不知,这种一味求“财”的急功近利做法,从长远看来,遗患很大,容易导致事业后继无人,出现人才荒,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在一些地方之所以还存在选人用人的论资排辈现象,说来也与不重视谋“才”密不可分。选人用人论资排辈,使年轻才俊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年轻人才的成长受到压制。倘若头脑中不乏真心“谋才”观念,自然就不会囿于论资排辈,而是敢于不拘一格降人才了。
总之,为官者到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人才为兴邦之本,人才乃成事之基,古今亦然,千古不变。无论在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无论在什么工作、建设领域,都应当谋好“才”,用好“才”。切不可舍本而逐末,“才”、“财”倒置、只知求“财”而不知谋“才”。 须知,财富归根结底由人创造,比起凝聚人气、感召贤才,财富远都没那么重要。
责任编辑:戚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