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08年高考最后一题会有两个正确的答案吗

2013-10-21 13:15:46王美芳
物理教师 2013年5期
关键词:关系式道题导轨

王美芳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 200433)

这几年的各地高考卷涌现了很多好题,我们给学生进行高三复习时,常选来用.2008年江苏物理高考最后一题就是这样一道题,综合性强,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能力要求都比较高,有相当的区分度.题目如下:

如图1所示,间距为L的两条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导轨光滑且电阻忽略不计.场强为B的条形匀强磁场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磁场区域的宽度为d1,非磁场区域间距为d2.两根质量均为m、有效电阻均为R的导体棒a和b放在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设重力加速度为g)

图1

(1)若a进入第2个磁场区域时,b以与a同样的速度进入第1个磁场区域,求b穿过第1个磁场区域过程中增加的动能ΔEk;

(2)若a进入第2个磁场区域时,b恰好离开第1个磁场区域;此后a离开第2个磁场区域时,b又恰好进入第2个磁场区域.且a、b在任意一个磁场区域或无磁场区域的运动时间均相等.求b穿过第2个磁场区域过程中,两导体棒产生的总焦耳热Q;

(3)对于(2)问所述的运动情况,求a穿出第k个磁场区域时的速率v.

连续几年在高三复习时使用这道题,每次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异议并给出自己不同的解答.这道题,不同的思路考路,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会不一样?是学生解答错了吗?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解题思路没有错.这时,我总是很耐心地帮学生看他的解答过程,肯定并鼓励他们的自主思考.笔者又到一些杂志和网上查找过这道题,也没有发现对本题多解的讨论.所以,写文一篇,希望有针对性地做一次充分的讨论,和大家一起分享思考的快乐.

本题的的第1问和第2问给出了一些信息,本文略去讨论它们,而矛盾在于第3问的求解.我们直接来解第3问.先看常规解法:

考虑其中一棒,如a棒,在经过d2区域的过程中,它做初速度为v1,末速度为v2,加速度为gsinθ,位移为d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可得

a棒,在经过d1区域的过程中,做减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用微元法,考虑整个减速过程中任一Δt时间,并对时间做累加,由(3)式得

由(4)式得

整理后得

(1)、(2)、(6)式是关于v1、v2、t这3个未知数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可解得

所以,第3小题要求的速率

解这道题的关键是通过微元法得到除(1)、(2)式外的另一个关于v1、v2、t的关系式,即上面的(6)式.如果按下面的解法,我们会发现根据题目条件,还可以得到另外一个不同于(6)式关系式.

同样考虑a棒减速过程:前面已经给出

对这个式子,做另一种处理:因为a=dv,所以(3)式dt可化为

两边分别对速度和时间积分

这样就得到了又一个不同于(6)式的v1、v2、t之间的关系式,即(8)式.由(1)、(2)、(8)式可得

所以,本题第3小题要求的速率

(9)式虽然不像参考答案(7)式那样简洁,但也是实实在在能做出来的一个正确答案.

有必要对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做进一步的说明.根本原因是题目中给的条件多了,不完全独立.这就好比平抛运动同时告诉初速度v0,高度h,射程s,求飞行时间t.答案就不唯一了,可以是也可以.因为v0,h,s不相互独立,知道其中2个就能推算出第3个,所以题目本不应该给3个已知条件.这个例子中3个量的不相互独立非常容易看出来,但本题中的已知量之间不相互独立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可以说是隐蔽得非常深,猛一眼完全看不出来,但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得出.

假设本题中没有给出磁场区域的宽度为d1这个条件,而其他已知条件都不变,可以这样计算出d1.

同样考虑a棒减速过程:前面已经给出

两边分别对距离和速度积分

利用积分公式

这样(1)、(2)、(6)、(10)4式构成了关于v1、v2、t、d1四元一次方程组,可求得v1、v2、t、d1.也就是说,本题中d1不是独立变量,条件给多了.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程度好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他做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样,但很可能找不出来错在哪里.我也曾今看到有的学生拿着不一样的答案问教师,教师的回答是:“反正正确答案不是你这个答案!你就按正确答案来做!”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大家理解这个问题,希望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能坚持追根究底.

猜你喜欢
关系式道题导轨
棒与导轨问题分类例析
误会
例谈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电梯导轨支架检验探讨
一种电动车传动机构
速寻关系式巧解计算题
中学化学(2017年6期)2017-10-16 20:44:33
这道题谁会做
明确关系式
导轨减摩涂层“暴聚”问题分析及改进
向量关系式变换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