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钧
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近年来,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首都双拥工作树立了“突出首都特色,打造双拥品牌,丰富时代内涵”的新型工作理念,努力破解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认真做好军地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为增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新的贡献。
突出双拥工作的“首都特色”
北京军事领导机关多、驻军单位多,而且“首都无小事,事事联政治”,首都双拥工作责任重大。为此,从国家和首都发展大局出发,双拥工作凸显出鲜明的“首都特色”。
全方位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和驻京部队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两名主管领导和北京卫戍区一名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双拥工作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厅军事处和市民政局双拥工作处,全市各区县、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相应的双拥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健全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党政军一把手亲自主抓、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双拥办组织协调、社会广泛参与、军地齐抓共管的双拥工作网络体系。同时,坚持把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首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评。这就从组织领导上确保了双拥工作责任目标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规章制度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障到位。
高起点谋篇布局,树立宏大工作目标。为促进工作顺利开展,北京着眼宏观发展形势,谋划布局双拥工作,将“军民携手共建世界城市、融合发展同谱双拥新篇”作为双拥创建工作的活动主题,着力营造共驻共建、共融共享氛围;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完成我军新时期历史使命作为双拥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军地携手、军民融合的新路子;将拥军优属“五个百分百”、拥政爱民“个十百千万”工程作为双拥创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不断推进双拥创建活动向连队拓展、向社区覆盖、向社会普及、向外埠延伸。
多层次建立机制,提升整体工作效能。北京建立了市委市政府与总政治部、市委市政府领导与四总部领导及驻京部队各大单位领导、市委市政府领导与总政治部领导及军地有关业务部门等三个层面的联席会议机制;落实了市、区县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双拥领导小组会、走访慰问等制度;完善了军地业务部门日常联系、专项联系、应急处理和服务绩效考评机制;搭建了市政府外联办军事处牵头协调、驻京部队20多名军师职干部和北京市160多名局处级以上领导为双向服务联系人的服务平台。通过各种有效的机制,及时解决了双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重要任务和热点难点问题,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益和规模效能。
宽覆盖宣传教育,凝聚广泛思想共识。北京紧紧围绕增强国防观念和双拥创建意识这条主线,扎实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党政干部、青少年学生为重点对象的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创建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纳入党委中心组和党政干部学习培训内容,仅近四年来就组织党政干部开展“军事日”活动3.2万人次,军地共建“少年军校”1219所,组织中小学生过“军营一日”活动6万多人次,增强了全民国防意识。市主要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刊,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全市公共场所悬挂宣传标语、设置宣传设施,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全市上下利用“八一”、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群众性双拥文艺演出,表彰双拥模范单位,组织军民联欢活动和双拥文艺晚会8000多场次,举办国防知识竞赛、书画摄影展3500多场次,极大地激发了首都军民参与双拥创建的热情。
打造双拥工作的“知名品牌”
在工作中,北京始终秉持“四个服务”的基本理念,始终坚持“军民携手、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努力推进双拥创建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双向促进、共同提高。除了圆满完成优抚安置和解决随军家属就业等工作任务外,还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双拥工作品牌,发挥了较好的社会示范作用。
以支持军事项目建设和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实事拥军工程。市委、市政府与总政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做好新形势下北京市双拥工作的意见》,分别与解放军总参谋部、总装备部以及海军、空军、二炮、军科院等驻京大单位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市领导先后到北京军区、海军、北京卫戍区等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听取部队的意见和建议。仅去年以来就有12个驻京部队项目纳入2012年市级绿色审批通道,占全年纳入项目总数的8%,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先后启动拥军折子工程101项,支持总参某基地、3025工程、总后8569工程等驻军单位建设用地4195亩。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去年以來为驻京部队办实事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慰问经费达3000多万元。
以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建设和加强应急救援为特点,开展拥政爱民活动。驻京部队积极推进军用高科技成果民用化,向地方无偿转让科技成果11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10亿多元。同时,支援中关村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仅2010年就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达7亿多元;积极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1000多个村镇结对共建;积极参与首都绿化美化建设,配合做好北京市大气污染和环境治理。2012年“7·21”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47个驻军单位累计动用装备车辆2000台,出动兵力5万余人,解救、转移被困群众2015人。在2012年11月初的特大暴雪中,驻京部队和预备役出动兵力13000人参加扫雪铲冰,快速清除了城区道路积雪,及时打通了京藏高速冰雪路段,解救转移受困群众1000多人,再次谱写了军地融合发展的美好篇章。
以北京奥运和国庆60周年庆典为亮点,军民携手完成举世瞩目任务。在完成这两项重大任务中,部队研制开发了10多项新技术,应对落实工作中的难题;首都军民承担了50多项表演任务和4000多个点位的志愿者任务,部队出动兵力10多万人次进行安保执勤。市领导带领有关部门先后100多次到驻训部队一线现场办公,100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各类问题。军地同心联手,圆满完成了两项重大活动,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和国内、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推进了首都双拥工作的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国召开了第九届双拥表彰大会,北京市有12个区县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丰富双拥工作的“时代内涵”
近年来,根据双拥工作的新情况、新形势和新挑战,北京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促进双拥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凝聚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理念,积极拓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实践,大力实施智力拥军、科技拥军,积极培育“两新组织”拥军,努力推进社区拥军。这些举措在继承发扬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丰富了双拥工作的时代内涵,开创了首都双拥工作新局面。
在此过程中,根据北京文化底蕴深厚和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实际,北京双拥工作更加注重文化建设,丰富了军地融合发展的内在品质和时代内涵。具体说来,一是积极建设双拥文化基地,着力打造了双拥文化培训基地、活动基地、宣传基地和展示基地,并对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整合,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二是大力整合双拥文化资源,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巩固现有资源、拓展外部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了双拥文化的创作资源、人才资源和场地资源,并成立了首都剧院联盟和首都图书馆联盟,在部分剧院联盟成员剧场推出了低票价演出补贴试点。三是充分拓展双拥文化平台,开通了拥军旅游一条线,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讲座、报告会、诵读会、书画展和文化周,创办了《首都双拥》杂志、首都双拥网站和电视专栏。四是深入开展双拥文化研究,在梳理双拥政策理论基础上,确定了研究课题,并组织成果交流,为推进首都军地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做好双拥工作的“理性思考”
党的十八大深刻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转型,首都双拥工作需要重点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机制。与新时期双拥工作的方向和总要求相比,现行双拥工作在军民融合机制、融合形式、融合范围、融合层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必须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努力以更高的标准,在更广泛的领域不断完善军民融合机制,整合双拥机构和资源,实现军民思想、服务和发展上的融合,推进双拥工作实现新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服务部队的意识和能力。为保障军队提高战斗力,履行新使命,需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结合起来,把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以情双拥和依法双拥、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双拥工作意识,提升双拥工作水平,真正实现军民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三是进一步增强双拥工作在首都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北京作为首都,有其特殊地位,各项工作也在全国有着较强的示范作用,这就需要用新的理念去指导双拥工作,大力支持国防重点工程和部队信息化建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履行好“四个服务”的职责,打造双拥首善之区。
四是進一步健全双拥法规政策体系。客观上讲,当前双拥方面的政策法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项,需要在“统”、“修”和“立”上下功夫,逐步构建起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衔接,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相匹配,与其他现行法规相协调,与优良传统相承接的双拥政策法规体系,以法规制度建设成果保障双拥工作的发展。
五是进一步创新双拥活动方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新形式,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色的双拥途径和办法,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广泛开展单位拥军、行业拥军、社区拥军、团体拥军,扩大双拥工作的群众基础。
在新的历史阶段,北京双拥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更好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国家和首都北京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作者:北京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北京市双拥办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许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