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3年经济形势中期分析

2013-10-21 21:47赵磊
前线 2013年8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赵磊

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运行平稳有序,总体呈现出“转中趋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但后续发展“稳中有忧”,经济回升的动力仍然不足,回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完成全年目标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经济增长处在正常合理区间

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其中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4%和7.3%;投资、消费分别增长7.4%和8.8%。总体判断,经济增长仍处于正常合理的区间,是与首都的发展阶段、城市功能定位、潜在增长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和调整转型要求相适应的增长,是适度的、可持续的增长。

一是与首都发展阶段相适应。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不一样,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不合理的。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本市地区生产总值去年已达到1.78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97美元,首都经济进入了调整转型期,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7.7%的增速,总体上符合当前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是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功能定位决定了产业结构,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增速。近年来,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民生质量、提升“四個服务”水平,本市采取了限房、限车、停钢、治污等重大举措,也牺牲了一定的经济增速,仅2011年实施的“限房、限车和首钢主流程停产”,当年就拉低全市经济增速2个百分点。7.7%的速度,是在这些重大政策影响仍在发挥效应的前提下取得的,是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要求的增长。

三是与潜在增长水平相适应。潜在增长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据一些研究机构分析,受要素资源的约束,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制约,本市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由前期的10%左右回落到目前的7%~8%。经济增速在潜在增长率上下一定区间内波动是合理的,其失业率、能源资源供需状况、物价水平都在可控、适宜的范围。但是,如果经济增速长期超过潜在增长率,会导致资源供需紧张,引发通货膨胀,并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是不可持续的;如果经济增速长期低于潜在增长率,则意味着资源闲置、失业攀升,并可能引发通货紧缩。上半年7.7%的增速,正处于潜在增长区间,既有利于促进要素资源的充分利用,又可以避免各方面支撑条件绷得太紧,应该说是适宜的。

四是与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也影响到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条件相协调。北京在科技文化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资源能源相对短缺,全市98%的煤炭、42%的成品油、100%的石油和天然气都需要外部供给。近年来,本市经济增长逐渐降低对资源能源投入的依赖,能耗、水耗水平持续不断下降,2007至2012年,全市万元GDP能耗由0.64吨标准煤下降到0.4吨标准煤左右(按现价计算),水耗由35.34立方米下降到20.5立方米,降幅均达到40%左右。上半年7.7%的增速,并没有带来煤电油气运的紧张,也没有带来太大的迎峰度夏压力,应当说是当前资源禀赋条件下的适度增长。

五是与调整转型的要求相适应。我们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就是要立足首都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条件,使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人民的新期待新要求相符合,使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道路。7.7%的增长,是在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民生持续改善的条件下实现的,是有质量、有效益、有就业的增长,总体上符合首都经济调整转型的方向、目的和要求。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稳”主要表现在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社会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但高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4%,保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涨幅低于全年目标;城市运行安全有序,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1.1%和10.8%。

“进”主要表现在质量效益、产业结构、创新驱动、民生需求、改革开放五个方面。

一“进”在质量效益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9.4%和10.6%,增速呈逐月加快态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7%,超过预期进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8.6%(1至5月),增幅自3月份以来连续提高;能耗水平持续下降,预计上半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

二“进”在产业结构优化。呈现出产业高端化、布局集聚化、企业总部化、业态融合化的特点。产业高端化步伐加快,上半年,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增加值分别增长11%、8.3%和7.2%。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6%和16.9%,高于工业平均增速;汽车、电子、医药等重点行业分别增长28.9%、17.8%和12.6%,合计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7成。布局集聚化程度提升。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增加值占比由2011年的40.5%提高到目前的43%左右。1至5月功能区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增长21.7%,其中,中关村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收入分别增长26.5%和26%,商务中心区、金融街、临空经济区收入增长均在15%以上。企业总部化特征明显。总部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5%以上,具有研发、结算、销售功能的总部机构约占90%。业态融合化趋势显现。在产业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业态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乐视、水晶石等一批融合型企业快速成长。融合了商业、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增长50.9%。以技术、资本为纽带建立了云计算、集成电路等一批产业联盟,有力促进了跨业态的产业互动发展。

三“进”在创新驱动增强。科技创新深入推进。上半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27%;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939.3亿元(1至5月),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高。1至5月中关村技术收入增长15.1%,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8.6%,VC、PE等各类基金创业投资金额和案例数占全国的1/3。文化创新取得积极进展。1至5月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增长7%,文创集团、文投集团、文创基金相继组建,国家广告产业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四“进”在民生持续改善。推进实施2013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三年行动计划。平原造林完成全年计划的95%,淘汰老旧机动车14.6万辆,退出高污染企业42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实施了排堵保畅第十阶段工作方案,地铁10号线全线贯通运营、14号线西段建成通车,7号线、6号线二期等在施线路加快建设,北京新机场等重大项目加紧开展前期工作。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系统解决打车难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22.4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就业10.7万人。社保相关待遇标准上调10%左右,城镇职工参加五项保险的人数平均增幅达到10%以上。各项惠民措施取得扎实成效。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三片试点区改造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全面启动。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中小学、市属高校建设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努力缓解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紧张状况。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进”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制定实施了本市26项重点改革年度任务,第六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第一批工作基本完成,“营改增”试点年初以来累计减税122.1亿元,社会办医试点逐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加紧研究制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2108.3亿美元,增长1.7%,其中出口增长8.8%;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75.9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通訊、保险、金融等新兴领域出口同比增长35.5%。

后续发展“稳中有忧”

“忧”既有来自国内外环境的担忧,也有本市经济的短期压力和长期制约因素的影响。

一“忧”在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处在深度调整之中,全球贸易摩擦有所加剧,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陆续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具体来看,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复苏不稳定、不平衡。6月份美国商品零售额环比仅上升0.4%,就业市场复苏进程仍然缓慢;欧洲各国经济复苏很不平衡,一些深层问题日益凸显,增长前景堪忧;日本经济初步好转,6月制造业者信心指数实现了两年来的首次转正,但增长后劲不容乐观。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减速风险,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增长幅度有限。从国内形势看,全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形势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上半年投资、消费总体平稳,企业效益好转,但制造业PMI、出口、用电量、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企业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等多项数据出现回落,后续增长动力仍显不足。

二“忧”在全市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从先行指标看,先行合成指数有所放缓,制造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持续低迷,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14个月负增长,反映市场需求依然乏力。从内需动力看,社会投资信心需要进一步提振,消费新增长点还需要培育。上半年投资和消费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4.7个和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从产业支撑看,部分服务行业增速有所放缓,新产业的培育和接续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忧”在调整转型的制约因素依然较多。制约创新资源优势发挥的瓶颈仍然存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需要加快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有待加强,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需要重点突破,科技和文化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约、集聚化程度仍待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大都市仍有一定差距,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程度有待提升。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还需不断完善,土地、水、能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一些领域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还需进一步放开,部分行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需要改善。

下半年工作要“稳中有为、以进求稳”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以进求稳,既要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又要与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努力保持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把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与创新驱动结合起来,促进创新发展。立足首都的科技、文化等资源优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协同创新为引领、融合发展为方向,统筹用好先行先试政策,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努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取得新的突破。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支持能够在京落地、转化、孵化的项目,聚焦3D打印、4G通讯、物联网、云计算等本市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领域,抢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文化创新方面,重点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影视传媒、网络文化、数字出版等优势领域支持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新生产力。

二是把改革开放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促进转型发展。要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步伐,要以调整转型倒逼改革举措落实、开放领域扩大。下半年,将结合行政审批、机构改革等政府自身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优化环境、提升效率;结合服务业改革试点、金融改革、“营改增”试点以及新兴服务业政策创新,引导带动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差别化的阶梯价格政策和环保收费改革,发挥价格杠杆引导作用,促进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出台,努力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结合农村改革、城镇化相关配套改革,不断释放郊区农村发展活力。同时,积极把首都经济调整转型融入到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格局中,把握国际产业调整和技术进步方向,积极引入企业总部、高端人才等要素,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在调整转型中不断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把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与优化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促进集约集聚发展。在内部布局上,坚持以高端产业功能区为载体,强化市级层面产业统筹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六大功能区存量资源调整和置换升级,做好四大新区规划建设,引导高端产业向功能区集中,使新上项目尽量向同类产业园集聚,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要抓住环渤海地区及首都经济圈发展契机,积极融入区域城市群发展,发挥资源互补优势,鼓励总部、研发、营销等产业环节在京发展,加快制造业环节细分对接,逐步引导形成产业梯度,实现共赢发展。

四是把完善城市功能与破解发展难题结合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和完善城市功能,是解决交通拥堵、污染治理等特大城市发展难题的治本之策。要着力处理好中心城与新城的关系,把握好新城建设的时序和节奏,加快提升城市副中心和重点新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处理好重点推进与均衡发展的关系,以北京新机场建设、第二阶段城南行动计划实施、石景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等为契机,加快推进城市南部、西部以及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地区发展;处理好发展与治理的关系,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行动方案,集中力量抓好空气质量改善和垃圾污水治理,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处理好地上与地下的关系,加强精细化管理,强化应急保障,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五是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促进和谐发展。关键是要抓住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民生的结合点,让市民切实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打牢基础、提供动力。下半年,将突出抓好居民增收、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大力推动重点交通工程建设、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胡同环境治理等民生工程,提高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水平,扩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养老、保健、旅游、休闲等新兴消费供给,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作者: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责任编辑:蔡庆悦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中国经济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