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升庵中学 周鸣烈
现如今,教育界的口号层出不穷,“减负”算是其中比较响亮的一个,但我在这里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此泼一点冷水,说一些反话。给学生减负,是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为了下一代,祖国的未来,要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上进行改变。让学生健康成长。看似冠冕,实是不见森林的短视行为,或者就是作秀。
我觉得减负本身是个伪命题。减负,顾名思义,就是给学生减轻负担。那么我们首先得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减什么,谁减,减谁,减多少,怎样减。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正常进行学习活动,学业负担是其成长必须承担的责任。减什么负担?哪些为过重的?是通过“称书包”核定,还是规定作业时间圈定?如果仅以这些来衡定“减负”,我觉得太可笑了。难道我们的学生都是按照ISO9001认证,统一制作出来的吗?学生的个体差异难道可以被忽略不计吗?不说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夜雪的苦寒;只说眼下,2012年四川高考报名52万,本科计划数不到16万,有多少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学子在家长、学校、社会的苦逼下苦读?是什么造就了这种苦?靠谁减轻这种苦?
内动力强的学生,以读书为乐,苦学为乐,因为他们内心有高远的目标,甚至自觉承载父母的期望,以自立、自强不断激励自己,在学校学业任务之外主动加压,这对别人来说是负担的东西,需要哪个去给他减下来吗?内动力不足或者缺乏的学生他们甚至会把任何一项学业任务当做负担。减负余下的对他们来说仍然是负担。
是什么让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丧失了应有的童年;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让学生过早失去知识常识的构建;为了安全,体育课、“阳光锻炼一小时”、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的是体质下降的下一代。学校生活的单一、乏味,让接受十二年基础教育的学生不断听命于家长、老师的考试要求、分数要求。在学校里每天面对的就是分数、分数、分数,除了分数,还是分数。哪里还有多少学习的主动性,更何谈创造的激情?如果我们做一个调查,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成三类:忍受学习、接受学习、享受学习,我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属于第三类。不过,我相信应该不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减负”,学生也许是最为乐意的群体。但家长会答应吗?学校会照办吗?独生子女家庭输不起;评比,指标让老师、学校不能走自己的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的路。这样一来,我们不由得会追根溯源:这过重的学业负担来自哪里?是谁出台对我们学校的几条规定、几个办法,对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内定指标?是谁让我们的教学只能围绕考纲?千方百计让学生得分,得高分,但是当他们踏上社会,分数所起的作用又能占多少呢?
“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丧失了应有的童年;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让学生过早失去知识常识的构建。
谁喊“减负”喊得最厉害,谁最应该反省自己,我以为。
我不知道谁该为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负责任,但既然是普遍存在,就该有普适的解决途径,一校的问题校领导负主要责任;一地的问题,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只有各负其责,勇于担当,不空喊口号,不作秀,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身心健康发展。